雅典人书店与贝隆夫人墓

海纳有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两个不可不去的景点:一个是文化的薰染,一个是灵魂的永恒——这就是雅典人书店与贝隆夫人墓。</p><p class="ql-block"> 雅典人书店坐落于圣达菲大道,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它建成于上世纪初,在1982年前这里一直是歌剧院,当年极盛时各路名人大师出入于此,歌剧芭蕾弦歌缦舞不绝,是布市中上层人士的赏乐观舞交际的高挡场所。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剧院经营不善,于1982年改造为大光明影院,但经营十多年后由于光碟推出网络盛行,影院也难以撑持,到2000年由雅典人书店租下此地,投入300万美金进行装修,以一种别样的文化传承把古朴旧瓶装进了调和新酒。</p><p class="ql-block"> 原来剧院内的雕塑与壁画均出自名师之手,书店在装修时把穹顶绘画、希腊柱式、精美浮雕、华丽吊灯、包厢及舞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只是把楼座和大厅里的坐席撤走,换上一排排或弧形环绕或平行错落的书架。而过去剧院的天鹅绒帷幕以及舞台区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了人们喝咖啡、品尝甜点的哈瓦那咖啡吧。书店内部主体光线呈金黄暖色调,予人一种温馨宁谧的意境,是一个择书读书的好地方,加之美仑美奂的古典风格和优雅环境,书店被英国《卫报》以及《国家地理》先后评为世界最美书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书店翘楚,每一个到布市的游客多会来此观阅体味。</p><p class="ql-block"> 走进书店,昔日的剧院观众席如今已成书籍的海洋,畅游其中既迷糊又明瞭,书籍多为西班牙文,一点也看不懂,只能看图却不识字,看了一下书的定价,去掉三个0(阿根廷比索与美元的汇率为1:1100),大多要40美元以上。但阿根廷人爱读书,尤其是纸质书,书价虽高但购书者众多,书店经营一直不错,故能持续租赁下去且人气越来越旺盛。如果时间足够语言通晓,那么斜靠在环绕的书架上蹭免费书宴,或是在哈瓦那咖啡吧内点一杯卡布其诺,在书籍墨香与怀旧氛围中薰熏一日,也确是爱书人的大体验和真享受。</p><p class="ql-block"> 走出书店,回望进进出出骆驿不绝的人流,不论是游者还是读者,他们都是一种对书籍对文明的景仰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继承发度和创新进步的途径和阶梯,正是由于纸张与印刷的发明,人类文明的进步才由此广泛传播突飞猛进,从历史的演变过程看,书籍和书店的兴衰与文化的沉浮紧密相连,一个不爱书不读书手机盛行埋头苦划且常识贫乏的民族,其行能有多远?其德会有多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是洛伊•韦伯在音乐剧《艾薇塔》中为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贝隆夫人而写,曲调哀婉回环,沁人心脾。其歌词源自源自艾薇塔.•贝隆生前所说:“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p><p class="ql-block"> 1952年艾薇塔去世后,其遗体被制作成了木乃伊,供人瞻仰。她的遗体在经过12年的失落损毁之后,终于在1974年入葬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雷科莱塔国家公墓,也被称为贵族公墓,自1822年建立以来,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布市最古老的公墓之一,以其宁静、美丽和优雅而闻名,是阿根廷上层社会和历史名人的最终安息之地,而且政治和金钱上的暴发户都不能进入,需要十世不斩的豪门显贵的代表人物方可入园。</p><p class="ql-block"> 看来不仅生有不平,连死也同样有不等。</p><p class="ql-block"> 艾薇塔的家世并不显赫,没有葬身于此的哀荣,还是她的政党和大众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得以入土五十七号墓地。与墓园内其它高大精美的寝墓相比,她的墓显得有些简朴甚至寒碜,墓用黑色大理石筑造,黑色的墓壁,黑色的墓门,黑色的铭牌,只有雕像与铭文泛出光闪闪的金黄。简单的墓门上插满红白两色鲜花,红色表示热爱,白色象征圣洁,红—白—黑奠定了静穆而庄严色调,让人遐思不已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西方人与东方人对生死的态度有大不同,东方把墓园看作阴森恐怖不祥之地,而西方人则认为墓地周边是旺地,是高挡住宅区,房价还老贵,要7000美刀一平,且周边酒吧密布,半夜三更仍灯红酒绿喧嚣不断,被人们笑称为“吵死人。”雷科莱塔公墓已成为布市一景,收费6美刀一票,进入墓园,缓步于街道一般的墓区,看着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墓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时代,感受着那些逝去的历史名人留下的气息,彷佛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宁静与庄严,让人滋出生与死对立对话的思绪。但游人多是慕贝隆夫人之墓而来,她的墓不位于大街而外于小巷,不是华堂丽屋而是普通民居,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她的墓前悼者不断花环锦簇,而那些华丽高贵的墓前冷清寂寞,虽然人们走过也会仰望会赞叹,但仰的是建筑,叹的是雕刻,墓主是谁事迹如何一概不知,只是物质的力量,全无精神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论在贝隆夫人的墓园还是在雕象前,心里总回旋着《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曲调,幻闪着电影的镜头,现实可以掩盖,历史却有记忆,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一面镜,它能从历史的长河的沉淀中惦出逝者真实的斤两,照射出他们掩饰不了的丑陋。</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历史———并不总由胜利者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