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历史风云顿悟世说新语

山外青山

<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年间士族阶层老少咸宜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篇,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文笔简练,语言生动,描述优美,内容丰富,堪称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座宝库。其中言语篇中记述的几位少年才俊的言淡举止,睿智而隽永,才思如泉涌,令人击掌叫绝,叹为观止。现辑录如下几则,以于美友共赏。</p> <p class="ql-block">一、月无物则无光,眼无瞳则无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下戏嘻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的话是不是月光更加明亮呢?”徐稚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就如同人的眼晴里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的话眼睛必然什么也看不到了。”(原文: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短短一句话,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辩。过则不及,物极必反,是中国哲学智慧的结晶。譬如水至清则无鱼,月盈则亏,水滿则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九岁的儿童,在戏嘻玩月中片刻间就能悟出如此深奥的哲理,怎不让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二、文举叙亲通诣门</p><p class="ql-block"> 了了一语噎陈韪 </p><p class="ql-block">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拜访司隶校尉李元礼。当时元礼名声大噪,登门拜访的要么是才智出众有美好名声的人,要么是其内外亲戚,才给予通报。孔融到了门口,对掌门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以后,进门入座,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和您的祖先李伯阳(李耳)曾经是师友关糸。这就是说我和你是世交。”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称奇。</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孔融的回答,乍一听来好似出乎意外,有点不靠谱。如果从华夏儿女皆为炎皇子孙而论,国人皆为亲戚关系,还有什么人不能进李府呢?但仔细推敲,仲尼与李耳有师友之称,作为他们后人的孔融和李元礼理所当然就是世交了。难怪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然而,孔融接下来的表现,就更让他们膛目结舌,无言以对了。话说太中大夫陈韪晚到一些,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道:“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很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随声回答道,“想来你小的时候,一定聪明伶俐。”(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注:了了指聪明伶俐之意。)</p><p class="ql-block"> 1多么恰当的反唇相讥,明里是既以其人之道夸陈韪小时候聪明伶俐,暗里则还治其人之身,说明现在已长大成人的陈韪并不乍的,只能表情尴尬,无话可说。</p><p class="ql-block">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不仅是一句军事用语,更是能在辩论中脱颖而出的一条妙法。道理虽浅显易见,而能在瞬间变矛为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击,才是最为难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三、谁说杨梅杨家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闻 孔雀孔家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国杨家有个九岁的孩子,很聪明。孔坦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他儿子叫了出来。杨家孩子摆出了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坦指着杨梅对杨家孩子说,“这是你家的家果。”杨家孩子回答说:“不曾听说孔雀是你的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客人杨梅杨家果的提问,小主人并没有直接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句耐人寻味的未闻孔雀孔家禽的反问,巧妙地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一个九岁的儿童,能在瞬间作出如此回话,难怪被列入世说新语,为后人赞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两种解释两样情</p><p class="ql-block"> 感同身受谁能懂</p><p class="ql-block"> 张玄之和顾敷是顾合的外孙和孙子,两人小时候都很聪惠。顾和对他们都很欣赏,但经常夸顾敷略胜一筹,就特别偏爱他,张玄之为此相当不滿。这时张玄之九岁,顾敷六岁。一次顾和带他们到庙里去,看见佛祖涅槃像,佛祖身旁的弟子有哭的,有不哭的。顾和就询问两个孙辈为什么会如此。玄之解释说:“得到佛的宠爱,故而哭;没有得到宠爱,故而不哭。”(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顾敷说:“不对,应该是忘却世俗之情,故而不哭;不能忘却世俗之情,故而不哭。”(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p><p class="ql-block"> 对于张玄之的解释,联系上文的交待似乎尚好理解,他是借机表达自己内心不被外公亲宠的不滿,而顾敷的回答有什么深意呢?如果仅从表面分析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与张玄之不同的另一种解释。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顾敷的回答并非如此简单。顾敷的回答,不仅是否认了张玄之的主张,而且指出他错误主张的根源,在于他内心的主观感受并非符合客观事实,即弟子(小孩)被亲与不被亲是弟子本人的感受,有时并非是佛祖(大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所以说被亲而哭,不被亲而不哭,把抱怨的对象投向佛祖(大人)是不对的。而忘情与不忘情导致的哭与不哭,说明哭与不哭的原因在于本人的情志,与佛祖(大人)无关。</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想你大概就会明白二人回答的区别,并会明白顾和之所以偏爱顾敷的原因了吧!</p><p class="ql-block"> 《 世说新语》用简练的文字叙述了这件事情发生的始末,关于两个孙辈对同一现象两种不同的回答,文中并未介绍作为祖辈的顾和听后的反应,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我想,这大概是《世说新语》作为笔记体小说的独特之处,一篇100多字的(原著)短文,有时间、地点交待,有背景、人物简介,有言谈、举止描述,启转承合,起伏跌宕,令人回味无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查阅一下,我想对于提高文笔功力一定会大有裨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