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行山林州境内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当年开闸放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往的历史是沾有锈迹的灯塔,它的出现,不是去带你攀登,而是让你看到来时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清早,春光悄然在地平线升起,给沉睡的山河镀了一层锦绣。应河南红旗渠集团邀请,安阳市曲艺家协会在当今著名的快板书艺术大师、我的恩师张志宽先生的提议下,组织在津的天津市曲艺团国家一级编剧、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杨妤婕,张志宽先生亲传弟子、快板书名家张楠教授及笔者鲁一夫一行三人,远赴豫北太行山的红旗渠畔创作采风,寻找当年那“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一抹闪光的烙印,寻找那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身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成员的三位老师,用曲艺的特有形式弘扬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讲好红旗渠的故事是我们曲艺人的使命,当责无旁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专车从林州到天津接上我们,七小时600多公里之遥风驰电掣,掠过田园农庄,掠过河北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进入河南界面。车窗外,太行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山体连绵叠嶂,似大地雄浑的脊梁,越发旖旎磅礴,怀着敬仰与期待,我们的心情驿动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准确的说我也是太行山的儿女,当年,中央马列学院,中央政法委就建立在我老家河北平山西柏坡旁的村上。13岁参加抗战的老父亲就在这八百里太行的蜿蜒山脉里,与日本鬼子做殊死搏杀。更从小就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心中曾涌起无尽的敬意,幻想着有朝一日,身临其境。这不,愿望得以实现,自然是兴奋写脸,溢于言表。我犹记当年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不怕苦、不怕累,在悬崖峭壁上腰系绳索,凌空作业,每凿下一块石头,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b></p> <p class="ql-block">习主席在红旗渠讲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3点多,车辆驶下林州高速,林州红旗渠集团副总经理李秉哲,安阳曲艺家协会主席胡文玲和负责陪同这次采访活动的我的师弟裴社奇等早已翘首以盼。握手寒暄后,我们马不停蹄直奔红旗渠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太行山腰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是一个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更是一座记载新中国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的时代丰碑。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之为“人工天河”,人们赞誉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位于林州市区,半个小时便来到这里。3月的林州,春意融融,馆内人头攒动。在接待方的安排下,我们依次参观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五个展厅,通过解说员的讲解和观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场景。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共诞生了43位特等劳模、229位甲等劳模、460位乙等劳模,有81位烈士在修建过程中不幸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一幕一幕,我耳边仿佛响起开山的号子、铁锤与钢钎碰撞的声音,眼前浮现出十万大军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的身影。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林县人民凭借着豪情壮志,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硬生生在太行山上劈开了一条生命之渠。没有大型机械,就肩挑背扛;没有充足的粮食,就野菜充饥;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就用简单的工具和智慧去摸索。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引漳入林,改变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陪同参观的老税务裴社奇,在林州工作了十几年,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对当年修建这条渠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多次接过解说员话筒亲自为我们娓娓道来:“当年修渠过程中的许多“土办法”令人拍案叫绝啊。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落差仅有10多米,相当于渠道每往前延伸8000米,渠底海拔只能下降1米,渠道上没有任何提灌、加压设施,全靠地势的落差让来水自由下泄。这对于没有先进测量器材的“土工匠”来说,难度太大了。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再加上洗脸盆、麻绳和皮尺,硬是用土办法就测出了红旗渠数百公里的渠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物料奇缺怎么办?自己办。工地上白手起家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铁匠炉,发明了葫芦炮、瓦岗炮、连环炮、驴粪炮、牛粪炮等各式土炮,以及空运线、木轨道、土吊车等装置和明窑堆石烧灰法等技术,修制各种工具达38万件,共节约资金1293.92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这些展品,听着解说,我眼前的画面感越发清晰,我的心再一次被林县人民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打动。一种急切寻觅红旗渠源头和登上红旗渠零距离拥抱太行山的冲动促使着我们马不停蹄。</b></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胡文玲在红旗渠上即兴表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距笔者下榻的林州红旗渠国际酒店几十分钟路程。这里地处太行山脉的腹地,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晨,怡人的太行风景催我们上路,感觉穿行了不多时便进入山西到达这里。推开车门,渠水源头突兀的浊漳河床被历史冲刷的岁月斑痕和沧桑映入眼帘,对面山体骨瘦嶙峋,一条公路蜿蜒延伸。浊漳河,作为红旗渠的母亲河,在这里汇聚了来自各方的清流,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将河水挤兑成支流,由西向东沿水库闸口源源不断的缓缓流淌至河南进入人工天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的存在不仅为红旗渠注入了生命之水,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并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建设上的伟大成就和不懈奋斗。山西省政府早已将这里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平顺县红旗渠源头浊漳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史诗。三年前的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源头采风回来,我们直奔红旗渠景区,去探索红旗渠的精神所在。在陪同者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极目远眺,红旗渠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太行山间。它劈开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跨越了无数的沟壑险滩,将漳河水引入了干涸的林州大地。清风携着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瞬间将我拉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波光粼粼的渠水沿着蜿蜒的渠道,静静流淌,水流拍打着渠壁,那潺潺的声响仿佛是往昔奋斗岁月的低语。渠水两岸,青山巍峨,它们以亘古不变的姿态见证了红旗渠从无到有的伟大历程。</b></p> <p class="ql-block">2022年习主席来到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红旗渠畔,沿着渠岸徐行,抬头千仞悬崖峭壁,俯首百米峡谷缓缓流淌的渠水向前奔腾不息,导游的讲解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娓娓道来。上世纪60年代,林县,这片被干旱肆虐的土地,水,成为了人们最渴望的珍宝。为了打破缺水的桎梏,十万林县儿女,自带干粮、工具,浩浩荡荡地奔赴太行山。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他们就靠铁锤砸、钢钎凿;没有舒适的住所,他们便在山洞、窝棚中栖身;没有充足的物资,他们节衣缩食、自力更生。林县人民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在陡峭的太行山上,硬生生地“抠”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创造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矗立了一座民族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当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及其夫人所走过的渠道放慢脚步,笔者用指尖轻触那粗糙而坚实的渠壁,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在向我诉说,它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举,顿足凝视,笔者听到了铁锤与钢钎的碰撞声似乎仍在山谷间回荡,那是向命运抗争的最强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年洞,无疑是红旗渠最震撼人心的篇章。洞壁上,“青年洞”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伫立洞前,这座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心中的崇敬之情达到了顶点。巨大的山洞穿透山体,气势恢宏。仰视那穿透山体的洞穴,很难想象当年300名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黑暗中摸索,在危险中前行,用青春和热血,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历时一年五个月,一锤一钎的硬是用双手凿出这条长616米的生命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洞中,凉风裹挟着渠水的湿气扑面而来,渠水在脚下奔腾,发出低沉的轰鸣,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景区美丽热情的解说员邀请下,我们穿上橘黄色的防护背心,带上当年英雄们的柳条帽,坐着游艇体验当年开凿的红旗渠最宽的这条隧洞。洞中凉风习习,渠水奔腾不息,仿佛在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奏响赞歌。</b></p> <p class="ql-block">船渡人间天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创作精品,写好红旗渠,红旗渠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使我们一行得以顺利的采风到红旗渠配套工程的桃源渡槽、红旗渠的第一干渠、红英汇流的英雄渠、红旗渠精神营地和全国旅游重点村—廟荒村的第一手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徜徉在曾经“寺庙都穷的荒废了”的廟荒村头街巷,凝注着那棵见证了廟荒村三百年的沧桑历史,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古老皂角树的枝繁叶茂,更目睹了红旗渠水为这个太行山下曾经贫穷落后的村落带来的巨变心存感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渠水长流,精神不朽,这里的一切美不胜收,与太行山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居画卷,我们三个天津籍同乡用天津特有的方言直呼“介趟林州之行,您了,算是来着了”。</b></p> <p class="ql-block">第一干渠</p> <p class="ql-block">林州廟荒村</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营地</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英雄群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几天的采风意犹未尽,按照计划,此行我们要采访一下活着的英雄模范及几位当年英雄模范的后人。重温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口述,聆听“渠二代”们讲诉父辈那些建造红旗渠时鲜为人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酒店会议厅,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是当年林县县长李贵的儿子李晓红。作为老革命的后代,50多岁的他没有因为父亲而身居高位,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在一所普通医院做基层医生。他说:常怀公仆之心,在践行红旗渠精神中树立“为民谋利、清清白白”的权力观。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父亲这代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林州属太行山区,“七山二岭一分田”,山高沟深,地少人多。干旱少雨,水源奇缺。林县县志记载,自1960年上溯500年,林州地界共发生旱灾100多次,其中大旱绝收30次,致人相食达5次。</b></p> <p class="ql-block">采访当年县长李贵之子李晓红并送《鲁一夫文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缺水,是林州人祖祖辈辈心头的梦魇。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到农民家里促膝长谈,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缺水。他到农户家,想洗把脸,主人端来烩面碗大小的洗脸盆,还只盛了半盆水。杨贵一边洗脸,主人还不停嘴:“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喂牲口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晓红喝了口水接着说:“就说红旗渠吧,当年历时十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县委书记杨贵不搞特殊,坚持“群众吃啥我吃啥”,一碗小米稠饭倒进大锅里,变成一锅小米稀饭,指挥部30个人分着喝。红旗渠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副县长和民工一起,住窑洞、宿工棚,吃野菜、啃窝头,从没有领过出差补助和工地补贴,从未坐过小汽车,到县里开会也是顺便坐拉煤的卡车。</b></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上的两位林县功臣领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完了其它领导,在我们的急切要求下他才说起了自己的父亲,此时,我看他的眼眶有些湿润:我父亲当然也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记得我一个当村医的表弟想提前转正找他帮忙说情,父亲不仅没答应,还把他严厉批评了一顿,弄得亲戚们都说他“没人情味儿”。“有一次大会上,父亲动员大家向红旗渠工地捐献物资,当场就把自己脚上的新布鞋脱下来捐了出去。可光着脚怎么回家呢?一个部下只好给他找了双旧鞋,但不合脚,父亲只好趿拉着走回了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1944年的老党员,当时是县委第二书记和县长,比县委书记杨贵大了整整14岁,但他坚决支持并辅佐书记的决策和工作。1960年红旗渠动工,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长期患有心脏病的他依然坚持深入工地,查看民工食宿情况,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当时,席子在渠上也是紧缺物资,因为几万人在渠上没地方住,要在野外搭工棚打地铺,都要用席子。父亲和书记率先把自己炕上的席子捐出来,供工地民工使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的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家的席子捐了出来。可需求量太大,父亲又找到了泽下公社上庄村,这里盛产芦席。原来生产的芦席纹路很粗,父亲要求村里编成二纹席,篾子要细,间隙要小。这种席子在修渠工地上用途广泛,铺地上能隔潮,搭帐篷不漏雨,装粮食不漏面,还透气。就督促他们大量生产,为民工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b></p> <p class="ql-block">李晓红的父亲李贵,时任林县县委第二书记、林县县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晓红点了支烟继续说:“修渠需要大量供抬石头用的筐子。因为平常用处不大,一般群众都不编。父亲曾经在泽下公社当过书记,知道那里群众擅长编箩头,就亲自找到村里。当时群众认为编筐太费事,不愿意干。父亲了解了大家的心思,给大家作保证,让供销社在价格上加了几分钱进行收购,同时做群众思想工作,要大家顾全大局,为修渠大事出力。群众思想通了,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为了统一标准,他和群众一起搞试验,最终摸索出了合适的抬筐尺寸,让劳力既抬得动又抬的多。标准尺寸一定下来,村里马上组织批量生产。这种抬筐在渠上发挥了很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为他感动了,通过他的讲诉,仿佛看到这些老一辈革命者光辉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见县委书记杨贵</p> <p class="ql-block">虎口拔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0年代,快板书这一曲种的创建者,著名快板书大师,著名曲艺作家李润杰,带着他的得意弟子,也就是我的师父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来到红旗渠采风后,联合创作出一段快板书《虎口拔牙》。作品中两位当今的快板书大师以红旗渠建设和英雄任羊成为背景素材,描述了太行山脉盘龙岭地区展开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讲述了在书记窦修然和老汉郑全保的领导下,青年们飞涧除险并生擒汉奸袁为善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当今两位快板书艺术大师李润杰和他的亲传弟子、我的恩师张志宽在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6月29日,人间天河红旗渠的创建者、快板书《虎口拔牙》的原型、特等劳动模范任羊成在家乡林州市古城村家中逝世,享年96岁高寿。渠头再无任羊成,林州痛失老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临行前,我在案头查找任羊成的资料,我是想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单独为他创作一段快板书作品。把他这位红旗渠建设中的杰出代表,把他身上那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格用曲艺的形式呈现给全国人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联系,任羊成的女儿任瑞香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退休在家的任瑞香平和贤良,与世无争。那一口纯正的林州话乡音未改,令我们难以听懂。好在,林州同行为我们翻译,采访得以顺利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父亲,任瑞香有些激动:俺爹任羊成在红旗渠建设中担任除险队队长,面对悬崖峭壁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他始终冲锋在前。他依靠一根绳索,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间穿梭,排除险石,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父亲曾说“怕苦就不要当共产党员。”</b></p> <p class="ql-block">任羊成老英雄在悬崖峭壁上飞天排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时,就听接待我们的几个领导们介绍过任羊成,说他“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间,带领除险队员们长期战斗在凌空除险的第一线。说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血泡,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但他从未退缩过。说他在一次作业中被巨石击中面部,牙齿断裂,依然坚持完成任务。说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红旗渠的建设与维护。说他从1966年红旗渠建成到1988年退休,就一直在青年洞管理段工作,守护着这条“人工天河”。退休后,他依然心系红旗渠,他常说:“我们可不能忘了红旗渠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您给我们讲讲你爹的小故事吧,任瑞香说“中”:“那是1961年春天,俺爹排除险石时被砸折左小腿,打上了夹板。腿伤后第六天传来消息,东岗公社和采桑公社两个工段险石不易排除,五六百人停工休息。俺爹听完就急了。他带伤咬牙上到山顶,伤腿疼痛,满身冒汗啊,除险队员们劝他歇一歇,他说,不能歇,一歇就不会动了……。两个工段险石排完,脸色蜡黄、闭眼不语。有人惊叫:“队长死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工友们在乱石缝里扒拉出血肉模糊的任羊成,俺爹又活了过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冬,工地上第二次传来了俺爹的死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俺这豆口村工段装了一个2000公斤炸药的大炮,炮眼40米深。点燃药捻,不放心,担心成了哑炮。这个炮装的炸药可值一万多块钱哪,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啊。思忖之间,他忘了躲炮,直到有人大喊“隐蔽”,他才奔到一处矮崖下,一声巨响,我爹不见了。工友们找了半天,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都认定任羊成“没了”。当晚我娘摸黑爬上了山。她是闻讯前来葬夫的。结婚几年了,他们只有过年时才能见上一面,只有这一次,是个例外。那时,他们还没有我呢。后来,夜半时分,工友们在乱石缝里扒拉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俺爹苏醒后,看到了我娘那双哭干了泪的眼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仅仅养伤三天,俺爹一瘸一拐的又上渠了”任瑞香如是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采访中,任瑞香给我带来了一本书《红旗渠劳模任羊成》,这是土生土长的任羊成老乡,一个叫白青年的人写的。在写作方面,水平不是很高,但平铺直叙,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书的封面是1961年任羊成32岁那年,在红旗渠工地上别人给他抓拍的。照片中,他穿一件破棉袄,憨厚朴实,头戴一顶草编的工程帽,嘴里掉了四颗门牙,腰系一根大绳,手握一根钢钎,笑的自然,笑的从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草草的翻了几页,几行文字在我的眼里跳出跳进:……1927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缺少奶水,给人放羊的父亲偷偷挤羊奶让他喝,因此取名叫“羊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元宵节刚过,积雪未消,任羊成随着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推着小车,背着行李工具和锅碗炊具向工地出发了。当时的工地上,只是一片荒山沟,他们搭席棚,睡山洞,有的干脆睡在山崖下,天做被子地当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6月12日上午,在红旗渠鸻鹉崖工地上,民工们正干的热火朝天,崖头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带着碎石流滚落下来,砸向施工的人群,瞬间牺牲9人,重伤3人。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领导决定组织一支专业除险队,任羊成主动找领导要求说:“我做过爆破手,给我几个人,我一定能完成任务。”后来,他被大家推选为除险队队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进行除险作业时,他依靠一根绳子,像荡秋千一样,接近石壁,在与石壁接触的瞬间用钢钩除掉险石,遇到大的险石,就用炸药把它摧下,绳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山石绞断,他也随时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一个巨大的塌方险石正在渠线的正上方,钢钩、大撬不敢去除,他就在工地上首创了赶山炮的方法,选好炮位,点着最长最慢火捻子,说时迟那时快,哗啦啦的大石流塌了下来,被乱石埋了个严严实实,第二天,他才慢慢的从死亡线上苏醒过来,这也是他修建红旗渠5年最大伤痛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整个修渠过程中,他受过四次重伤,折过两次腿,还有两次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工地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过名”。</b></p> <p class="ql-block">采访特等劳模任羊成女儿任瑞香并送她《鲁一夫文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连续采访已过午饭时间,我送她一本我的文集,又互加微信并合影留念后结束了上午的采访匆匆进餐,因为接下来还要专访当年红旗渠铁姑娘队队长,红旗渠特等劳动模范郭秋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75岁的郭秋英,是一位在红旗渠建设中表现出色的女性领导者。她在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中担任“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年轻女青年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红旗渠建设中,郭秋英和她的“铁姑娘队”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像男人一样肩扛手推,干着重体力活。她们在隧洞施工中,由于井深洞窄,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但从未退缩。郭秋英亲自抡锤打钎,检查工程质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着队员们。她们不仅学会了深井隧洞扶钎打炮眼的技术,还学会了如何快速有效地排除隧洞中的浓烟,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的“换新天”隧洞战斗中,郭秋英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率领“铁姑娘队”和男民工一道,大干苦干60天,终于钻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这条隧洞的贯通,不仅解决了水磨山村水源匮乏的问题,也为红旗渠的支渠配套工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当年铁姑娘队长郭秋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当年闻名遐迩的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老人家中,感觉回到家乡太行山脉的老房。简单干净的陈设诉说着这位老人的勤俭与质朴。郭秋英大娘和曾经当过兵的老伴虽都已头发花白,但同样精神矍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两位当年红旗渠的英雄用热情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我们,沏茶倒水,嘘寒问暖。回忆起修渠的日子,郭秋英老人感慨万千:“那时候条件苦啊,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儿,一定要把渠修好。” 老人回忆道,那时候修渠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一锤一锤地敲,一铲一铲地挖。郭秋英老人作为女性,并没有丝毫退缩,和男同志们一起并肩作战。“尽管过去几十年了,但是老一辈人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精神不能丢。我要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郭大娘过多的是在叨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多的是在诉说着他人的事迹,对自己个人闭口不谈,低调的很,倒是老伴不时插嘴说上几句:“那时候打隧洞,就像换新天隧洞,男人点完炮后就出洞,炮弹洞里爆炸后浓烟滚滚。当时哪有排烟设备,烟排不出去影响进度,她就带领着姑娘们钻进洞里,脱下衣服,拿在手中挥舞排烟,天天如此。1969年,在红旗渠支渠配套总结会上,她被评为红旗渠支渠配套建设模范。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她所带领的“铁姑娘队”的赞誉。你们知道吗?总长度“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的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一道被咱们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十万人,苦干十年啊,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在太行山崖间开凿了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伴儿颇有几分自豪的脱口而出了几个早已记于心底的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挥别了两位老人,我的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汽车驶向太行山在林州的最高处,这里已然人间仙境。俯视眺望,巍巍群山,山岚叠嶂,夕阳的余晖洒在渠水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在岁月的长河中长流不息,润泽千秋。</b></p> <p class="ql-block">采访郭秋英</p> <p class="ql-block">郭秋英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采访郭秋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 把太多的情怀留在了太行山,留在了红旗渠。这次林州之行,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曲艺人的身份怀着敬仰与期待,踏入这片承载着伟大奇迹的土地采风专访。很难想象,这看似温顺的渠水,背后隐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每天都是沿着渠岸前行,脚下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触摸早春略见冰冷的渠壁,石头粗糙的质感传递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温度,那是十万林县人民的双手,用汗水与血水打磨出的坚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州人民关注着我们的这次采风活动,在我们即将离开这里的那个早晨,百忙中的渠三代,林州市副市长李蕾在市政府大楼亲切接见了我们,并鼓励我们写好红旗渠,写好林州人,多出好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旗渠畔,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今年的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建成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这里的群众欢庆干渠通水,60年后,这里的渠水依然滔滔泊泊,流水潺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祖国中部,有一条河来自天上,穿山越岭,九曲回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3月2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于天津梅江公馆</b></p> <p class="ql-block">林州市副市长李蕾在市政府办公楼接见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