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芷村到蒙自,小何建议去西南联大分校纪念馆看看,有些内容也与这滇越铁路有关。的确,当年西南联大的部分教授,是先经海路到越南海防,再坐火车到达蒙自和昆明的。至于蒙自的分校纪念馆,上一次到蒙自,曾想去参观,但因还在新冠疫情期间,纪念馆关闭,没看成,小何的提议正合我意。</p> <p class="ql-block"> 把车泊在了南湖公园大门处,去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如今,面临南湖的东大街已打造成了与南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校址正是其核心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东大街街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 街区入口处有一眼水井,称东井。据说此井为甘泉,旧时城东的居民最喜欢汲东井水饮用,西南联大的师生亦用东井的水。</p> <p class="ql-block"> 东井西面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再往西是蒙自文庙。大凡文庙,必有魁星阁,这寄托了古代的人们希望本地文化昌明才俊辈出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的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学期,便迁往昆明去了。但因分校的存在,对蒙自文风的的兴起自有不言而喻的影响。而如今,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蒙自旅游业的发展,仍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魁星阁旁的这棵树,设计者将联大陈寅恪教授的一首七言诗做成方形小牌,一句一串悬挂于横斜的树枝上,微风拂过,诗牌摇曳,别有情趣。诗曰:</p><p class="ql-block"> 南湖即景</p><p class="ql-block">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p><p class="ql-block">桥头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酲。</p><p class="ql-block">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p><p class="ql-block">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p>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正在兴建一批传统建筑式样的商铺,招商处门口街边一棵榕树上,也以同样的手法,悬挂了吴宓教授的一首五言诗。诗曰:</p><p class="ql-block"> 寄慰宜山国立浙江大学</p><p class="ql-block"> (二月五日被敌机炸毁)诸知友</p><p class="ql-block"> 风云欣盛会,炮火忽飞灾。</p><p class="ql-block"> 夤舍成焦土,图书付劫灰。</p><p class="ql-block"> 天心矜众士,国命系真才。</p><p class="ql-block"> 远处吾滋愧,崎岖未共陪。</p><p class="ql-block">而一只大烟斗,象征着闻一多教授的铮铮傲骨,你看那烟斗上镌刻的诗句: 一诗一文一声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脊梁一烟斗。</span>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p> <p class="ql-block"> 转往东大街街口,便是国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的大门,以前因为不知晓,我并未找到这道大门。大门外街边布置了一些能勾起回忆的旧物件,如黄包车、邮筒、电话机、发报机等,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初叶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云南第一个电报局设在蒙自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 出东大街口转南,便是昔日的哥胪士洋行,后来的西南联大分校校址,如今的分校纪念馆。纪念馆开放着,我们得以参观,再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校训: “刚毅坚卓”。</p> <p class="ql-block"> 馆内巨大的电子屏幕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录像。纪念馆展陈的主题是:《烽火学涯长歌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个橱柜中展示一面白底蓝边的锦旗,是当年昆明省市中等以上学校罢课联合委员会赠送给云大医院惠存的纪念品。锦旗绣了“救国勇士”四个红色大字,而国字缺了边框,讽喻当时国将不国的社会现实;而下方小的说明文字,交待了昆明“一二·一”惨案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军警和特务闯入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捣毁校舍、殴打师生,并投掷手榴弹,造成4人死亡(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20多人重伤,史称“一二·一惨案”。为永久纪念“一二·一”运动,昆明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12月1日决定将原环城北路西段更名为“一二·一大街”。</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著名教授蜡像,自左至右: 朱自清、陈寅恪、罗庸、蒋梦麟、吴宓、冯友兰、闻一多。</p> <p class="ql-block">联大精神记</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华大地的铁蹄,面对着国破家亡的苦难时局,联大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在瞬间爆发。无论投笔从戎,还是寒窗苦读,源于五千年文明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支撑着联大师生们于战火纷飞中始终对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信心。用刻苦学习来支持国家的抗战大业,用丰富知识来吹响胜利的号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联大师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宣誓:只要胸怀重整河山的情感,只要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依然鲜活,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止,胜利之光就一定会照耀中华大地。</p> <p class="ql-block"> 展览《后记》陈述了展览从筹备、布展、展出及提升充实的来龙去脉。末段写道: “今天,西南联大已随时光远去,但是联大的精神仍在激励后人,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认识联大的风雨沧桑,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结民族团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最大心愿。”这是举办者的心愿,亦是参观者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展览,已是下午四点。未央征询是否去七零村一游,锡功提议去赶沙甸街。眼下是沙甸<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民把斋期间,沙甸一直有集市,顺便可以参观大清真寺。我当即表示赞同。沙甸的大清真寺规模宏大,十分壮观。建成以后又经过中式化改建。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参观,此时不去,更待何时!</span></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大清真寺原貌,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沙甸清真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 1488——1505 )。沙甸清真寺曾两度被焚毁,后几经修复扩建,仍保留明、清中国宫廷式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沙甸清真寺在“沙甸事件”中被毁。1979年2月,“沙甸事件”获得平反,1979年9月由政府拨款和群众捐资,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仅用了半年时间,就重建了大清真寺。1981年2月举行清真寺落成典礼。2000年,清真寺大殿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成为危房。经过沙甸大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反复讨论酝酿,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重新选址在柿花园重建大清真寺,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座了。</p> <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爱国坊</p> <p class="ql-block">爱教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大清真寺,我们又去逛沙甸集市,只见一座中式牌坊上嵌了红底金书“吃在沙甸”的匾额。集市纵横交错,尽是饮食摊点。</p> <p class="ql-block"> 各自买了些沙糕、牛肉饼、豆沙饼、木瓜凉水、酸角汁,分而食之,吃了个半饱。未央提议干脆再买些小吃填饱肚子算了。但多不赞成,还是按约定到乍甸街上的老尹餐厅正儿八经地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7日于个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