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259·娄福弟说,荒原的冬天冷得出奇,为了让干打垒内暖和起来,经验不足的队友们添煤旺火烧塌炕

伏虎

<p class="ql-block">  娄老不仅是位老会战,更是位“老石油”。中学毕业的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转折。</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石油工业部直属的玉门石油技校,来辽宁彰武、黑山、易县、新民招收学员200名。</p> <p class="ql-block">  娄老不顾家人的一再挽留,毅然踏上前往玉门的征途,先后成为钻井工和采油工,并跟随薛国帮一起从玉门转战萨尔图,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p> 离家闯出一片天 <p class="ql-block">  当年公示简章上写着,两年学习结束后,将被定为五级工,月工资标准在15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话让娄老心动了。在他的家乡,工资最高的小学教员,一个月也才拿到32元,几乎5倍的收入,还不收学杂费,这在家境贫困的娄老看来,不仅是个工作机会,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经济现状,他兴奋地与家人商量,准备报名。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有能力赚钱养家,还能学有专长,这样的好事儿,娄老的家人为什么会反对呢?</p><p class="ql-block"> 娄老说:“虽然我家住的那个小村子解放得早,但村民的想法相对比较保守,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几十年生活窘迫,仍安于现状,老守田园,看不到有人出去闯天下。当时,村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离开了树桡,就想家。</p><p class="ql-block"> “家里老人想的是,玉门离家七八千里,又不通火车,家里有点啥事,怎么能回得来。当时,家乡已经土改,每家分了地,又分了牛,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为啥偏要出去闯天下呢?</p> <p class="ql-block">  “可是,通过读书接触了许多新思想的我,并不这么想。我不想窝在家里,循规蹈矩地延续几代人的老路。不顾家人的一再挽留,毅然踏上前往玉门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我这条路选对了,不仅走出了小乡村,看到了全新的外边的世界,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还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钻井工人。</p><p class="ql-block"> “长话短说,在玉门油矿干了一年的钻井工,因钻井任务的减少,组织上就把我分配去了采油队,来到了在玉门时就是劳动模范的薛国帮的麾下。</p><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17日,我又跟随薛国帮一起从玉门转战到了萨尔图,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p> 怕冷添煤烧塌炕 <p class="ql-block">  头顶青天,脚踏荒原,那场65年前,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会战一开始,天寒地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们连吃饭、住房等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娄老说:“5月的松辽大地,乍暖还寒。我们在一栋牛棚里安营扎寨。床,是用木板钉成的上下铺。当时,人到了,但行李还在托运的路上。没有被褥,就在铺板上铺些干草,和衣而卧。</p><p class="ql-block">“当年,萨尔图的春风刮得厉害。别说墙,就是张铁板也能穿得透,吹得人全身冷冰冰的。堆在破油桶里的废木料,烧得再旺,似乎也驱散不了包裹在身体周围的那层寒意。冻得受不了的南方人,几个人挤在墙角相互以身体取暖。我这个北方人,就有优势了。</p><p class="ql-block"> “牛棚的四周,是一个大羊草堆。把全身埋在草中,下面像‘席梦思’,上面似‘鸭绒被’,暖和不透风,是美美睡一觉的好地方。开始听我说,好多人还不信,墙都挡不住的大风,草会挡得住?可他们尝试了以后,就再也不想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干打垒大面积建设,领导知道我是东北人,就把宿舍搭炕的任务交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我是东北人不假,但对搭炕也只是在老家见过别人干,自己没亲手搭过。也没图纸,更没师傅,咋整?自己鼓捣呗。四五天的工夫,炕算是像模像样地搭好了。</p><p class="ql-block"> “等队友们搬进干打垒宿舍时,正是最冷的三九天。那时,烧炕用的不是原油,而是煤。宿舍里的南方人,第一次住炕,为了把火炕烧得热些,一板锹一板锹地往炕里添煤,结果出事儿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正往宿舍走,就听‘轰’的一声闷响,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就看到几个队友满身黑灰地从屋里面跑出来。进屋一瞅,我的天啊,炕怎么塌了?原来是怕冷的队友一个劲地加煤旺火,把炕给烧塌了,好在没有人在这个‘事故’中受伤,真是不幸中的万幸。”</p> 极寒五月开新井 <p class="ql-block">  刚到萨尔图的时候,因为井开得不多,采油工还没有派上用场。各地支援石油会战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卸在安达、萨尔图的火车站台上。前线物资缺乏,站台上的东西又送不过去。采油工现场秒变装卸工。</p><p class="ql-block"> 娄老说:“当时,钻井急需木方,我们负责把木方一根根扛上解放车,然后上午一趟,下午一趟送到需要的井场。那时候,为了打赢这场大会战,早日拿下大油田,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上面给我们派活,我们去干;没有活,队里的人就主动跑到站台上,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事儿。有了急活,不管认不认识对方,也不管是钻井、采油,还是供应或是其他什么单位,大家就一门心思地干!</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道,1960年的那个冬天,冷得出奇。都到了五月,还是滴水成冰,室外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新井开井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井口,还没有井房罩着,就那么裸露在地面上。当时,还没有成排的采油井,只有探井。而且探井之间相距几十公里。在那个五两保三餐的时期,去一趟井上清蜡采油,需要两个人抬着100多斤重的亚可夫绞车,往返四五个小时,没有点精神力量的加持,是很难做到的。为了方便清蜡,采油工就在井边自建一个小窝棚,搭个一人宽的小铺,避寒歇脚。</p> <p class="ql-block">  “开始,会战职工还没有发杠杠服,我们从玉门来的这批人,有原单位配发的羊皮袄,还算过得去。好多转业兵,穿的还是部队配发的棉袄。那些来自南方部队的转业兵,棉衣薄,经风一打就透。再加上井口喷出的水,浸湿的棉衣很快就被冻硬,不保暖,还透心凉,回到宿舍想脱下来烤一烤,都脱不下来,那种刺骨的滋味,让人无法忍受。然而,大多数的转业兵,就是冻得上牙直打下牙也不离开岗位一步。</p><p class="ql-block"> “当然,后来粮食供应吃紧,在寒冷、饥饿的双重打击下,也有一些忍耐程度达到了极限的人当了逃兵,这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p> 嫌脏让人看不起 <p class="ql-block">  当年,五湖四海刚来到萨尔图参加会战的石油职工,并不是香饽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娄老说:“会战初期,铁西是当时最繁华、货品最全的地方。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三三两两常攥着那点省下来的工资和粮票,去买点解饿的食品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队友们去铁西买饼干。因为那年头,每个人就那么一套衣服,没有换洗的。商贩一看穿着满是油渍工作服的我们,笑呵呵的脸,一下子收了回去。给我们称饼干的速度,也比旁人快。虽然没有从他嘴里讲出来,但从他的表情中,就能让我感觉到他是怕我们这身油渍蹭到别的顾客身上,引发不必要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类的嫌弃,还涉及找对象上。大家都知道,在那个男多女少的会战初期,职工找对象,一般有三种渠道:一种是同事间自由恋爱,这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一种是老家‘包办’,家里父母相中就基本定了亲;一种是被同事相中,把姐妹介绍过来。在这个阶段,极少有人听说哪个会战职工找的对象是铁西坐地户的……”</p><p class="ql-block"> 耄耋之年的娄老,对于会战的记忆,并非是单色调的,而是多彩的。正能量讲述之中,并不回避问题。他说,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实事求是地口述那段历史,才能给研究那段历史、探寻那段历史的人,一个真实可信的参考。</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地“闯”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娄景奇(娄老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闯”出来的人。</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他不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勇于打破家人为他设计的舒适圈,不顾家人的挽留,毅然投身到了为石油事业拼搏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 他常对我们讲,一个人要有个“闯”的勇气和胆量。不能安于现状,坐井底之蛙,就看到那么一小块天。</p><p class="ql-block"> 要勇于打破自己固有的舒适圈,要勇敢地向前,迈开大步,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有更大的作为,实现更宏伟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闯”是父亲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后辈受用不尽的珍贵家传。不安现状、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闯出一块自己的天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