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影苔痕何家山,鬃扫墓碑现箴文。</p><p class="ql-block">栖舍犹温耕陇月,榕江文歌稻穗沉。</p><p class="ql-block">枫红霞岭接碑土,躬耕百年永传承。</p><p class="ql-block">青鸟衔笺穿霭去,书声坠作满山尘!</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6日在通往黄质夫墓园的石阶上,栖霞中学高一学生代表手捧白菊花,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栖霞何家山/黄质夫先生墓园地,鬃毛刷为墓碑"敷脸"。青苔褪去处,露出校长1935年亲刻的训诫:"粉笔灰混着泥土气,才是真学问"。带队的老师手持“祭文”诵读,歌颂黄校长的教育理念和质夫精神。 同学们肃立、整装、列队、三鞠躬、献花,缅怀伟人。</p> <p class="ql-block"> 白菊和我心中的志向卡共存</p> <p class="ql-block"> 黄质夫(1896年-1963年)中国乡村教育家,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专业,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黄质夫创办并主持了江苏省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一身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通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培养既有知识又能干的乡村教师和学生,一身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立志“救百万村寨的穷,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发展乡村社会事业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我手握一组照片,那是千里之外贵州榕江第一中学校园,一队学生已列队在黄校长铜像前。这座2019年落成的青铜像手握书卷与稻穗,基座"耕读立身"四字被晨露浸润得发亮。不同于栖霞墓园的苍松翠柏,这里环绕着校长1942年引种的赤泥稻试验田,孩子们献上的不是菊花,而是用新收稻穗编的"知识火炬"。</p><p class="ql-block"> "这是校长在栖霞乡师发明的蚕种盒复刻版。这端的我们展示校史馆藏品,盒内1936年的桑籽仍被封存在蜡纸中。当她们用汉语、苗语双语诵读《耕读训》孩子们心中有先生,先生教育理念永存。</p> <p class="ql-block"> 白菊和我心中的志向共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