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启程:在经典中遇见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p class="ql-block"> 春意盎然的三月,校园里鲜花盛开,书声琅琅。在"春天里我们一起读书"的号召下,美术科组的老师们与全校教师一同捧起了《教育的情调》这本教育经典。这段时间,我们以书为媒、以美为桥,在共读与对话中探寻教育的诗意与温度。这场读书分享会,既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美育精神的回归。</p> 美育实践:当"教育的情调"遇见美术课堂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是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思·范梅南的力作,书中强调"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相遇"。分享会上,老师们以书中的核心观点为引,围绕"教育敏感性"、"教育的瞬间"、"如何看见孩子的独特性"等话题展开讨论。 </p> <p class="ql-block"> 叶凯伦主任精确的把握书中核心,"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是教学生画画,更要在色彩与线条中捕捉他们的情感表达。书里提到的‘教育的机智’,正是提醒我们要在课堂中敏锐回应每个孩子独特的创作意图。"结合书中理念,我们可以运用到真实的美术教学中,在美术课堂中"情调生成",例如:曾经在一名初中孩子凌乱的涂鸦中发现其内心焦虑,课后与孩子沟通,实现心与心的交融,“看见”孩子的“存在”,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在”,通过引导他创作"情绪色块画"建立信任,塑造更健康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 陈子文老师这样分享道:短短几天,翻阅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虽未读完,但也让我感受到书中温和细腻的表述,就如同在说明一件事情:好的教育,良性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和温度不单是能被“看见”的,也是能亲身体会到的。这也许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调,这情调对了,教育的氛围就对了,氛围对了,教与学就融到一块了,产生共鸣了。之前听过关于减负的一句话:教师不盲,学生就不会忙;同理,教师不忙,学生亦不会盲。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教育的情调——教学相长</p> <p class="ql-block"> 吕布老师提出“真正的教育需要耐心与敏感,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教育者应该像艺术家一样,用细腻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成长。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当他们表现出兴趣时,我们是否及时鼓励并帮助其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外,《教育的情调》还提到,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充满爱、尊重与信任的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使他们在自由探索中找到自我价值。这也促使我去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或教育他人时的态度和方法,是否足够温暖而富有智慧。这本书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影响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 美术科组长易老师分享道:</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教育理论著作中,《教育的情调》如同幽谷清泉般涤荡人心。其独特之处在于聚焦教育情境中的个体生命体验,以散落的教育叙事编织成启示之网。每个看似零散的故事片段,实则是唤醒教育者专业自觉的晨钟,在娓娓道来间引导我们完成对教育本质的叩问。这种浸润着现象学智慧的教育书写,与《庄子》"庖丁解牛"的东方哲学智慧遥相呼应。书中没有刻板的方法论框架,却在"无迹可寻"的叙事中暗合教育真谛——正如武林至臻化境时"无招胜有招"的玄妙,作者通过教育现场的细腻描摹,让我们在具象的师生互动中领悟教育学的精微要义。书中流淌的教育智慧重塑了我的专业认知:教师不应是技术主义的工匠,而应是怀揣人文情怀的引路人。那些充满张力的教育瞬间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艺术存在于对儿童世界的敬畏中,体现在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尊重里。当我们将教育视野从方法论的窠臼转向现象学的观照,便能以更澄明的眼光解读教育现象背后的生命密码。</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恰似一柄打开教育灵性的钥匙,它教会我们以"教育学的看"去感知教学现场的温度,用专业自觉去呵护成长中的生命律动。这种超越工具理性的教育观照,正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唤醒的重要维度。(易中华)</p> <p class="ql-block"> 肖崇斌老师读完《教育的情调》,深受触动。他是这样分享着:</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打破了我对教育理论书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它不谈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教育小故事,将教育的本质缓缓道来。书中强调,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要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当下的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身为教育者,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应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与引导 。</p><p class="ql-block"> 反观日常教育场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读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我懂得在教育过程中保持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用爱与理解为孩子营造温暖且富有启发的成长环境,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 李婉老师分享读书心得后这样说道:说未来的课堂开始尝试将“情调”融入日常:自习课时以阅读代替说教,用行动传递学习态度;处理学生矛盾时,先倾听而非评判。这些改变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情调源于对生命成长的敬畏,它要求我们以爱为底色,用智慧与耐心编织教育的诗意。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杨亦琳老师对这本书与美术教学融合有着独特的见解。美术课堂的情调在于营造自由的氛围,如书中所述“气氛的作用”与“关注体验”——我会在教室摆放自然物、艺术画册,让空间本身成为灵感源泉。当学生用色大胆却偏离主题时,我选择先肯定其独特性,再引导思考色彩与情感的关系,这正是“教育机智”的实践:用提问代替否定,让技术指导裹挟诗意。 书中“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的理念,让我更注重从作品细节中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幅看似凌乱的抽象画,或许承载着孩子对情绪的独特表达。教育的情调,便是以艺术为桥,在色彩与线条间完成心与心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方燕莎老师分享道:教育的情调最终指向“反思与成长”。书中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持续的自我质疑与改进,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无论是课堂上的即时回应,还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反思让教育者从机械的“技术执行”转向“生命对话”。这种情调,既是对学生的成全,亦是对教育者初心的守护。 </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教育的美好,藏于细微处的共情、智慧与不灭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 陈思元老师提出教师要做儿童艺术世界的“点灯人” 。《教育的情调》让我们重新审视美术教师的角色:我们不仅是技法的传授者,更是儿童与美之间的桥梁。通过敏感地观察、机智地引导、温暖地陪伴,我们能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生命的相遇”。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 愿我们以教育的情调,守护儿童眼中永不熄灭的艺术之光。 </p> 让美育生长在教育的春天里 <p class="ql-block"> 读书分享会在暮色中落幕,但教育的思考仍在延续。正如《教育的情调》扉页所写:"教育,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生命体验的相互滋养。"这个春天,美术科组的老师们带着书的温度回归课堂,愿以更敏锐的洞察、更温暖的情怀,在每一堂美术课中播种美的情调,让教育如春风化雨,让艺术点亮生命的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