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主题文化公园一一 云南民族村

友友(徐国友)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7日</p> <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滇池度假区内,地处昆明市的南部,背靠森林公园,紧邻高原明珠滇池,距市区10公里。</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村作为全国著名的主题文件公园,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等浓缩于湖光山色之中,融合于峻山秀水、玲珑景致和珍稀植物于园林绿化之中,采用复员陈1.列的手法,先后建成了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景颇族、德昂族等25个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滇池大舞台、民族团结广场以及激光喷泉、风味食品城等配套旅游设施,是云南的重要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座落有致、风格各异;绿荫小道、亭阁画廊、拱轿石阶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各有动人的美景。如果遇上村里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大象表演等节日活动,更是让人尽兴观赏、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南国滇池著华章,民族之魂织辉煌。</p><p class="ql-block"> 白族三坊傣干栏,广场舞台喷泉畅。</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金鱼跃,曲径幽通百花芳。</p><p class="ql-block"> 醒世风情千秋传,历炼经典万代扬。</p> <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村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云南民族村的街道及广场</p> <p class="ql-block">  白族村。白族是云南高原的古老民族,人口193万,以海耳流域为核心聚居区,自称“白尼”(白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保留大量古汉语借词,其文化以稻作农耕为基础,创造“水稻轮作”技朮,培养出著名的“鹤庆米”。建筑艺朮以“三房一照壁”合院为代表;大理石雕刻艺朮传承千年。宗教信仰以“本主崇拜”为核心,融合佛教密宗与道教,“绕三灵”仪式展现自然崇拜与祖先信仰相结合。服饰以白色为基调,女性头饰“风花雪月”象征大理四景。扎染工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剑川木雕与马版画体现独特审美。“三月街”民族节集商贸、歌舞、竞技于一体,被誉为“千年赶一街”。白族以开放包容著称,在汉、藏、彝文化交融中形成“文献名邦”的可贵气质,大理城更成为多元化文明共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寨。哈尼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开辟梯田种稻谷。其传统民居蘑菇房独具一格,多建在半山腰。哈尼族服饰鲜艳,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服饰多样,常镶有彩色花边并配有银饰。他们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祖先。民间文学丰富,有创世史诗《奥色密色》。此外,哈尔族热情好客,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六月年等热闹非凡,长街宴更是其独特的集体宴饮话动。</p> <p class="ql-block">  僾伲族。僾伲族是哈尼族的分支,特色鲜明。服饰绚丽,女子银泡帽夺目,绣纹精巧.;男子着装简约。歌舞是生活亮色,活力满满,常模拟劳作,歌声婉转传情达意。串姑娘觅良缘。节日里庄重祭祖,敬畏天地祖先。饮食独特,竹简饭清香、酸笋开胃、烤物喷香,在烟火中彰显对生活的热忱,尽显民族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景颇族。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特点鲜明。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景颇文与载瓦文两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其传统服铈独具韵味,男子多裹黑包头,着黑衣裤或白衣黑裤配长刀;女子着黑色上衣,枣红羊毛花围裙,戴藤制腰箍、腿箍或银饰。信仰以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景颇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传统的民族歌舞、民族故事、旺瑙丝歌节、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以及独特的建筑“千脚落地房”等,为当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旅客前来观赏。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德昂族特点鲜明。多聚居于云南,历史上有多种称呼,1985年正去定名为德昂族。村落一般依山水而建,人传统竹楼造型独特,干栏式结构,有独特的图腾“龙阳塔”。经济以农业为主,尤善种茶,被称为“古老的茶农。”服饰以黑红为主色,女子服饰尤具特色,筒裙上有独特的彩色横条纹,被称为“花腰傣”。主要信奉小乘佛教,也保留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如祭寨神、谷娘、房神等。民俗节庆丰富,有浇花节、“烧白柴”等活动,有象脚鼓舞、水鼓舞等,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旅,约1950万,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自称“白壮”(意为本地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使用纹样蕴含天文历法智慧。山歌对唱衍生出“歌仙”刘三姐传说,三月三歌节成为全民狂欢的盛宴。社会结构历经土司制度到现代转型,。宗教信仰融合原始崇拜与道教、佛教,麽公(巫师)主持的“还愿”仪式,维系着自然崇拜传统。服饰以蓝靛染为特色,银纹样承载祖先迁徒记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列人国家级非遗。壮族以开放包容著称,在各民族共生中形成“那文化”(稻作文化)体系,成为岭南文明的重要缔造者。.</p> <p class="ql-block">  彝族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上,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独特文字。服饰风格独特,男子多着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女子服饰多样,色彩鲜铯,常戴各种银饰。饮食以玉米、荞麦为主,喜吃砣砣肉、酸菜汤。宗教信仰以毕摩信仰为主,崇拜自然和祖先。彝族民间艺朮丰富,有动人的音乐舞蹈,如“阿细跳月”。传统节日众多,火把节最为著名,展现出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人口32万,主要骤居在丽江,以“纳”为核心自称,意为“尊贵的民族”。其文化多元交融,语言属藏缅语族,东巴文作为“活着的象形文字”,记载着“创世纪”等史诗。宗教以原始东巴教为主,融合藏传佛教,巫师“东巴”集文化传承者与医者身份于一身。社会结构保留母系家庭遗风,泸沽湖摩梭人“走婚制”闻名。(泸沽湖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走婚是指男女双方在不结婚的情况下,通过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位宿的方式来建立感情和生育子女。但不是法定的婚姻关系)服饰以“七星披肩”为标志,象征“肩担日月”的勤劳品格。建筑以“三房一壁照”的合院式木构为特色。音乐“纳西古乐”被誉为“活化石”。三多节祭天等传统节彰显自然崇拜与祖先信仰,展现出高原民族坚靱智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傈僳族有诸多民族特点。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已的文字。传统服饰中,男子多穿麻布长衫或短衫配及膝裤,配刀挂箭包;女子服饰多样,己婚妇女戴大铜环、珊瑚等饰品。主食有玉米、荞麦等,喜饮酒。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部分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能歌善舞,有阔时节等特色节日。住房因地区不同,有竹篾房、木楞房、土木房等多种。</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