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书感悟

张静

<p class="ql-block">在《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艺术,其中“表扬的艺术”这一章节尤为关键。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恰当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成长;而不当的表扬则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削弱学生的自主性。本章节从表扬的目的、方式、误区及改进策略等方面展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p><p class="ql-block">一、表扬的目的:激励而非控制 </p><p class="ql-block"> 表扬的核心目的是激励学生,而非控制或操纵其行为。许多教师习惯于用表扬来塑造学生的行为,比如“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这类泛泛的夸奖虽然短期内能让学生感到愉悦,但长期来看,可能使学生依赖外部评价,而非建立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 </p><p class="ql-block"> 书中强调,有效的表扬应当聚焦于学生的努力、策略和进步,而非天赋或结果。例如,与其说“你这次考试得了满分,真聪明!”,不如说“我看到你这次复习时制定了计划,并且坚持练习,这种努力带来了好成绩。”这样的表扬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的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天赋或外在奖励。 </p><p class="ql-block">二、表扬的方式:具体、真诚、过程导向</p><p class="ql-block">1. 具体而非笼统</p><p class="ql-block"> 泛泛的表扬如“做得好!”缺乏实质内容,学生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有效的表扬应当具体,指向学生的具体行为或策略。例如:“你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观点,这帮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了问题。” </p><p class="ql-block">2. 真诚而非敷衍</p><p class="ql-block"> 学生能敏锐地察觉教师的表扬是否真诚。如果表扬流于形式,甚至带有操控意味(如“你今天表现很好,以后也要这样哦”),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利用,而非真正受到鼓励。 </p><p class="ql-block">3.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p><p class="ql-block"> 研究表明,表扬努力(“你尝试了不同的方法,这很棒”)比表扬天赋(“你真聪明”)更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当学生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时,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挑战,而非因害怕失败而逃避。 三、表扬的误区:过度、比较与条件性表扬 </p><p class="ql-block">1. 过度表扬的陷阱</p><p class="ql-block"> 有些教师认为表扬越多越好,但过度的表扬可能导致学生依赖外部认可,甚至降低对自身能力的真实认知。例如,一个学生每次完成简单任务都得到“太棒了!”的反馈,可能会误以为自己无需努力就能成功。 </p><p class="ql-block">2. 比较性表扬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你比小明做得好!”这类表扬看似激励,实则可能引发竞争心态,甚至损害其他学生的自尊。更健康的做法是关注个体进步,而非与他人比较。 </p><p class="ql-block">3.条件性表扬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当表扬附带条件(如“你这次考得好,但下次要保持”)时,学生会感到压力,而非真正的鼓励。表扬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认可,而非附加未来的期望。 </p><p class="ql-block">四、改进表扬的策略</p><p class="ql-block">1. 采用描述性表扬</p><p class="ql-block"> 描述学生的行为及其影响,而非简单评判。例如:“你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这体现了你的责任感。” </p><p class="ql-block">2.鼓励自我评价</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如:“你觉得这次作业哪些部分做得特别好?”这样能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p><p class="ql-block">3. 减少控制性语言</p><p class="ql-block"> 避免将表扬与教师期望绑定,如“你这样做我很高兴”,而应强调学生的自主行为,如“你做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选择”。 </p><p class="ql-block"> 表扬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p><p class="ql-block">表扬并非简单的“说好话”,而是一门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艺术。有效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成长型思维,而不当的表扬则可能适得其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以真诚、具体、过程导向的方式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非依赖外界的评判。只有这样,表扬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