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走起!(太原,晋中,临汾)3

流年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又名上寺,位于霍山之巅。寺借山势,显得威严肃穆。上寺布局基本规整,中轴线依地形略有转折。山门,面阔三间,门额上悬"广胜禅院"匾额,两尊金刚守护两旁。山门之后是塔院,自成一体。随后是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依次排列。</p> <p class="ql-block">  来广胜寺,为的是一睹飞虹塔的雄姿。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高47.31米。主体全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为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整个塔均为明代原件。2018年8月29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飞虹塔"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  在飞虹塔内,有一排藏经柜。当年玄奘西天取经带回来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范本——赵城金藏就存于此。赵城金藏是宋金时期,第一部大藏经,全世界只有这一部,是真正的稀世珍宝。由于日本人的觊觎,赵城金藏被藏于飞虹塔,并用石头封死。后几经战乱波折,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2017年,首期百卷复刻本终于在离开76年后,回到供奉了它770年的广胜禅院。</p> <p class="ql-block">  飞虹塔太壮观精美了,我没有无人机,只能站在地上抬头仰望。很想能够和它平视,仔仔细细地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下寺与上寺相距500米,由天王殿、前佛殿、大雄宝殿(后佛殿)组成。下寺的建筑大多建于元代,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下寺后大殿、亦称后佛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一三0九年),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悬山顶。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减柱移柱等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间大,外观雄伟等特点。殿内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画,1928年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寺庙破败不堪,僧人与地方官员、乡绅商议后,决定将四壁壁画分割剥离,以1600银元出售给美国文物贩子,所得费用用于维修寺庙。因此,大殿内的墙壁才如此残破。</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佛殿)门楣上的四个字又不认识了。问了大殿门前做生意的老板,告知念∶宝筏金绳,取自李白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津",意思为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老板还告诉我,这是虫篆体,又让我长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  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汇艺术博物馆的药师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绘图。</span></p> <p class="ql-block">  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炽盛光佛佛会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原本满墙的壁画只剩下角落这一点了,看上去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  剩下的壁画,已经七零八落。</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下寺的壁画,再来看霍泉水神庙。水神庙内的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真实复刻了700年前从宫廷到民间的社主活状态,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古代庙宇中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祈雨图</p> <p class="ql-block">行雨图</p> <p class="ql-block">  壁画尧都见爱大行散乐钟都秀在此作场,被称为“中国第一戏曲壁画”。</p><p class="ql-block"> 尧都∶现在的临汾。见爱∶受喜爱,受欢迎。大行:一指太行,因临汾距太行近,故泛称太行山区;一指“大行院”的简称,行当齐全的大型戏班。散乐:百戏杂戏,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剧团。忠都秀:戏班台柱子演员的艺名。作场:表演,献艺。综上∶“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意为临汾大受欢迎的太行杂剧艺人忠都秀来此演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院里,有一个水神庙壁画复制展览,可以更近距离,更加清晰地欣赏这些壁画。</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该山门是梁思成所著《中国建筑史》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  明应王殿建于元延裕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内四壁有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其中南壁东侧的戏剧壁画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并与西壁北上侧的打球图,于一九九八年同时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下寺,来看霍泉。历史上洪洞、赵城两县人常常因争水而发生斗殴。为解决争端,雍正三年,当时的平阳(即现在的临汾)知府刘登庸去平息此事。针对早先的分水不均、界限无定的弊病,他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在渠口上留一丈许地方,仿照栅栏门样子,铸铁柱11根,分为10个洞,洪三赵七,广狭有别。铁柱上下又横贯铁梁,使11柱连成一体,“则水底如画,平衡不爽矣”。铁栅还可以升高,“令水下如建筑,则缓急徐疾无不相同矣”。他的方案得到上司批准。于是,“秋七月起工,四年丙午春告竣”。水栅落成,分水成功,从此再无争端。(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清晰可见,水被分成三七开。</p> <p class="ql-block">  一宽一窄的两条水渠。</p> <p class="ql-block">  汩汩冒出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4日,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山西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此次出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洪洞县的大槐树景区,全称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我们到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停止入园后不会清场,我们也就不着急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内,感觉这里就是一个公园。看到有些当地人也在里面活动或带孩子玩,想必这个原因才不清场吧。</p> <p class="ql-block">  离5点还差几分钟时,看到这里的舞台上的节目表,最后一场演出是5点。我有点惊讶,这么晚了还有演出?坐下来等着,果然演出正点开始。但演出只有极短的几分钟。虽然表演的时间很短,却把大槐树的来历和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大迁徙说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因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而山西相对安定,人口稠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均衡人口、恢复生产,组织大规模移民,从洪武至永乐年间(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累计迁移约160万人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是主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寺旁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成为人们背井离乡的记忆符号,而流传至今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棵道具树,也是游人拍照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苏三与大槐树的故事梗概。</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共有三代,第一代距今1800年,早已不复存在。第二代是由第一代滋生的,现也已成枯树,距今400年。第三代繁茂生长,距今也有百年。</p><p class="ql-block"> 碑亭所在之地,即第一代大槐树遗址处,碑亭建于民国三年。</p> <p class="ql-block">  在碑亭旁边,有一排平房。也是建于民国三年,作为茶室,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同样建于民国三年。(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