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瓦房店,五省会馆。熟悉的小巷,灰色的砖瓦楼宇,斑驳陆离,吊脚楼的走廊,飘香的丹桂树下,一群捉迷藏的孩子,有我的身影,那是我曾经,最爱的玩伴们。任河,渚河交汇,清澈的河水,像许久不见的朋友,紧紧拥抱,融为一体,又默默地流向汉江。我生长的地方,童年时光,青春的绽放,还有些模糊记忆,当年,因为生活无奈,不得不远走,漂流异乡。那时想法简单:上学,工作,按部就班,娶妻生子,培养后代,可能在此终老一生;世事无常,现实击碎梦想,任由它,由故里,变成久别,心中思念的故乡。</p><p class="ql-block">从阅读的片纸碎语中了解到,台湾作家江南先生《金陵春梦》中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1947年民国政府选“国大代表”,民间有人推荐在日本留学时期加入同盟会的老同盟会会员,曾任县参议长的瓦房店人吴乃武与本县知名的人士袁某某竞选紫阳县区域的代表名额,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袁先生成功当选国大代表,吴则不服,一气之下,在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隆重登场,跑到紫金山孙中山墓地哭陵。民国时期的新闻还算是自由,一时间,名震京城,花边新闻,报纸媒体,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德高望重的陕西人于右任先生出面劝归。</p><p class="ql-block">网络搜寻到原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先生的回忆录,1940年秋,未满20岁的他从重庆出发翻越大巴山,沿任河流域经汉水一路直下,取道安康北上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抗大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才华横溢的他曾经担任东北野战军大名鼎鼎“一号首长”的秘书。谭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同行伙伴感冒,在任河边的瓦房店逗留三天,瓦房店上行通达川蜀,不定期有商船顺流而下汉口,这个小有名气的商埠(水旱码头)记忆深刻,以至于路过,行走到秦岭里面的镇安县,柞水县,这些个小县城,给他的印象,感觉还没有任河岸边瓦房店的市面繁华。</p><p class="ql-block">安康史志专家方琛老先生说:“瓦房店和我有缘,五八年大姐去高桥卫生院工作,我和母亲,妹妹同去,路过瓦房店时雨水太大,山路崎岖,险象环生,不宜行走,我们在那里住了两天一夜。20世纪70年代后期桃担石兴财在那里任油库主任,我们常去玩。”年过八旬的方先生路过瓦房店时,我还没有出生;不过石主任却是认识,很久没有谋面,印象是那一家人也曾经在向阳镇石油库生活;瓦房店的青山绿水,给少年时的方老先生留下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文史专家方琛先生与柳庆康先生。</p> <p class="ql-block">汪兴剑,笔名:阿剑,紫阳县瓦房店人,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经历曲折,入伍参军,国企下岗,后解除劳动合同,漂泊海内打工谋生。不成功的经商试验者,喜酒爱好文学,闲时码字,对家乡深深爱恋,文字主要记述故乡过往趣事及生活经历,在《西部散文选刊》和《安康日报》《汉江文艺》《安康文学》《汉阴文艺》,《紫阳文艺》等刊物及网络发表数十万的文字。随笔《铁兵故事》、《情系大米溪》两篇入选紫阳县档志局编辑的《襄渝往事》,2023年6月散文《变迁的村落》获得安康市汉滨区政协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文学作品征集优秀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