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牛眠大屠杀纪念碑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石碑上“二月大屠杀”几个字仿佛带着历史的重量,将那段惨痛的记忆深深镌刻在大地之上。这里,曾是无数生命的终点,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过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淮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草地上,一块黑色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牛眼万人坑遗址”几个大字。阳光洒在石碑上,却无法驱散它所承载的阴霾。这片土地,曾见证过怎样的血腥与残暴?那些埋葬在地下的冤魂,是否还在诉说着他们的痛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牛眠万人坑位于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的牛眠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四月十七日夜晚,日军约三千人从宿州方向侵入,企图包抄萧城。战斗从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日早上十点,双方伤亡惨重。然而,战争的残酷远不止于此。萧城沦陷后,国民党军队撤退,而日军却对无辜百姓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间定格在那个夜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四月十七夜晚”。这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警示。当夜,三千名百姓分三批返回村庄,他们以为危险已经过去,却不知更大的灾难正悄然降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月二十四日,日军返回牛眠村,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第一批日军进村就抓走了六七十名村民,第二批则多达四百人。他们强迫村民挖坑,然后用刺刀将他们残忍杀害,再逼迫幸存者埋尸,最后连这些幸存者也不放过。朱端正一家十一口人全部遇难,这样的悲剧在村里屡见不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淮北市文物保护单位牛眠万人坑遗址的石碑上,依然清晰地记载着那段历史。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悼念逝者,更是为了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湖沿、杨树林、草房内……日军的暴行无处不在。他们将村民关押在草房中,用刺刀一个个戳死,再浇上汽油点燃。四百多人或被戳死,或被烧死,只有刘成全一人侥幸生还。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泪湿眼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争的残酷不仅体现在死亡上,更体现在对人性的践踏。王其太的儿媳妇和小孙子被迫投井自尽,王运转和张庄和的儿子被活活撕成两半,郑振升等三位老人被强迫用绳子自缚,最终被一刀穿心。这些惨烈的细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罪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头上的文字记录了这一切,从惨案的经过到遇难者家属的悲痛,无不让人痛心疾首。牛眠村的刘中发、刘中新、刘中平等十一户人家被杀绝,王其书、吴立本、王其德等二十一户人家仅剩一人。近两百名妇女遭到侮辱,十五间房屋被烧毁,十五头牲畜被屠杀,家禽和粮食几乎被抢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短短两天,日军在牛眠村及其周边地区杀害了无辜村民一千七百八十人。牛眠村成了断壁残垣,白骨累累的地方。我们无法想象,那些幸存者是如何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继续生活的。</b></p> <p class="ql-block"><b>然而,即便经历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我们依然选择相信和平。墙上的鸽子图案象征着希望与自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伤痛,更要珍惜现在的安宁。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座锈迹斑驳的铁轨形状雕塑,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历史不会被遗忘,和平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站在纪念碑前,我默默祈祷,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愿这个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