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被迫迁址</p><p class="ql-block">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泛滥,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不复存在。由于黄河水量巨大且流速极快,对河两岸冲刷厉害,岸堤坍塌严重,开始威胁齐东县城的安全。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为保齐东县城不为水毁,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目的是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p><p class="ql-block">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县城被淹,仅存东南一隅(台子乡志载)。1893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清政府想把县城立于此,当时已建成护城河和土圩。不知何故,继续建城工程中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长达640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在黄河滩涂。</p><p class="ql-block">衙署、庙宇移建九户而居民商贾多未迁移(良田、水陆码头、人烟凑集,商民籍以谋生,故恋恋不舍)。后水势围困日甚,商民行商困难,四方离散者不可胜数(青岛、东北诸城多有“齐东路”之由)。1894年夏在知县宫耀月的劝说、支持下,商贾王念林联合二十余户集资买下绳刘村东十四亩地,半作土场半筑土台,土台上修建居所,修理店面街道,设立集场。随后有迁来之户,准许其在台东展宽修筑联为一气,设立长福镇,并与台北河岸建立码头。(新立长福镇碑记----宫耀月盖闻安土重迁,自故为然。莫不谆谆告诫,以定民志,是出于不得已也。齐东旧城,濒临黄河,屡被水患,自光绪十九年衙署、庙宇移建九户,而居民商贾多未迁移。良田此地,水陆码头,人烟凑集,商民籍以谋生,故恋恋不舍也。后水势围困日甚,码头即将坠废,居贾星散行商裹足,而居民四方离散者不可胜数。丙申春余来视事,目睹情形,劝众亟思计焉而瞻望徘徊,皆有费忍轻去之。思阅一年丁酉年夏,伏汛盛涨,危险异常,茫茫一水,托足何方?而极思迁之意,由此而决然莫为之倡,则众志弗齐。经酋事王念林等妥筹办法,为众志所信从,遂即派王念林等管理其事,一经联络立志者二十余户,亦可自成一村。余遂亲诣该处,勘定地基。在绳刘庄大堤根随即丈明亩数。各户凑上地价分给各地主。计地十四亩,有一半作土场,半筑土台。当经禀明上。筑台之后,各按所定地基摊钱拈阄分占,修理店面街道,设立集场,嗣后有绩迁之户,准其复于台东展宽修筑连为一气,并于台北岸建立码头,以通商贩。由此水患即免而商情日盛。数年之后,元气渐变,以兴年之旧业,岂非旧城之大兴哉?是为记)。这就是今天的台东、台西和城关诸村的来历。县城南端的城民地势偏高,离河稍远受损较轻,没有搬迁,人称“旧城、教(校)场”。</p><p class="ql-block">县城于1894年迁至九户到1950年迁出,始终处在战乱之中,经济社会很不繁荣且史料记载较少。1950年4月齐东县址又有九户迁往麻姑堂,隶属惠民专区。1952年县址又迁往魏桥。1956年又迁往田镇,把高青县并入。1958年9月齐东县大部划归邹平,另一部划归博兴,恢复高青县。至此齐东县一词不复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