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古村先贤小传——(十三)

诚诚

<p class="ql-block">  大似王阳明的知县刘如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敦仁</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曾收到旅居美国的大伯父刘师舜寄来一本名为《自治官书》的历史书籍。这本两百页左右的绿皮书,引发我极大的好奇心。粗略地翻阅几页,我发现书中内容竟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需要用很大的耐心去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自治官书》原本是我高祖父如玉公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况且我等子孙飘零海外,家乡的一切都已成为梦中旧物;祖先的遗作对我们来说,早已是"丢失"了的传家宝。此书的"失而复得",得益于先伯父刘师舜严谨的治学态度。先伯父生前客居美国,从民国政府驻墨西哥大使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勤奋读书写作,经常涉足各类大学图书馆搜寻资料。在旅居美国时的某一天,他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阅览时,无意间举头一望,《自治宫书》赫然映人眼帘。取出一看,方知正是祖先著作。</p><p class="ql-block"> 如玉公是先伯的曾祖父,也就是我的高祖父。高祖世居江西宜丰天宝乡,天宝刘氏根源,来自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经过历代繁衍传到刘椿,来到天宝乡辛会村安家落户。刘椿,字宗室,号祥元,世称"椿四公"。宋光宗元年(1190年),椿四公从家乡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来到新昌县(今宜丰县)一个名叫大牯岭的小地方担任巡检之职,死后和妻子傅氏夫人合葬于清江县清泉乡瓦塘村。高祖父刘如玉为椿四公第二十三代孙,族谱排行"开"字辈,字韫珍,号子英,出生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考中举人,年仅二十二岁。此后辗转多地,担任教谕长达三十余年,直至咸丰二年(1852年)方才得以选拔为知县,分派湖南,历任宁远、湘潭知县及茶陵直隶州知州,为期十数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先伯无意中在海外图书馆发现先辈著作,大喜过望,立即将该书影印,寄往台湾托其好友、时任"司法部长"的谢冠生先生付梓刊印。谢先生不负重托,果于1969年操办刊印,并为之作序,使先人遗泽得以重复流传于子孙手中。我有幸获得先伯邮赠五十本,保存迄今,并得以从这部极其珍贵的先人遗著中领略故乡的家族历史和忠厚家风。</p><p class="ql-block"> 《自治官书》原著是高祖父次子、我的曾祖父宝寿公代为刊印出版的。原书"偶存目录三卷"第79页明白记载:"《自治官书》三卷乃先大夫宦湘十数年之政迹也,先兄宝名稿存箧笥,谋垂不朽,未竟而殁。迄今又阅廿余寒暑矣。宝寿惧久而散佚,援踵兄志,付诸梓人俾世。世子孙居官者,奉为圭臬,庶毋坠我清白吏之家风云尔。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十二月吉日男宝寿谨志。"</p><p class="ql-block"> 忝为如玉公玄孙,我每次重读此书,必对先高祖为官清廉、律己勤政的崇高人格产生无比敬仰之情。由于此书为高祖仕宦手记,书中记载高祖在湖南为官时,所经手审判为当地百姓申冤或是将不法之徒劝说成奉公守法良民的许多案例,使我不仅对高祖父有了深入了解,也成为我从中寻求高祖父生平事迹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在《自治官书》中,高祖父记载的判例均为其亲手所撰写,读来给人以身历其境的感觉。如咸丰二年(1852年)"示土匪改恶从善"一案(《自治官书》偶存卷二第118-119页)中,以极其简易语气开宗明义记载着:</p><p class="ql-block"> 为苦心劝谕改恶后善,以保身家事,照得本县今年二月初到湖南省城票见上宪,具云宁远土匪最多,务须严行查挚。是时本县再三思想,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若未先晓谕即行严挚究办,未免不教而诛于心,亦觉有憾。所以莅任之后,拟即亲至各乡而谕尔等。</p><p class="ql-block"> 在该案结尾时,他尤其动之以情地阐述其劝人为善的心意:</p><p class="ql-block">……本县原无嗜杀之心,嘉其自新即不追究以往。尔等虽一时迷惑入会,其中亦必有天良不昧、颇明义理之人,若不见机,必终罹祸。本县一片至诚,天日可表,实已言无不尽、心无不尽。至于能听与否,则关系尔等祖宗有灵无灵,家运当兴当败,非本县所可代为尔谋。一经缉获,是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误,有国法在。本县虽欲救尔亦不能矣,言之不胜痛切,其各禀遵毋违特示。</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的民事诉讼案件,最令知县头痛。在高祖著作之中,也不乏案例。如咸丰九年(1859年)"判陈谭氏告夫不明死"一案(《自治官书》偶存目录卷三第54-55页),短短数百字的判例,记载高祖将一个难缠的民事诉讼案件处理得井井有条。该判例一开始即说明:"审得陈谭氏以伊夫陈四喜生死不明,呈控郭良楷一案,查陈四喜之妹段陈氏,前告郭良楷强占奁田,诉明该田系由陈四喜书立卖契。据户族生员陈含宇等公禀,陈四喜年少轻浮、不务正业,被郭良楷句留在家,于娼优赌博三四年间业产荡尽等语…"后经审判,此案实属陈四喜胡作非为,而后郭良楷等趁火打劫。最后判决为:</p><p class="ql-block">……责令前案之瞒买段陈氏奁田增补价值、本案之料理陈四喜身后备棺,庶死者之目可瞑,而生者之心亦慰。陈谭氏犹饮恨难消,哀求严办。本州谕以陈四喜本属败类,即不遇郭良楷,亦终为他人所诱,家业断难保全。陈含宇等均感服,从旁开导,即于尸场各具遵依完结。今而后郭良楷亦可痛改前非,毋再为占人便宜之事。须议止知,有已不知,有人八个字推言其弊:即足以酿杀身之祸也。凛之慎之。此判。</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判决中足见高祖父为调停案件,付出的操劳和思虑。</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湾,我对故乡未能有深入了解。记忆之中,幼年曾在家乡逗留过极短的时间,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祖宅那两扇庄严而厚重的大门和门楣上"资政第"三个大字。那代表着后裔继承着高祖父的历史光芒和为官荣誉,也能从中体验出当时家道因他而生辉的尊严和威望。</p><p class="ql-block"> 高祖父就任宁远知县之初,即遇到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军与朝廷争。高祖虽为一文弱书生,但在临危之时,忆及第二十一代先祖刘大成(字先己,号耐村)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担任湖北竹山县知县,因贼匪人侵,不幸被围而佩印自尽的壮烈事迹,有鉴于先人的抗敌不屈精神,乃在洪、杨太平军围城进攻之时,极力与之周旋。宁远邻县多深受攻掠,唯独宁远虽经太平军勾结土匪四次围攻,却能坚守县城赖以保全。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高祖得到上宪以"廉明勤慎,深得民心"考语嘉奖。</p><p class="ql-block"> 高祖其位虽不过州县,但其政绩辉煌在当时实属罕见,也因此见知于曾文正公(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在湖南办理团练,见到高祖父亲笔撰写的保甲章程,赞赏不已,并称之为:"大似王守仁(王阳明)、吕司寇手笔。"相传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攻县城,城中缺水,满城妇孺危在旦夕。高祖率领百姓掘井,久不得泉,高祖虔诚拜祷,泉即涌出,当地百姓感恩不已,深情地将该并取名为"刘公井"。自咸丰二年(1852年)到同治初年(1862年),十余年间,高祖父先后在湖南宁远、湘潭等县担任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因守护宁远有功,经湖南巡抚骆秉章奏荐,升迁为茶陵直隶州知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朝廷财政紧缺,各地官府都需要自行设法筹措经费。而茶陵为一贫瘠之区,实在是一个苦缺。为了垫拨军需,高祖只得先期挪用钱粮,解还之时,稍有迟缓,招至上宪震怒,参奏高祖以任所资财核抵,并解除高祖知州之职。</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当时湖南因军需挪用钱粮的区域有十四个州县之多,其中十二个州县均获批准军需报销,唯独宁远和桂阳两州县牧令却被参革,并令查封任所资财备抵。如此厚此薄彼的处罚,自然有失公允,高祖家庭也由此惨遭灭顶之灾。而高祖当时因军需无款可筹,多次禀请动用钱粮,均奉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粮项下酌提。"无奈事后人家翻脸不予认账。峰批准:"暂行挪垫,事竣核实报销。"并奉巡抚批示:"所需口</p><p class="ql-block"> 所幸高祖父一生为官清廉自律,当时的永州府黄太守了解内情,共知高祖父为人正直本分,于是主张公道,如实上奏朝廷,使他得以平反解说的禀文,读来令人唏嘘。在《自治官书》中,高祖父对这一段生平有详尽描述,其中附有他向上级</p><p class="ql-block"> 高祖父虽为一文人,却在官宦仕途中能立武功,实为历史罕见。大众令人赞叹的是他在军务缠身之际,仍不忘举办考试并奖励文风。就在成主三、四年间,正值盗匪猖獗之时,宁远还举行了四次县试。当高祖义之前,宁远父老挥泪相送,并赠诗以表达心情。其中有姜光训先生的诗生为:"公以挪用钱粮,垫办军需被议论,士民道路咨磋,以为公保全百姓而百姓转致累公,父老时有涕泣而道者。"这是高祖父在任时受到百姓拥戴的最好说明。</p><p class="ql-block"> 同治四年(1865年),高祖父再度出任宁远知县。县内百姓听闻又来一个刘姓知县,禁不住黯然叹息:"安得如当年刘侯者乎?"打听到果真县当年"刘侯"复来宁远任职,妇孺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争相跑出城去,迂迎十里。高祖父感激民众厚爱,曾在宁远县府大门上撰有门院"民情永乐,士习中和,愿广济之天涯,不徒仙政传东里;日丽太阳,月明丹桂,绘泰平于有象,还期仁泽被西畴。"(永乐、中和、广济、天涯仙政、东里、太阳、丹桂、泰平、有象、仁泽和西乡均为宁远的乡县名</p><p class="ql-block"> 另外高祖父在宁远县衙大堂中也撰有对联一副:"州县责任非轻,岂敢持我不爱钱,便尽了为官职分?父母心肠总好,安得使民皆安乐,莫做出犯法事情。"此联堪称高祖父的心曲,也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黑。</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某些不称心如意的事情时,总会拿高祖父的《自治官书》细心研读。我并非要从中寻找祖先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丰功伟业,或者是令人陶醉的功名成就;我只是要从那些字里行同社拾有益于激励我们后人排难上进的片言只语,告诫我们对民族的真诚,对社会的大公无私。</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不知高祖父的遗风是否还能有闻于道,尤其是那一口脍炙百姓的"刘公井",不知是否还在宁远安然无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