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满江南,绿染龙城。2025年3月24日,黄小燕省英语名师工作室首次集中研修活动在常州启幕,来自全省的15名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共赴这场为期六天的专业蜕变之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第一篇章 破茧·启航:仪式点亮教育星河</b></p><p class="ql-block"> 24日下午,研修活动在武进高级中学求实楼正式拉开帷幕。江苏省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徐伯钧,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潘小福院长、袁锋副院长、吴旭裕主任,省名师工作室韦叶平、胡云飞、黄小燕等3位主持人带领全体工作室成员出席了联合启动仪式。仪式上,江苏省师干训中心、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各位领导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颁发了聘书,工作室主持人黄小燕老师发表了诚挚而富有洞见的欢迎辞,她回顾了工作室筹备历程,展望了未来两年的工作蓝图,并寄语全体成员珍惜机遇,携手并进,在英语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随后,武进区星辰学校的杨素霞老师作为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进行了发言。</p>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过后,省师干训中心徐伯钧主任为老师们作了专题报告——《新时代名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分析》。报告中,徐主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名师成长的必备素养与路径选择,鼓励工作室成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成为教育创新的先行者与引领者。</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篇章 织茧·深耕:理论照进实践原野</b></p><p class="ql-block"><b> </b> 学业标准三维析 评价路径双线明</p><p class="ql-block"> 3月25日上午,蔡雪飞老师开展了《小学英语学业质量标准:从理解到应用》为主题的讲座。蔡特首先从 “聚焦素养导向”“彰显进阶特征”“指向多元评价” 这三个关键维度,详细阐释了小学英语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与特点。随后,蔡特围绕 “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合理设定评价细则” 和 “依据评价细则科学测评核心素养” 这两条学业质量评价的操作路径,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她指出,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将课程标准中按学段呈现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具体化,使之具备可测量、可参照、可比较、可操作的显著特点和原则。蔡特的专题分享不仅深化了工作室成员对小学英语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解,更明确了未来教学实践的优化方向。</p> <p class="ql-block"> 破冰互动融团队 成长分享绘蓝图</p><p class="ql-block"> 下午,导师团队核心成员徐文娟老师组织了沉浸式团队破冰活动。借助 sweet lollipop 趣味抽签分组,打破学员隔阂。小组互动时,学员双向介绍搭档,加深彼此了解。随后,各组凝练队名和教学主张,以创意海报等形式展示团队智慧。活动将教育理念融入游戏,增进团队信任,促进教研共同体深度联结。</p><p class="ql-block"> 随后,徐文娟老师分享了自身专业成长历程,生动展现从实践摸索到引领前沿的深刻转变。她指出,优秀教师至少经历两次成长,需突破高原期,并保持对教育教学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修炼多项能力,担当多元角色。这番倾情分享,点燃了在座学员的成长热情,激励他们突破舒适区,勇敢踏上从 “经验型教师” 向“学者型教师” 的进阶之路,实现职业生涯的跨越发展。</p> <p class="ql-block"> 前置学习三维解 案例实操双效增</p><p class="ql-block"> 3月26日上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教科院小学英语教研员黄小燕以《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和应用》为题做专题讲座。她立足Why-What-How三维框架,系统解析前置性学习单的价值定位、设计逻辑与实践路径。针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学情诊断模糊、教学起点失准等问题,黄老师提出前置性学习单兼具学情分析工具、自主学习支架、教学依据来源三重功能,强调其设计需遵循概括性、关联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黄老师结合单元整体教学不同课时的案例,系统介绍了前置性学习单的实践运用,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在实操环节,学员以《Have fun after class》单元第一课时为蓝本展开协作设计,黄老师进行了深度解析,学员们深受启发,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评价体系三向构 素养赋能多维转</p><p class="ql-block"> 下午,顾丽娟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述评》讲座中深度解析了该领域研究进展。顾老师指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这些研究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研究者可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科学性研究,评价工具的创新和应用研究、教师评价素养及学生参与度提升研究等。此次讲座,不仅加深工作室成员对 “教-学-评” 一体化的认知,也为大家指明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方向,为推动课堂评价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实证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明晰评价标准 共研命题深度</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上午,工作室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左小玉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有关“指向核心素养测查的小学英语阅读命题评价与写作命题思路与实践”的指导。她指出,在命题时要持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测查与引导,强化文化意识;聚焦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水平,精准诊断语言能力;重视学生学科能力提升,有效指向思维品质;注重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实现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左老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前沿理念与实用方法,将复杂的命题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工作室成员全程全神贯注,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今后教学与命题工作极具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聚焦高阶思维,赋能英语教学</p><p class="ql-block"> 下午,江苏省教研室的李娜老师走进工作室,为大家带来题为《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讲座。李老师借助PISA创新思维测试能力模型,从三个维度和四个领域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讲座中,李老师紧密结合新教材案例,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工作室成员与参会老师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拓宽了教学视野,收获了实用的教学策略,对今后开展高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 <b>第三篇章 化蝶·共生:行动书写所学所获</b></p><p class="ql-block"> 系列讲座学习结束后,培训进入文献学习心得分享环节。 第一小组分享了《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理论学习心得与实践案例;第二小组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惑”与“获”》文献述评;第三小组汇报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文献学习成果。导师团核心成员杭燕楠老师就各自的分享做了精彩点评,并介绍了文献研究的三个阶段,分享了“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学员们纷纷表示未来会努力尝试,提升文献研究水平。</p> <p class="ql-block"> <b>第四篇章 振翅·燎原:田野见证教育温度</b></p><p class="ql-block"> 3月28日,工作室走进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参加江苏省小学英语乡村教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汲取教研智慧,共促英语教育发展。</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一同观摩了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两节精彩课例,老师们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所学,交流运用。随后,常州市中小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范勤霞老师分享了学校在英语阅读的探索中经历从守望、破茧、生花、生长、笃行,展现乡镇学校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不懈努力。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刘学惠教授表示见证了湟小英语阅读共同体活动的成长与蜕变,并从专业维度,为在场教师提出英语阅读素养培育体系的系统性优化方案。</p> <p class="ql-block"> 下午,工作室成员参观了校园,观摩了湟里中心小学“提偶小剧场”展示,从制作、排练到最终呈现,感受独特的英语教学融合方式。在他们的沙龙活动中,再次感受着“提偶剧”从首次亮相到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感悟学校坚持创新英语阅读素养培养模式上的持续探索给学生带来的成长推动。在经验交流环节,各市代表分享着小学英语乡村教学与教研经验,展现不同学校在英语阅读素养培养中的多样探索。</p> <p class="ql-block"> 最后,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丁建宁教授肯定了湟小“一本多融、一盒多面、一语多元”的力量;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张伊娜教授动容道:“教师团队的坚守令人钦佩,这份教育初心恰似星火,正以破竹之势点燃教改原野”;江苏省英语教研员李娜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时强调,在黄小燕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常州市小学英语阅读融合教学研究共同体的教师们始终秉持教育初心,以课堂为实践沃土,通过创新探索构建起阅读教学新样态。她特别指出:“这支勇于实践的教师团队,正在用深耕之力推动区域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为期一周的深度研修,工作室成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浸润中满载而归。学员们由衷感谢黄小燕老师精心设计的研修体系——从学科前沿理论解码到典型课例剖析,从多维学术报告到沉浸式工作坊,系统化的知识建构不仅拓宽了教育视野、更新了教学理念,更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训练,显著提升了课堂实操能力与学术表达水平。每一次思维碰撞的火花,都镌刻成专业成长路上的里程碑;每一场智慧交融的研修,皆转化为教师发展进程中的赋能引擎。正如破茧之蝶终将振翅星河,工作室全体成员已蓄满前行力量,静待下一次共赴教育理想的盛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