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28日 自驾晋陕黄河游(3)

蓝妮

<b>续前篇(2),本篇记录2月27~28日从河曲--偏关--平鲁--蔚县--北京的经历。全程1798公里。</b> <b>第五天2月27日河曲~偏关~平鲁。全天218公里,全程1334公里。</b><div> 早上7点半酒店吃早餐,8点40装车出发。8点52分进入河曲收费口。原计划去石径禅院,因路上堵车而放弃了,改去偏关。</div> 9点10分出偏头关收费口。 进入偏关县城。 街上的牌坊上写着:<font color="#39b54a"><b>三关首御</b></font>。<font color="#39b54a"><b>偏头关</b></font>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 9点38分来到文笔塔。<div>  文笔塔顾名思义,是象征着文化昌盛,一般供奉着孔子或者文曲星。这也是古代科举制的产物,是当地人对高榜得中的美好愿望。在保德、河曲、偏关,无独有偶这里都曾有过文笔塔,而如今的河曲、偏关都还保留着古塔,保德的因为种种原因被毁,不过也在近几年修建了兴保塔,算是对过去文笔塔的一种追忆。<br><div>  偏关这座塔全名“文笔凌霄塔”,建在偏关的东山之上,早已成为地标性建筑,也是人们心中的寄托。</div></div> 二十一世纪之初,为了提高县城品位,偏关县委、县政府又以文笔塔为核心,开始修建文笔塔公园。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气势恢宏,别出心裁。公园内那些新建的亭阁、长廊,既典雅又古朴;园林中成排的松柏、碧绿的草毯,让人有回归自然、田园般的和谐享受。 明天启元年(1621年),在偏关城东山巅,建了一座七级的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级,共十一级。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门洞向西开,石雕碹口,为鱼龙幻图。塔为砖石结构八角雁塔,上书"文笔凌霄"四字,故称"文笔塔"。这座塔建于明代,比河曲的更早一些,向上看,塔越来越细,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偏关的文笔塔内部是空心塔,先前还能进入塔内,现在不让上了。<div>  文笔凌霄塔今天已被人视为偏关的象征。文笔凌霄塔形成的奇特景观传说有二:</div><div> 一说是每年春分、秋分时节,太阳从东方一出来,塔影便映到关城西山上的"虎头墩"。随着太阳一点一点的升高,塔影又渐渐移向县城西关河。偏关县城附近因地下埋藏煤炭,在河水的冲涮下地表煤层向外暴露且渗入河水中;被煤层映黑的关河仿佛一池浓墨。塔影映入关河,极象一支如椽大笔饱蘸浓墨。随后,在太阳继续升起的运动下塔影又渐渐映向关城。这样,"虎头墩"向征着笔架,关河向征着墨池,偏关城向征着砚瓦。</div><div> 二说是在每年的夏至时节这天清早,太阳一出山,文笔凌霄塔的塔尖会被照映到关河一支流水域里,称之为"洗笔"。到冬至时节这天清晨,随着太阳的出山塔影又会被映入到偏关县城古楼上,称之为"蘸砚"。 </div> 往前走就是巨大的孔子雕像,点缀着书香的气息,象征着文学昌盛。 文笔塔公园内新铺的大理石台阶,共有518级。台阶不是一直通向山顶,而是在四五十或七八十个台阶之后,出现一个平台,让人在登高过程中喘喘气,小憩片刻,接着攀登。平台上安装的灯饰内装贴着偏关古八景、历代名人的诗文笔墨画图,向游人介绍着偏关的美好景致和历史文化。 10点16分来到偏头关城楼,这里聚集着好多老百姓,到处披红挂彩、好不热闹。原来今天有大集。 偏关是<font color="#39b54a"><b>黄河入晋第一县</b></font>。 长长的彩棚间被隔成一个个摊位,卖东西的人摆出了各自的小商品。这个老汉的苹果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红红的苹果很诱人,我们每人都买了一袋子。 小面包车上拉着满满的特产:苦荞香醋、胡麻油。 10点43分开车去看看护城楼。 偏关建县的历史不复杂,明洪武二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来此,实行“三分戍边,七分屯田”的制度。清雍正三年建县后,成了“七分戍边,三分屯田”。<div>  整座城内,没有对称的建筑。城内有鼓楼,但找不到钟楼;三个城门各走各的线;街道不对称,城墙不对称,真是偏到家了。<br></div> 10点50分来到偏关护城楼。<div>  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其东面是恒山余脉,西面则紧靠黄河,北面与内蒙相望,南面与宁武关相连,<font color="#39b54a"><b>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b></font>。因它是外三关中最西边的一座,而原关城两侧城墙东仰西伏,形如人首之偏,故称为偏头关,后来人们习惯简称其为偏关,现偏关关城为1999年修复。<div> 早期的偏关城,为明朝所修筑。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太原五卫,偏关属镇西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镇西卫指挥使张贤在偏关置偏关所,始筑新城。宣德四年(1429年),山西镇总兵由宁武关移驻偏关之时,又展拓了关城的南面。以后经天顺、成化、弘治年间的几次扩建,偏关城才最后成为今天所见的规模,城周围约2.5公里,高11.7米,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不过当时的关城还仅是座土城,直到明隆庆三年(1569年),兵使范大儒才将新旧两座关城全部用青砖包砌了一遍。</div></div> <font color="#39b54a"><b>偏关县护城楼位于偏关县城西山岗上,原名虎头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b></font>,为护守城池及传接四路烽火至太原的重要砖楼。共两层,底层砖结构,二层楼橹为木结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拆毁。楼地仅存护城楼外坍塌的夯土城堡墙及原护城楼部分少量残砖破瓦。<br> 按照“<font color="#39b54a"><b>东有文笔塔、西有护城楼</b></font>”的构思,2010年,偏关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重建护城楼,突出古关古韵特色,使其成为偏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r> 护城楼原址复建,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框架结构。占地面积2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14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42.82米。 古代的城墙,都有四个门,而偏关却只有东、南、西3个门,没有北门。因为北方意味着战争与恐惧,偏关位居最北,当然不能开设向北的通道。 偏关护城楼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为护守城池及传接四路烽火至太原的重要砖楼,是偏头关2000多座烽堠的统领,传接四路烽火(东接平鲁卫、老营堡一带;东北接水泉堡一带;西北接老牛湾堡一带;西接河曲城西关河口一带),山西镇的信号先从此楼发出。 左图:万世德(1547-1603),字伯修,号邱泽,晚年更号震泽,山西偏关县人。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治国要人。始祖万杰。随明朝开国将领中山王徐达在大同征战,以壮勇驰名。<div>  万世德自幼奇颖聪慧。曾有五岁解对句之美传。一日,都督某公说:"三光日月星。"世德迅即对曰:"一统山河地。"满堂无不称赏。从小励志读书,过目成诵;隆庆四年(1571年),中进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蓟辽总督。终因积劳成疾,于癸卯年(1603年)殁于任上,官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div><div> 万世德身体颀长英俊,有臂力,善骑射。平时喜欢研读兵书韬略。况其生长在边关重镇偏头关,又是将门之子,所以深知防边御虏长策。还善长文章诗赋,所作堂皇精奥。</div><div> 万世德入仕一生,大多数岁月守边抗虏,屡建奇功,因多智多谋为同行所钦佩。因他是文进士,文武全才,戎马倥偬之暇,挥笔成文。文笔宏丽,风格别具。洒脱倜傥。旧关志中评价:"公关塞人龙,庙堂天柱,文章卓绝。首辟千古之荒,远系万邦之望,威镇华臾,勋业不朽,才兼文武,姓名草木皆知。"真可谓"<font color="#39b54a"><b>功在当时,名垂后世</b></font>。"</div><div> 关城十字街牌楼专为万世德而修。有牌联日:<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显道隆一代殊勋垂国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高望重千秋洪范仰乡资。</div><div> 在复建护城楼过程中,偏关走出去的明万历蓟辽总督万世德的事迹被重新整理挖掘出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护城楼的复建不仅是对建筑的修复,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推动,<br></div></div> 两个发小儿的快乐。 驱车走在黄河1号公路上,沿途风景无限。 11点50分来到黄河天翼观景台。 黄河天翼。这里山势耸立,崖高千仞,烽燧相望。黄河在这座山脚下转了一个大弯,恰如山的双翼,伸展向远方,景色非常壮阔。在古代,黄河里是走帆船的,我们想象着宽阔的大河上帆影绰绰,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河面还在结冰,冰花形成一个个方格型,等待春风吹开,顺流而下。 黄河在这里展开双翼伸向远方。 继续走黄河1号公路,12点30分来到黄河天翅湾。 天翅湾下的岩壁,常常是河船遇难之地。 <p class="ql-block">  五铺梁一号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火路墩,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种设施,也被称为烽火台,主要流行于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与边墙、边墩、城堡等军事建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程机制。</p><p class="ql-block"> 该烽火台属于明代六边长城之黄河边重要预警设施,初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总兵王玺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备参政赵彦大修边政,沿河多建烽墩、望台,使之更为完固。</p><p class="ql-block"> 火路墩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当沿边墩台发现敌情后,会将信息传递给相邻的火路墩台,再由火路墩台传递给上级军堡,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达给更高层次的指挥官。</p> 3点50分来到万家寨水利枢纽。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div>  黄河北干流地区是中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仅晋蒙地区缺水量就达30亿立方米,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非常关心,于1992年批准修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解决晋蒙地区人们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问题,1994年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实现截流,1999-2000年并网发电,每年向晋,蒙两省(区)供水14亿立方米。这对解决两省和周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华北电网能源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div> 万家寨水库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山西省“引黄入晋”水源的龙头工程,黄河中游梯级开发规划的第一级,具有供水、发电、防洪和防凌等功能。水库容量,大约为9亿立方米,为密云水库的五分之一大小。水坝90米高,长440米,修建在狭窄的秦晋大峡谷内,像一块巨石卡在河道中,十分宏伟,可谓小三峡,可惜坝顶不让参观。但距离水库不远的峡谷内,有一片石灰岩岩柱群,宛若袖珍而精致的石林盆景,很有点类似张家界的风貌。 黄河老牛湾的水质清澈就是因万家寨水库修建的缘故。 这座小吊桥是用于当年建水库时人员往来通行的,现在早已经废弃了,有些牵拉绳索断开了,上桥的口被封死。 领队前几年有幸从小吊桥上走过。 在此登记。 4点56分来到乾坤湾。 乾坤湾因山河回环形如太极而冠名。天造地设,暗合天地自然之理,黄河南弃,遇高山险阻,没有暴跳如雷,惊涛拍岸,而是欲进先退,智慧转身,迂回向北,再从容向南。造就了S形山河大回环,实属人间罕见奇观,号称“<font color="#39b54a"><b>天下黄河第一湾</b></font>”。 5点40分走到“<font color="#39b54a"><b>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b></font>”。 长城1号公路和黄河1号公路在偏关这里相遇。<div>  黄河:美丽关不住,长城:偏偏爱上你。</div> 路过红门口,这里有水泉古堡和地下长城景区。因时间关系来不及去了。 8点经过虎头山隧道。 <p class="ql-block">  晚上入住朔州平鲁区。</p> 美美的吃一顿。10点半回房间休息。 <b>第六天2月28日平鲁~蔚县~北京。全天464公里,全程1798公里。</b><div> 早上8点宾馆吃早餐,10点20出发。天气还是有些凉,姚老师的水杯昨晚放在车里忘记拿回房间了,现在已经结成了大冰坨,幸亏水不满,要不非炸裂不可。</div> 10点26分进平鲁收费口。走G18荣乌高速来源方向。 11点20分进应县服务区。 12点进大同市泊州县界,12点12分拐上S45。 12点20分往广灵方向,走S36。 12点37分进入广灵县界。 12点38分经过鸿福隧道。 <div>  1点03分进入广灵服务区。休息吃自带午餐。</div> 1点40分继续出发,走S36。1点50分进入河北界,经过河北公安检查站。 1点55分出暖泉古镇收费口。 来到蔚县暖泉古镇。<div>  暖泉古镇位于河北省蔚(yù )县西部,建于元代,壮大于明清,是<font color="#39b54a"><b>中国历史文化名镇</b></font>,因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得名“暖泉”。 </div> 古镇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已有人类定居生活,繁衍生息。这里在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争夺之地,明清时发展成为“三堡、六巷、十八庄”,达到小镇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从此暖泉古镇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古镇里有一棵千年柳树,号称“<font color="#39b54a"><b>中华第一狮子柳</b></font>”。 王敏书院,始建于元代,是京西建立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代书院。暖泉书院是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家塾,它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书院因其尊书崇育,历来为世人仰慕,自古就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此吟诗唱赋,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篇章。书院东北角的魁星楼,为三层砖木式结构,沿梯登顶可远望四周景致。暖泉泉水穿书院凉亭而过,亭前有一过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称八角井。“水过凉亭八角井”是蔚县“八大胜景”之一。 古堡的特色:剪纸,可以说是出神入画!现在工艺也发展了,有机器制作,也保留了人工。 西古堡是“三堡”之一,俗称“寨堡”,位于暖泉镇西南,古堡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此地集“<font color="#39b54a"><b>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b></font>”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 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是蔚县古堡的代表。始建于大明嘉靖年间,村堡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二百六十米。堡墙黄土夯筑,环绕四周,高约八米,墙外凸出土筑马面。沿城堡墙内侧更道环绕。南北各有瓮城一座,两瓮城的内城门南北相对形成一条大街,总平面呈“国”字形的特殊形制,可概括为“<font color="#39b54a"><b>一主街、三道巷、一官井,更道环堡一圈走</b></font>”。 小酒作坊里的蒸馏酒罐和酒糟。 古堡里的特产:豌豆面、炒豆、豆干。 古堡里的美食。 这里的娘娘庙和古戏台是古堡的精华,前几年我来过古堡,进去看过,很有亮点,但不巧的是今天不开门,不能进去参观了。 堡内民居那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木雕花彩绘,九连环,四进四出的四合院....极尽“小屋平头墟里落,炊烟起处是人间”之古朴美,这些无不在述说着此地当年的繁荣。 电视剧《亮剑》拍摄院落:在这个院落里,游客可以和李云龙,政委亲密相拥留下合影,还能够近距离参观部队收缴的战利品。遗憾因为锁着门,没能进去看看。 因车辆限号,5点我们在蔚县周边找了一家餐馆,大家一起吃了一顿此行结束饭。 6点20继续向北京出发。 8点10分出西胡林服务区。8点50出收费站。顺利到家。 【后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老的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div>  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不仅造就了晋陕沿黄独特的山水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而且促进了晋商、黄河、黄土、大禹、农耕等多元文化融合。<br><div>  短短6天的晋陕黄河之行很快结束了。震撼的黄河流凌让我难忘。感谢快乐的伙伴们,期待下一个行程再出发!</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