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录片《脊梁上的丰碑——口述知青一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脊梁上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论知青一代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知青群体犹如一道深刻的水墨痕迹。从1968年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约1700万知识青年在二十年间奔赴边陲村寨,用青春丈量着共和国的成长轨迹。这段特殊的集体记忆,早已超越了特定年代的时空界限,化作民族精神图谱中永恒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当城市青年们放下书本走向田间地头时,他们的肩头挑起的不仅是扁担箩筐。在北大荒的垦殖场上,在云南橡胶林中,在陕北的窑洞学堂里,知识青年的身影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种子。他们建立夜校扫除文盲,推广农业技术改良作物,组建医疗队守护健康,用知识的星火点亮了乡村的蒙昧。这种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时代洪流的担当,恰似《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慷慨。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知青群体展现出惊人的精神韧性。陕北梁家河的窑洞中,青年习近平在煤油灯下研读经典;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里,知青们用自制显微镜研究土壤成分;内蒙古草原上,知青医生在蒙古包里接生新生命;湘西重峦叠嶂重重复重重的大山里,知青垦荒种地,种田种茶,种树种果,竖屋修路,吉首太平知青安装发电机、打米机,让亘古的土家山寨告别了煤油灯、水碾……这些故事印证着《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的生存智慧,他们在困境中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突围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知青精神犹如穿越时空的明灯。当"躺平"成为某些青年的生活哲学时,当年知青在贫瘠土地上播种希望的执着格外耀眼;当精致利己主义悄然蔓延时,那个年代"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誓言愈发振聋发聩。这种精神遗产不是怀旧的标本,而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基因,提醒着每个后来者: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群体用青春书写的史诗,已然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之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几何;生命的重量不取决于享受的厚度,而在于承担的勇气。这种精神血脉的传承,终将在新时代青年守护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绽放出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