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7. 07.04 星期三 晴天 拉萨</p> <p class="ql-block"> 早晨7:30出发出了宾馆右拐便到了当热路。路过位于当然路拉萨市城关区拉鲁小学,学校环境不错,具有很强的藏民族的特色。路上的小学生幼稚可爱,天真活泼,黑红的小脸上挂着微笑,露出纯洁的眼神,有的还朝我们做着鬼脸。小孩们汉语都说得挺流利,也有小孩“哈喽、哈喽”地朝我们打招呼。藏族小孩大多穿同内地小学校校服一样的运动风,看不到图片上那些穿藏袍、藏靴的藏族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拉萨经常能看到游客 其中包括不少“老外”,都乘坐三轮车游览拉萨。在群山环抱之中的拉萨,过去当地人出行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骑马,要么就骑自行车。三轮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藏现代化真正起步的阶段。它以收费低廉、行动方便而深受乘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 三轮车由拉萨市专门的运输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管理教规范,有秩有序 统一车型,统一着装。三轮车通常设双人座,绿色的座位,两侧油漆着藏式金色的图案;座位上方还有绿色的遮阳棚。遮阳棚的设计别居特色,中间形似佛塔的圆顶 四周则垂下鱼鳞状的围沿;车把前挂一用来装零钱的天蓝色的小箱 小箱前油漆着金色的车牌号。蹬三轮车的师傅身穿黄色的背心,头顶一草帽。三轮车叮铃、叮铃的车铃声,蹬三轮车师傅们的口哨声,回荡在高原古城的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三轮车满街都是,为了避免纠纷,乘车前最好先讲好价格,一辆三轮车一般可载两人,如三人则需要另外加钱。如果想乘三轮车逛街还可以采取包车的形式,价格每小时20—30元。</p><p class="ql-block"> 乘坐三轮车,速度不快,即可观景,又可拍照,想停就停,既方便,又省时间,一般4—5元就能拉你到目的地;有时多花一两元钱,慢慢走、细细逛,看街景,观行人,悠然自得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藏式楼房和寺庙之间 ,所以乘三轮车逛拉萨也成了我和妻逛拉萨旅游的乐趣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拦了一辆三轮车,路过娘热南路、北京东路,朵格桑路到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蹬三轮车的师傅来自不同省份到农村 同他们聊聊,了解天南地北的人情故事,也是旅游中的一种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张是来自云南永胜县的,他家乡离丽江不远,我和妻几年前从云南丽江到四川攀枝花路过时到过那里。小张来西藏已经5、6年了,在拉萨摆摊卖猪肉,每天都能有一、二百块钱的收入。妻还孩子前几个月回云南了,他一个人进货 卖肉不好摆摊,于是就租了一辆三轮车拉游客了。</p><p class="ql-block"> “你来西藏后回过家吗?” 我问道。</p><p class="ql-block"> “回去过,第一次是来西藏一年以后 回去接老婆 以后也回去过。”</p><p class="ql-block"> “从云南来西藏,也是先到成都,再乘长途汽车走青藏公路进西藏吗?”我又问。</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那样走,我是走的滇藏线,走青藏公路就远了。”</p><p class="ql-block"> “是乘长途汽车先到丽江,然后到中甸、德钦,再经过芒康到八宿、波密那边走过来的吗?”</p><p class="ql-block"> “是 一般云南来的都这样走。一般长途是两个司机换着开,两三天就到丽江了。”</p><p class="ql-block"> “那你老婆、孩子这次回云南也是这样走的吗?路上好走吗?听说这条路挺危险。”</p><p class="ql-block"> “也是这样走的 路上还可以。有时候我不回去,她常带着孩子走这条路,冬天不好走,有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起来西藏的路上,见些个全副精良装备 ,身穿名牌冲锋衣、登山鞋、戴着太阳镜,手拿步话机,开着大越野吉普、咋咋呼呼热热闹闹,有太多的人这样进了西藏。而小张却回答的挺轻松,老婆带着两个孩子上路,好像就是在云南自己家乡出门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赵是来自甘肃临夏新集的,来拉萨蹬三轮车已经两年多了。同来的还有3个老乡,也是蹬三轮。他们合租房子住每月花180元,每月租车1600元,每月能挣1500多元,在这里日子过得还可以,一年下来能带钱回家去。</p><p class="ql-block"> “这里蹬三轮车挣得是现钱,每天收入多少心里清清楚楚。我来拉萨之前在几家建筑公司的包工队干,兰州?外省都去过。一年到头忙下来拿不上钱,还常受包工头的骗,干得让人生气。” 他说。</p><p class="ql-block"> 是的,有多少农民工着城里打工,一年忙到头还拿不上钱。农民工讨还工钱在一段时期内也是中央电视台的热门话题,以致于惊动国务院总理。</p><p class="ql-block"> 看他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许多内地的农民,特别是甘肃、四川的农民来到了西藏,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每天就这样穿梭于拉萨的大街小巷中,繁荣了拉萨的旅游,也繁荣了拉萨的经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座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 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为“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起为“依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初建时只有8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处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大昭寺前广场上,荡漾着桑烟,飘扬着经幡。香客络绎不绝,游客还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进了寺门 面前正对的是大昭寺的主要建筑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鎏金铜瓦屋顶,辉煌壮观 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的天井院子里摆着一些长青花木,花盆里的花开得正艳。院子左手一间小屋前有一群人排队,大多是当地藏族人。正在犹豫张望时,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让我到右面的一办公桌后买票,原来游客是在这边买门票,左边是当地藏族香客买门票的。票价差多少,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也了解到松赞干布是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分别是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修建的。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文成公主带的一尊佛像原来是放在小昭寺里的 一直到松赞干布去世后 西藏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 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以后 才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p><p class="ql-block"> 有传说说文成公主没有得到松赞干布的宠爱而终其一生。原来尺尊公主生有一子,文成公主没有孩子 后来就被冷落了。这使我大为惊讶,文成公主是堂堂大唐的公主,多么尊贵美丽,以前我一直认为松赞干布宠爱的是她,认为他们的婚姻应该是像童话藏王子与公主的结合,是多么美满。</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千手观音的塑像 ,才知道大慈大悲观世音的眼泪转化成绿度母,而绿度母正是文成公主的化身。不难想象,文成公主最后成为绿度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政治联姻中女性往往是痛苦的牺牲品,谁能看到繁华背后的悲苦呢?</p><p class="ql-block"> 大殿一角有一石墙,上面有一小凹槽。有香客俯下身去 把耳朵凑近那个凹槽,似乎在听着什么。我也弯下腰去把耳朵贴在上面,但我什么都没听见。传说拉萨形似罗刹女,大昭寺所在的地方就是罗刹女的心脏,建寺的目的就是要镇压住罗刹女,莫非能从凹槽里听见罗刹女的悲号。</p><p class="ql-block"> 从大殿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层和三层的平台。登上大殿的二层,还有许多佛殿。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也有纪念品销售;我和妻顺时针绕场一周 二层的西南角是松赞干布的法王殿 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在二层平台上看大昭寺金顶、鎏金铜瓦光芒四射,壮丽辉煌;俯视大昭寺广场,桑烟缕缕,香客成群;远眺布达拉宫,绿荫白墙,红楼金顶,雄壮建筑物,巍峨辉煌。</p> <p class="ql-block"> 通向三层有一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僧人们在上面打座修行,这里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屋顶上一阵阵悠扬欢快、节奏明朗的歌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一群人在修理房顶。人群大约有二十几人,只有一个小伙子,其他都是妇女。人们手持木棍排列成排。木棍一端是一饼状碗口大小的布包,里面不知填的什么。他们边跳边唱 踩着舞步,一边将木棍布包一头夯向地面,不时还一会儿转过来,一会儿转过去,前后换着队形。那歌声就是他们边活动边哼唱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听说这叫打阿嘎。阿嘎是西藏的一种粘土,是西藏很多建筑低马尾、屋顶防水最好的建筑材料。粘土和水后,用木棍长时间敲打而成光滑的平面,然后再磨平的过程就是打阿嘎。地面磨出来以后亮都可以照人,酷似大理石,比起水泥地还要好看得多。</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饶有兴趣地看着她们边打边舞,如此美妙,如此动听,这恐怕是今天见到的最绝妙的了。女人们头戴白色宽沿太阳帽,脸蒙着大手巾,裤脚上班班泥点;领唱的就是那个小伙子,也是头戴白色宽沿太阳帽,白衬衣灰西装。小伙子领唱昂扬顿挫,时不时还喊上几嗓子号子。女人们和声有节有韵,捣在地上的节奏仿佛鼓点。她们的歌声是那么嘹亮,她们又是那么专注,那么旁若无人,似乎忘了疲劳,忘记了尘世。</p> <p class="ql-block"> 一个从丹麦来的年轻旅客兴奋地用手中的摄像机录下了这动人的场面。妻也被这热烈的场景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去问。一妇女递给她一根牧歌,妻高兴得也手舞足蹈起来。</p> <p class="ql-block"> 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能把辛苦单调的劳动和轻松的舞蹈、动听的歌声这么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恐怕也只有藏族人 。这真是一个热爱劳动,懂得生活到了极点的民族我抓紧时间用照相机纪录下来这一场景。</p><p class="ql-block"> 从大昭寺两出来,前面的小广场边有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九世纪,唐长庆三年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p><p class="ql-block">” 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 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所栽,当地人称为公主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廓街又走到北京东路。位于拉萨市主干道的北京中路、东路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店铺饭馆很多。拉萨的饮食比较内地要贵一下午,超市里的食品也要贵一下午。时令水果拉萨街上都有卖的,现在正是西瓜上市的季节,街上的西瓜大都是西藏本地产的,我原来还不知道西藏本地能产西瓜。</p><p class="ql-block"> 来西藏还是应该多吃点蔬菜 中午中午在北京东路一家四川饭馆吃午饭,砂锅什锦,豆腐白菜,粉条蘑菇木耳味,热滚滚香气扑鼻,能吃饱吃好我,价格也还行, 8元一锅。</p><p class="ql-block"> 说到发给我,在西藏饭馆绝大部分饭馆都是四川人开的,哪怕是特别小的小镇,都少不了四川饭馆的影子。人说西藏是川军遍天下,我想这一点也没有夸张 四川人到处能生根发芽,他们的毅力,吃苦精神实在让人佩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和妻乘三轮车到江苏东路的拉萨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去看看这里发往八一镇方向的车。去八一镇方向的车很多,大巴、中巴,还有桑田呢、别克公务车、越野吉普车等 十几分钟一班,你一进站就有人围上来问你去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了候车室后,妻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小牟打来的。</p><p class="ql-block"> “老哥,把你和嫂子的身份证号码给我发过来,买布达拉宫的门票要核实一下,是后天下午14:30的票。小李看完布达拉宫后天也要回兰州了。两天没有见你们了,我明天一早就要飞往成都,在拉萨有什么事你打电话给我朋友。回兰州再见。</p><p class="ql-block"> 是小牟打来的。</p><p class="ql-block"> 来到西藏,不去布达拉宫,肯定是遗憾。但门票很难买, 尤其是现在旅游旺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一直对参观人数有限制 ,据说现在上限人数是每天2600人。每天游客很多,大部分票都让旅游团包了,以前还可以让人代买票,但今年布达拉宫的售票制度更严格了。对于散客,必须凭本人的身份证,每天中午12:00去买次日的票,实际上是先给你一张“准购票证明”,凭借该证明购票参观。证明上有第二天的参观时间,如果错过了进场时间,就作为自动放弃此次参观 门票不退钱。买票时一人限购4张门票,并出示4个人的身份证件。</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天一到拉萨,小牟就托朋友给我们买布达拉宫的门票,但还是等了几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东郊长途汽车客运站出来,乘公共汽车一直到当热路与德吉北路的十字路口,十几分钟就回宾馆了。</p><p class="ql-block"> 拉萨7、8月份日照很强,不愧是“太阳城”。晴天太阳很毒,感到很热,阳光直射,裸露的皮肤很快会被晒黑。拉萨的日落比内地晚,所以一早出去 中午回宾馆,午饭后睡一会儿恢复体力。下午4、5点钟以后再出去,品尝小吃,逛逛夜市,到晚9、10点钟回来,这样安排感到最为适宜。午睡后到了下午5点,我和妻决定去离住处不远的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瞧瞧。</p> <p class="ql-block"> 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拉萨市西北角,是世界上各大城市中唯一幸存的最大的天然湿地。这片湿地土壤类型为草原上和草原卵石土。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原沼泽化草甸,以西藏的蒿草威震天,还生长着大片芦苇。湿地对拉萨的生态起着不小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拉萨市区的气候,补充氧气,增加市区内空气的湿度,吸尘防沙;又可以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还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护市区的生态平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外,湿地内有黑颈鹤,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都有许多黑颈鹤到湿地越冬;青藏高原特有的两栖类动物高山蛙也大量生活在拉鲁湿地。高山蛙是高原病虫害的天敌,据科学统计,一只高山蛙一年可以吃掉上万只蚜虫,使林地,草地免受侵害。高山蛙还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保健工男人,一只高山蛙的市场价格可以卖到10元。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它的身价,在利益的驱使下,想方设法捕杀,所以湿地周围设有围栏。</p> <p class="ql-block"> 以前,当地农牧民把湿地作为放牧首选地,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水生植物和草甸质问我,导致湿地的水位逐年下降;另外,若干年由于城市建设和其它一些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已使湿地干化、沙化趋势。西藏人民政府于1999年批准建立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目前,拉萨拉鲁湿地正在加紧建设,暂时未正式对外开放,但来藏旅游的国内外旅客经工作人员允许后可进入观景台一睹湿地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门口一块大石,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湿地保护区”。大门紧闭,见不到有工作人员 只好在外透过栅栏观赏。</p> <p class="ql-block"> 沿湿地保护区旁的当热西路步行了约一个小时,然后顺一条向南的小路插到北京中路的西藏宾馆附近。有公共汽车往东驶,在我俩前面停了下来,我俩上了车 也不管它去哪里,花两元钱车票拉到哪儿都行。</p> <p class="ql-block"> 在车上看见车外一片绿地,小桥流水,白杨垂柳,松柏掩映,殿角红墙,原来这是到了布达拉宫北面的宗角禄康公园。我和妻当即下车后进去,已经是傍晚来,游人已见稀少,漫步在公园里,太阳西下,看看眼前的美景 恋恋不舍,决定明早再来一趟。</p> <p class="ql-block">2007.07.04 星期三 晴天 拉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