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潞玉的《五马山下》

复兴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作者李潞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读李潞玉长篇纪实文学《五马山下》开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潞玉是个勤奋人,也是个热心追述历史的人。他先后著有两部长篇纪实文学一一《钢铁年代的炼钢人》《雪落长白》,第三部《五马山下》已收笔完稿。《五马山下》共分"百年沧桑","如烟往事","烽火年代“,"悠悠岁月"四大部分,共20多万字。近日,我读了《五马山下》的第一章"千年石马",恍若置身于太行东麓的历史烟云之中。作者以史家之笔勾勒山川脉络,以文人之心捕捉传说灵光,在地理坐标与人文记忆的交织中,为五马山这座承载千年沧桑的文化地标,描绘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p><p class="ql-block"><b> 一、地理风骨与历史血脉的交响。</b>潞玉是河北赞皇人,五马山是他家乡的一座山,"平地突兀而起"的山势,"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形态,在槐河与济河的夹峙中,似巨龙蜿蜒又若骏马奔腾。这种动静相宜的地理意象,不仅构成了五马山"一门洞开"的险峻格局,更隐喻着其作为"太行锁钥"的军事地位。抗金义军的寨垒遗址、彭义斌的焚山壮举,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记载,而是化作了凝固在山石肌理中的血色史诗。当读到"汛期激流如利剑断蟒"的比喻时,眼前仿佛浮现出金兵铁蹄与义军呐喊在峡谷间碰撞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b> 二、传说叙事与学术考据的二重奏。作者</b>对五匹石马传说的处理堪称一绝,既以县志记载的白马泉传说为基底,又以岳家军故事为民间记忆的支流,更以北齐碑文的考古发现为历史坐标,构建起三重叙事维度。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传说演变的文化轨迹,更揭示了民间叙事与官方历史的互动关系。当作者考证出"五马山"之名早于抗金事件时,那些看似荒诞的传说便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它们既是历史记忆的变形投射,更是民众情感的集体创造。这种将神话思维与实证精神熔于一炉的写法,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洞察力和对家乡人文的熟知。</p><p class="ql-block"><b> 三、地名密码与个体记忆的文化共振。</b>作者家乡<b>的</b>地名是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密码,是流淌在太行血脉中的历史年轮。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的今天,让古老的地名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彰显时代特色,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张良山的石洞、邢郭地名的嬗变,在作者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掌故,而是解码中国乡村文化基因的密钥。"旺俄""兴俄"到"邢郭"的语音演变,既折射出古代邢国的兴衰变迁,又暗含着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永恒期许。这种从宏大历史叙事转向微观个体记忆的写法,让五马山的文化脉络变得可触可感。当读到作者祖籍地与张良山的地理关联时,不禁想起费孝通"文化自觉"的论断——唯有深植于本土记忆的文化书写,才能真正唤起民族精神的深层共鸣。</p><p class="ql-block"><b> 四、文明传承者的当代告白。</b>在严华寺村的北齐碑文中,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作者发现了文明传承的隐秘通道。那些看似粗陋的石雕、斑驳的碑文,实则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敏锐捕捉,展现了作者作为工人作家的文化担当。当结尾处"石马鬃毛的簌簌风声"与开篇"千年石马"的标题遥相呼应时,文章完成了从历史叙事到当代启示的升华——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乡村的今天,守护这些文化地标,正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当下,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让历史基因在新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之花。</p><p class="ql-block"> 掩卷之际,五马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作者用文字为石马插上了翅膀,让千年时光在方寸之间流转。这篇文章不仅是五马山的文化白皮书,更是写给所有文明守护者的情书。当我们在钢筋森林中迷失方向时,那些镌刻在山石上的传说、流淌在地名中的记忆,终将成为照亮归途的星光。</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潞玉,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前在首钢长钢公司炼钢厂工作。1973年插队,1978年入职212地质队,1982年调长钢。高级政工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理事。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曾获冶金文协"铁流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社2010年金秋笔会征文一等奖,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钢铁年代炼钢人》《雪落长白》等。</span></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