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说题内容是课堂作业31面的第5题。在没有收到学生发来的说题视频的时候,我对这一题的解答也只有一种方法。当看到学生发来的说题视频之后,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有更新的认识,这一点让我非常欣喜!也让我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去了解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进行引导和加深理解。</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p><p class="ql-block">1. 单位换算:</p><p class="ql-block">- 涉及长度单位的换算,如 1.2m= 12dm,考察学生对不同单位间进率的掌握。</p><p class="ql-block">2. 立体几何体积计算:</p><p class="ql-block">- 长方体体积公式(V = 长×宽×高)和正方体体积公式(V = 棱长³)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准确计算鱼缸容积、水的体积及装饰品体积。</p><p class="ql-block">3. 体积与高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理解“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并能通过体积公式逆推高度变化(h = V÷底面积)。</p><p class="ql-block"> 【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1. 空间分析能力:</p><p class="ql-block">- 能将鱼缸的空间结构分解为装水部分、剩余部分或整体容积,通过局部或整体的体积对比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2. 逻辑推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步计算(如先算体积、再对比)推导出结论,体现逻辑链条的连贯性。</p><p class="ql-block">3. 公式灵活运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能正向或逆向使用体积公式(如根据体积求高度),并理解不同量之间的转化关系。</p><p class="ql-block"> 4. 多角度解题能力:</p><p class="ql-block">- 能从剩余空间、总体积、高度变化等不同视角切入问题,体现思维的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豆包上最开始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这样一种思考:【比较剩余空间与装饰品体积】</p><p class="ql-block">- 思维逻辑:聚焦“鱼缸剩余空间”,通过计算鱼缸未装水部分的体积(剩余空间),与装饰品体积对比。需先确定剩余高度,再计算剩余空间,属于“局部分析思维”。</p><p class="ql-block">- 方法步骤:单位换算→求剩余空间体积→求装饰品体积→对比两者。</p> <p class="ql-block">多数提交说题视频的学生都是这种解题思路。只不过在进行单位转换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选择将分米转化成米,这样就导致在计算体积的过程中会用小数进行计算,这又增加了出错的可能。下面的同学们的说题视频当中,刘子琪同学就是在小数减法中出现了错误,结果就得到了错误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子琪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夏一力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徐梦菲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宸晗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吴奕董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鑫龙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在思考的时候是用的这种方法。</p><p class="ql-block">【比较水+装饰品总体积与鱼缸容积】</p><p class="ql-block"> 思维逻辑:从“整体总量”出发,将水的体积与装饰品体积求和,直接与鱼缸总容积对比,属于“整体综合思维”。</p><p class="ql-block"> 方法步骤:单位换算→求鱼缸容积→求水的体积→求装饰品体积→求和并对比总容积。</p> <p class="ql-block">还有三位同学,他们比较的是高度,水面的高度和放入正方体后增加的高度,再与鱼缸本身的高度进行比较。</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法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柯诗蕊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周蕴珈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珈恒同学的说题视频</p> <p class="ql-block">豆包对这一方法的分析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豆包分析认为,第三种方法以“高度”为核心,将体积变化转化为直观的高度变化,逻辑链条更贴近“溢出”的本质(高度超限)。通过“装饰品体积→水面上升高度→总高度对比”,步骤紧凑且直观,无需复杂的整体或局部体积对比,对问题的核心(高度是否超限)直击更精准。</p> <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借助豆包,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思维水平差异的分析。</p><p class="ql-block">【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p><p class="ql-block"> 1. 基础水平(第一种方法:剩余空间对比):</p><p class="ql-block"> - 学生能拆解问题,关注局部空间(如鱼缸剩余空间),通过计算剩余体积与装饰品体积的关系判断结果。</p><p class="ql-block"> - 思维特点:依赖对空间的直接分析,逻辑链条较短,但可能局限于局部,缺乏对整体的把握。</p><p class="ql-block">2. 进阶水平(第二种方法:总体积对比):</p><p class="ql-block"> - 学生能将水、装饰品和鱼缸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总量对比(水+装饰品体积 vs. 鱼缸容积)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 思维特点:具备整体性思维,能整合多要素信息,但可能对动态变化(如高度上升)的理解不够深入。</p><p class="ql-block"> 3. 高阶水平(第三种方法:高度变化对比):</p><p class="ql-block"> - 学生能通过体积与高度的转化关系,将抽象的体积变化转化为直观的高度变化,直击“溢出”的本质(高度是否超限)。</p><p class="ql-block"> - 思维特点:体现动态转化思维,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逆向推导,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这道看似普通的题目,其实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体积计算、空间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在解题时会呈现从局部分析到整体综合,再到动态转化的递进过程。教学中需针对易错点加强公式理解与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分析逐步向高阶转化思维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