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宾精神不朽“鞍钢宪法”永存

运河村夫

<p class="ql-block">  【马宾精神不朽“鞍钢宪法”永存】 </p><p class="ql-block">——纪念马宾同志逝世八周年 </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7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鞍钢宪法”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宾同志逝世八周年。马宾同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实践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铸就了不朽丰碑,其精神风范与“鞍钢宪法”一同永载史册。 </p><p class="ql-block"> 一、革命岁月:信仰如炬,矢志不渝 </p><p class="ql-block">马宾原名张源,1913年出生于安徽滁州,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青年时期,他因抵制日货、阅读进步书籍被捕入狱,在狱中结识了陈原道等共产党人,系统学习《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新四军军法处科长、射阳县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苏北抗日根据地建设,皖南事变中随新四军突围,展现了非凡的革命勇气。 </p><p class="ql-block">在东北解放后,马宾被委派至鞍钢工作,担任总工程师。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他深入生产一线,总结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并于1960年形成《鞍钢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同志对此高度评价,将这一经验提升为“鞍钢宪法”,与苏联“马钢宪法”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新中国工业管理模式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二、鞍钢宪法:破旧立新,光照千秋 </p><p class="ql-block">“鞍钢宪法”的诞生,是马宾同志对中国工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创造性实践。他摒弃了当时盛行的“一长制”管理模式,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倡导群众路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这一理念不仅推动了鞍钢技术革新,使多项指标跃居世界前列,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工业管理革命,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苏联有个‘马钢宪法’,中国有个‘马宾宪法’!”这一批示不仅是对鞍钢经验的肯定,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智慧。正如鞍钢博物馆所展示的毛泽东手书《鞍钢宪法》铜雕,这份文件早已超越企业管理范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遗产。 </p><p class="ql-block"> 三、坚守信念: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p><p class="ql-block">马宾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实写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坚持原则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待磨难,系统研读马列著作,写下数十万字读书笔记,进一步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晚年离休后,他仍心系国是,积极发声维护国家利益,资助进步事业,其清廉作风与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p><p class="ql-block"> 四、精神传承:继往开来,永葆生机 </p><p class="ql-block">马宾同志用百年人生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鞍钢人继承“鞍钢宪法”精神,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其研发的核电钢、海工钢等产品助力“大国重器”建设,续写着共和国钢铁工业的辉煌。马宾同志生前曾说:“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社会主义”,这一信念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马宾同志的革命精神与“鞍钢宪法”的时代价值,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丰碑上。让我们以马宾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p><p class="ql-block">(注:本文内容综合自权威文献,具体细节可参考相关历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