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理念</p><p class="ql-block">文化美学的叩问</p><p class="ql-block">究竟什么是文化美学?我们怀揣着“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的愿景,致力于打造21世纪卓越的家庭教育。秉持 “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消失的”理念 ,境教强调要预见未来,提前布局。当周遭环境得到优化,问题便会自然消解。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也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禁反思:到底要培养出怎样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二、现实剖析</p><p class="ql-block">孩子宛如父母的复印件,他们身上所欠缺的,往往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文凭和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文化素养。文化,深入思想与精神的层面,而文化美学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人的内在涵养,让人在精神思想层面深耕。</p><p class="ql-block">当人拥有了精神思想层面的追求,明晰生命的意义,便不会陷入躺平的困境。精神虽无形,却能深刻影响有形的行为。</p><p class="ql-block">1. 人生意义系统构建</p><p class="ql-block">“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代表知识;质,象征形式。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需达到平衡。《论语》的魅力,不止于文字,更在于它能与社会现象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以春节为例,当下不少传统节日都陷入了 “文胜质” 的尴尬境地。就拿春节期间的红包习俗来说,部分地区红包金额节节攀升,若给少了甚至难以出手,这使得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滋生攀比心理。表面上礼仪规矩俱全,实则真心缺失,节日的内涵也随之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2. 交友中的文化思考</p><p class="ql-block">在人际交往中,“文” 体现为交往的礼仪制度,“质” 则是为人的真诚与靠谱。然而,现实中不乏功利性的交往。比如,有人有求于人时才登门拜访,送上一篮水果,却拿走价值更高的雾化器,将人际交往变成了一场交易;还有人读书只为了借钱,送礼时只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行动。真正的交往,应以真诚为基石,再辅以恰当的礼仪形式。</p><p class="ql-block">3. 文化现象反思</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网红打卡文化盛行的时代,不少人过度追求外在形式。比如参观画展时,只是忙着拍照摆姿势,拍完便匆匆离开;在书店,同样只是拍照留念,并未真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正是外在形式泛滥,而内在精神匮乏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此外,“少年娘则国娘” 的言论虽尖锐,却反映出当下社会审美中的问题。对比小鲜肉和兵哥哥,当国家面临危机时,显然更需要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正如古人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审美不应只停留在肤浅的外在形式,更应注重内在内涵的提升。</p><p class="ql-block">4. 文化审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需雕琢、返璞归真。乔布斯的工艺设计,以简约高级著称,大道至简,干净且自带能量。再看章泽天,从奶茶妹妹到嫁入豪门后的形象转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文胜质” 的状态,有些东西一旦改变,便难以回到过去。</p><p class="ql-block">三、总结</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会定义自我,多维度地看待世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美学的理念,同样适合讲给孩子们听。</p><p class="ql-block">“不因前路迷蒙而惰于思考,不因时局逼仄而懦于革新,不因众人流俗而荒于读书。”</p><p class="ql-block">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美学的独特魅力,它应当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的力量。在此,我们感恩大卫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这份思想的盛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