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次到西昌都无缘邛海畔、泸山间的这座博物馆,今天借同学聚会的机会,一起走进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共同体会这个一步跨千年民族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 品尝了西昌老店的米线,从西昌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泸山北坡行进,城市小的好处就是距离近时间短,虽是周末没有被拦截,保安指引着直接开上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依山而建,红、黄、黑三色交织的彝族传统建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屋檐上绘制的日月、羊角、火镰等图案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座1985年开放的博物馆,不仅是我国首个民族专题博物馆,更是全球唯一系统展示奴隶社会形态的场所。“凉山之鹰”雕塑,吹响号角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屹立在博物馆广场,左缆绳右铁锚,粗旷的风格很符合彝族带来的印象。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门票后,踏入这座承载着彝族千年历史的殿堂。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陈列面积达2000平方米,未进门就见木雕非遗传承人刘毅恒先生捐赠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前言中详细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具体情况,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主要穿越地区。</p> <p class="ql-block"> 彝族早期先民共有六个部落,“武、糯、恒、布、默”史称“六祖分支”,迁徙进入凉山的有“糯、恒”两部,也就是凉山俗称的“古侯、曲涅”两部落。这两大部落也成为现今凉山彝族的最早祖先。</p> <p class="ql-block"> 一路参观下来,更加证实了曾听说过的黑彝与白彝森严界限,奴隶主与“锅庄娃子”(最底层奴隶)残酷对比,这些都直观展现了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压迫。而到了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奴隶制,百万彝族同胞从枷锁中解放,分得土地与自由,真正实现了一步跨千年。</p> <p class="ql-block"> 一件件有特殊意义的展品,比如木织布机是凉山彝族手工纺织技艺的活化石,见证了彝族女性以麻、毛为原料,编织“擦尔瓦”(羊毛披毡)的智慧。比如冷兵器——镶嵌宝石的短刀、象征力量的鹰爪银酒杯,揭示了彝族尚武的传统价值观。“英勇”是男性的最高荣誉,兵器更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更是有“彝海结盟”的传奇。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彝族同胞护送红军穿越彝区,为强渡大渡河赢得宝贵时间。这段红色历史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更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医药技术,有自己的服饰,有自己的节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璀璨的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下台阶走到整齐排列的多个石柱边,凭栏往下远眺,邛海的波光与泸山的松涛交相辉映。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凉山彝族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的跨越,不仅是制度的革新,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坚韧前行的缩影。而这座博物馆,正是这段壮阔历史的见证者与讲述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