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之典故(2)

陈英敏

<p class="ql-block">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句化用了《列子·汤问》中的意境。在《列子·汤问》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描述了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秦青在送别薛谭时,抚节悲歌,声音振动林木,响遏行云,形容音乐优美至极。这种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歌声的悠扬动听,又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力,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王勃通过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滕王阁宴会上音乐的优美和动听,还借助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睢园绿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源自西汉梁孝王刘武的梁园(睢园),园内绿竹茂盛,文人雅士常聚集于此,象征文雅、豪华和盛世之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赞美滕王阁的盛况和与会者的文采。 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这里的“兔园”即指梁园。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描述:“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于竹圃(即睢园),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这进一步印证了梁园中绿竹茂盛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12.气凌彭泽之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源自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辞赋家、散文家。他曾任彭泽令,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愤而辞职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赞美滕王阁宴会上宾客们的豪情壮志和文采飞扬,同时也与陶渊明这样的隐逸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13.邺水朱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公宴诗》。该诗描绘了曹植与兄弟及曹操幕下文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交游时,观赏到邺水旁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并用“朱华冒绿池”来形容荷花的娇艳欲滴和光彩照人。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还反映了曹植及其父兄所代表的建安文学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文采风流。王勃借此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具有很高的文采。</p> <p class="ql-block">14.光照临川之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川之笔”借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以文学创作才华著称。谢灵运的诗歌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勃借此典故,将与会文士的才华与谢灵运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才情的极高赞誉。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王勃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展现了他对当时文人学士才华的自信和赞美。</p><p class="ql-block">15.四美具:</p><p class="ql-block">《答卢谌诗》中,刘琨提到“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分别对应着妙音、美食、好文、趣言,这四种美好事物被后人概括为“四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四美具”这一典故,形容宴会中音乐、饮食、文章、言语这四种美好事物都已齐备,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景。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王勃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宴会氛围的深刻把握和赞美。</p><p class="ql-block">16.二难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提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活用,将良辰、美景归为时地方面的条件,赏心、悦目归为人事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二难并”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难指的是贤主(即能提供良辰美景等条件的宴会主人)与嘉宾(即能欣赏并享受这些条件的宾客)的难得。在王勃看来,要同时拥有贤主与嘉宾,并能在良辰美景中共同享受赏心乐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17.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南子·原道训》是高诱所注的一部道家经典,其中对于宇宙的描述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诱在注解中明确提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这句话揭示了“宇”和“宙”的含义:宇指的是空间上的四方上下,即广阔无边的天地;宙则指的是时间上的古往来今,即无尽无休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这一典故,以“天高地迥”来描绘天空的高远和大地的辽阔,进而引发对宇宙无穷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18.望长安于日下:</p><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排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说法认为,“望长安于日下”这一典故可能受到了《世说新语·排调》中荀鸣鹤与陆士龙对话的启发。在该对话中,荀鸣鹤自称为“日下荀鸣鹤”,这里的“日下”可能含有京都、朝廷的意味,与长安作为唐朝都城的地位相呼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世说新语》中的这一对话并未直接提及“望长安于日下”,而是王勃可能从中汲取了灵感,将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近长安远”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与“望长安于日下”相关的典故是晋明帝与晋元帝关于太阳与长安哪个更远的对话。晋明帝小时候,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更远,他回答说太阳远,因为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但第二天当元帝再次问起时,他却回答太阳近,因为抬头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这一典故被王勃借用,以“日近长安远”来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的遗憾与无奈。虽然《滕王阁序》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对话,但王勃通过“望长安于日下”这一表达,巧妙地传达了类似的情感与意境。</p> <p class="ql-block">19.目吴会于云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世说新语·排调》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西晋时期两位才子荀隐(荀鸣鹤)和陆云(陆士龙)的故事。这两位才子某日共同拜访了名士张华,张华想让他们做个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以互相认识。于是,陆云先拱手道:“云间陆士龙。”荀隐则作揖答曰:“日下荀鸣鹤。”这里的“云间”和“日下”便成为了他们的雅号,并流传开来。这里的“吴会”指的是吴郡,而“云间”则是对吴郡所在地区的雅称。王勃通过这一表达,不仅描绘了吴郡的繁华与美丽,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繁华都城的向往与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地势极而南溟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描述了一种名为“鲲”的大鸟,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这里的“南冥(溟)”被解释为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势极而南溟深”中的“南溟”即指《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用来描绘地势的辽远与海洋的深邃,从而进一步衬托出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广阔。</p> <p class="ql-block">21.天柱高而北辰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柱”的典故出自东方朔的《神异经》。在《神异经》中,描述了昆仑有一根铜柱,高耸入云,被称为“天柱”。这一描述象征着天柱的极高与稳固,常被用来形容事物的雄伟与不可动摇。在《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被用来进一步强调宇宙的广阔与无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辰”通常指的是北极星,它在夜空中位置恒定,常被古人视为指引方向的标志。在《滕王阁序》中,“北辰远”不仅描绘了北极星的遥远,也隐含了人生目标与理想的遥不可及。这一描绘与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22.怀帝阍而不见:</p><p class="ql-block">《楚辞·离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文:“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含义:在这句诗中,屈原请求天帝的守门人(帝阍)为他打开天门,他则倚靠在天门旁,期盼着天帝的接见。这里的“帝阍”指的是天帝的守门人,象征着朝廷或君主的门禁。</p><p class="ql-block">《史记·贾谊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文: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含义: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才华出众而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的排挤和诽谤,贾谊被贬到长沙担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但此时的贾谊已经深感怀才不遇,对朝廷的腐败和权贵的排挤感到失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怀帝阍而不见”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通过描绘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但却像屈原一样被朝廷的门禁所阻隔,无法见到君主。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进一步引出了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洞察。</p> <p class="ql-block">23.奉宣室以何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其中提到,贾谊年少成名,但因朝中权贵排挤,被贬至长沙担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询问鬼神之事。这一事件成为了“奉宣室以何年”这一典故的出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指的是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通常召见大臣议事之地。而“奉宣室”则意味着得到皇帝的召见和重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贾谊一样得到皇帝召见,施展才华的愿望。然而,“以何年”则透露出他对于何时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深深期盼和不确定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