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概十年前接触水兵舞,感觉很新鲜,我们的教程是“马王组合”跳的陶然亭水兵舞,那时候对陶然亭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来北京坐地铁忽然看到陶然亭站,了解到陶然亭是北京一著名的公园,就产生了想去看看水兵舞发源地的念头。去之前想“陶然”二字一定与陶渊明有关。今儿闲来无事,就去陶然亭逛逛吧。</p><p class="ql-block"> 去了之后,才知道公园因陶然亭得名,陶然亭因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四大名亭之一,与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齐名,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纪念地之一。公园以古典园林与红色文化取胜,被誉为“都门胜地”。 </p><p class="ql-block"> 陶然亭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建陶然亭,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 成为文人雅士吟诗赏景之地,林则徐、龚自珍等曾在此留下足迹。 </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秘密集会,慈悲庵现为革命遗址纪念馆,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p class="ql-block"> 这里确实是个热闹的好去处,跳舞的,唱戏曲的,说快板的,玩乐器的,跑步的,遛弯的,划船的,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操着京腔的,混杂着各地方言的,不一而足,大家徜徉在阳光、绿树、湖泊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的美景中,散漫不羁,尽情享受着春天赐予的各种美好。</p> <p class="ql-block">亭子里一直有人在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唱戏。</p> 一大早就这么多人,热闹吧 <p class="ql-block">确实有人跳舞,好像不是水兵舞,吉特巴吧,人也不多,只有两对儿。</p> <p class="ql-block">走秀的姐们儿,着装统一,步态优雅,排练得很认真。</p> <p class="ql-block">感觉都是八零后了吧,拉二胡的,唱京戏的,精神头十足,尤其那位白发老奶奶,很惹眼,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吧。</p> <p class="ql-block">跳交谊舞的人很多,大多数是男女搭伴 有位白发女子在自娱自乐,为她的勇敢点赞!</p> <p class="ql-block">亭台水榭,长桥卧波,杨柳依依,小船飘荡,人在景中,如在画里。</p> <p class="ql-block">一拨小人人在写生,应景啊,春天来了,你们就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快板的声音很有节律,闻声而去,大饱眼福,爷爷辈孙子辈争相上阵。</p> <p class="ql-block">自己租个船在水面上飘荡吧。</p> <p class="ql-block"> 上午陶然亭玩得很尽兴,吃过午饭,想去北京的天桥看看,因为在太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描绘过天桥,感觉那儿是老北京最接地气的地方,是老百姓杂耍卖艺的地方,想去瞧瞧热闹。可去了,才发现,天桥就是个寂寞。问个路,连北京人都说不清天桥在哪儿,后来终于有个卖糖葫芦串的给我们指明了去处。</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桥,它已经一座象征性的桥而已,不过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正对着前门楼子。</p> <p class="ql-block"> 回来后百度了一下天桥的历史沿革,填补了自己对北京历史知识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北京天桥是北京市西城区南部的历史文化地标,位于天坛公园西北侧,前门大街南端。这里曾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民俗文化的中心,以市井娱乐、民间艺术和市集贸易闻名,被誉为“老北京平民文化的摇篮”。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天桥最初为一座汉白玉石桥(建于元代),横跨龙须沟,是皇帝祭天时的必经之路,故名“天桥”。 清代逐渐发展为平民商业娱乐区,茶馆、戏园、杂耍云集。 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20世纪初至30年代,天桥是北京最繁华的市井文化中心,聚集了相声、评书、杂技、摔跤(“撂地”表演)等民间艺术。 著名艺人如“天桥八大怪”(如拉洋片的大金牙、相声艺人侯宝林早年在此卖艺)。 1950年代后,天桥逐渐衰落,原桥于1934年被拆除,2000年后复建为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复建的天桥,按历史资料重建的汉白玉石桥,象征性还原原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天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演出,或杂技或相声,结果还真让我们找着著名的“德云社”了,喜出望外,一开始说没票了,后来又说还有,是二楼,票价一张180,甭管那么多了,看吧,也体验一把老北京人听戏听相声的感觉。进去里面,黑咕隆咚,只有戏台上亮着灯。场景是旧时的感觉。一楼是小方桌,一桌一桌分列着,也有茶水、点心、水果、小吃,也有服务小生殷勤地侍应着。二楼是包间儿,人不多,有点冷清,台上的相声范儿很足,味儿很正,但细听没什么内容,你来我去,很肤浅,听着听着差点睡一觉。不过,相声就是民间说唱艺术,逗笑观众就是目的,我不是也傻呵呵地笑了一次又一次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