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位于武昌东南郊的梁子湖之滨,自古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十分有限,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儿时记忆中的旱地,生产队总是精打细算,根据不同季节,种植诸如油菜、棉花、芝麻、红薯、麦子之类能解决人们温饱的农作物。我十三岁前,生产队从未种过西瓜。如今,西瓜虽说再平常不过,并非奢侈品,但在那时,我们却只能在宣传画上和电影里看,更不用说吃。那个年代,用西瓜防暑降温对我们而言,还真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尝试着种点西瓜卖以增加社员收入。河南是西瓜种植大省,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生产队请来了河南开封种西瓜的师傅传授技术。</p><p class="ql-block"> 师傅对队里几处旱地进行综合评估后,最终选择在我们上学路边的一片旱地里种西瓜。那片地紧挨着水渠,便于灌溉,地势高,土质好。</p><p class="ql-block"> 杨春三月,师傅带领队里的社员整地做畦,忙绿的人们搅醒了还在冬眠的土地。不到一周的时间,畦堤整好,并用农家肥打足了底肥。从远处看,一块块畦地好似巨大的搓板一般。</p><p class="ql-block"> 四月中旬,社员在畦堤上播西瓜种子,铺上塑料地膜。半个多月,瓜苗破土而出,在春风轻拂下微笑着频频点头。在上学的路上,每当经过此地,西瓜苗一族都会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大伙对它们的关注度似乎超过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无时无刻不期盼着瓜秧早日牵藤、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秃秃的泥土渐渐被瓜秧所覆盖,西瓜地变成了一片绿茵场。初夏,西瓜苗开始牵藤开花,点缀在绿叶之间的一朵朵小黄花吸引了无数蜜蜂和蝴蝶。花开花落,一粒粒毛茸茸绿色的小圆球便在西瓜藤上悬挂着。清晨,沾满露珠的小西瓜,阳光一照,闪着银光。</p><p class="ql-block"> 为了防人偷盗和牲畜侵袭西瓜,生产队在西瓜地中央的最高处搭了一个茅草棚,派人日夜值守。</p><p class="ql-block"> 随着酷暑来临,西瓜在我们上学的视野里一天天长大,有的呈球形,有的像枕头。白皮的、绿皮的、花皮的睡在地里像裸露在河床里的大鹅卵石,非常耀眼。面对昔日少见的西瓜,路过的行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观望。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童,恨不得马上冲到地里“偷”一个尝下鲜。</p><p class="ql-block"> 瓜熟蒂落时,城里的汽车会接二连三地过来拖。摘西瓜是最热闹的时候,全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会像赶集一样涌到西瓜地里。有摘的、有运的、有称重的,还有记账收钱的。我们这些小毛孩很喜欢凑热闹,光着膀子在西瓜地里学着大人摘瓜的模样,一会儿拍拍这个瓜,一下子摸摸那个瓜。大人见状,会厉声要我们住手,他们怕我们把未长熟的西瓜拍坏了。我们虽然“忙”得浑身是汗,但是,那种快乐感真是难以言表。为了稳住我们不捣乱,只好切一些西瓜给我们吃。从未吃过西瓜的我们,个个狼吞虎咽,西瓜瓤沾满了嘴角,把稚嫩的脸洗得白里透红;肚皮吃得鼓鼓的,俨然像一个个圆滚的大西瓜。我们在大人圈里转悠着,一不留神,就被大人用手指猛劲一弹鼓起的肚皮,边弹边说“西瓜熟了!”肚皮被弹得蹦蹦直响,大伙的笑声不停在西瓜棚里飞扬。</p><p class="ql-block"> 卖不完的西瓜,队里会分给每家每户。我们家吃商品粮的多,在生产队劳动力少,算是“小户人家”。记得生产队一年可分两次西瓜,每次可分三五个。那时的西瓜个头大,大瓜子,皮厚。一般一个十几斤,三十多斤一个的比比皆是。所以,一个西瓜被切开,往往吃不完。那个年代,家里没有冰箱,天气炎热,只有用凉水浸泡。等到再吃时,切面已不太新鲜,但多数情况下是削掉切面继续吃,没有哪家是舍得大大方方扔掉的。虽然每年能分两次瓜,但是每次吃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西瓜子被认为是很值钱的东西,晒干的西瓜子一斤可卖到三毛钱。所以,每家每户吃完西瓜,都会把西瓜子收集起来洗净晒干,拿到大队的小卖部去卖,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卖到两块钱。别小看这两块钱,可在那时能解决全家孩子们一年的学习用品。</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年七月初双休日的中午,我驱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故乡曾经的泥巴羊肠小道已被宽敞的柏油马路所取代,醉美乡村建设已初具规模,马路两侧停满了小车,游客如织。临近昔日西瓜地时,一块“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醒目的标牌吸引了我,我停车向采摘园走去。</p><p class="ql-block"> 步入采摘园,放眼而望,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园内忙采摘。我环顾了一下,这里除了种植西瓜、时令蔬菜外,还种植了葡萄、枇杷、弥核桃、橘子等数十种果树,周边大片的农田种植了莲藕。此时,正值西瓜熟睡地头,葡萄挂满枝头,荷花绽放村头的时节。天高云淡,袅袅炊烟,游客个个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境中。</p><p class="ql-block"> 经营这个采摘园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见我操着乡音,似乎对我别有一番亲切感。他顺手在地里摘了一个花皮西瓜,用清水冲洗后放在小方桌上切。水果刀刚挨着西瓜皮,“啪”的一声,西瓜自动裂开了。黄瓤黑籽瓜,顿时,瓜的浓郁香甜扑鼻而来。我情不自禁地“哇塞”一声,他很得意地笑了。他边切边说:这是“特小凤”,非常不错的一个品种。他递过一块要我品尝,我接过瓜打量了片刻,瓜瓤黄的醉人,阳光照得如金粉一般闪亮。我拿着似乎有点舍不得下口,但瓜的“姿色”着实让人垂涎欲滴,不得不与之“谗谗绵绵”。</p><p class="ql-block"> 吃完瓜,他领着我参观采摘园,我和他边看边聊。</p><p class="ql-block"> 据悉,小伙子五年前毕业于一个农业大学,学的是作物学,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凭借故乡交通便利、梁子湖生态旅游区和所学的专业优势,毅然选择回乡自主创业。近几年,村里虽然开发了一些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但是最受城里人喜爱的还是采摘,所以他的定位是打造一流生态采摘园。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来此游玩采摘的人每年呈大幅上升态势,收入远远超预期。游客在这里可以释放平时工作中的压力,呼吸新鲜空气,吃上一顿农家柴火饭,体验采摘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当初采摘园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只种了一些西瓜、时令蔬菜和常见的几种果树。小伙子虽年轻,但很有卓见。他考察了国内外知名的采摘园后,结合自己采摘园的气候土壤实际情况,不断丰富了种植品种。目前,优质珍稀果树已达二十余种。闲聊中,他滔滔不绝,似乎要把采摘园经营的秘密全部透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着、走着,来到了葡萄园区。成熟的巨峰、醉金香、安艺皇后一串串挂满了葡萄架。前来采摘的美女不时摘下一串,不时伫立着昂头闭目轻吻葡萄;小孩儿咿咿呀呀地不停跳起来去触摸;“咔嚓、咔嚓……”留下美景瞬间的更是不计其数。身在此景中,我不由得来了一组自拍。我尝了所有的品种,最后摘了六串长满白霜的安艺皇后,指头沾满了葡萄天然的糖分。要是在童年,这指头沾上的甜味够吮吸美滋一番。</p><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采摘园,我很好奇地问:“这么诱人的瓜果不用值守吗?”他微笑着说:“不像以前,如今占这点小便宜的人真的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太阳西下,游客个个满载而归,我也不例外,除摘了一些瓜果外,还摘了几大袋有机蔬菜。排队微信支付完毕,小伙子帮我装上了车,车的后备箱塞得严严实实。</p><p class="ql-block"> 正欲上车离开时,一只粗糙有力的大手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定睛一看,是发小,年少时最钟爱此西瓜地的小强。他刚送走一批采莲的人,现在过来帮忙。我们寒暄了一会后得知,小伙子是他的儿子,这个采摘园经营得很不错,除了供游客采摘,还通过电商对外销售。儿子盖了新楼房,买了小车,小日子越过越滋润。发小转租了部分责任田,自己养点鱼、种点莲藕,60岁后还可领取养老金,老有所养。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帮儿子当下手。说着乐呵呵地笑了。他挽留我住上几天,因工作繁忙,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握手道别时,我从他甜蜜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民特有的幸福感。车子缓缓离开,我透过后视镜,清晰可见发小依依不舍地挥着手,那片“西瓜地”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