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font></b></h1> <h1><b>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精神血脉</b></h1><h1><b>——2025年浙东抗战根据地史迹展</b><br> <br>2025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二楼《2025年浙东抗战根据地史迹展》在2523平方米的史迹展厅里,穿越时空隧道,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感受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澎湃力量。<br> <br>历史的丰碑:沉浸式重温抗战史诗<br> <br>展厅以"初步开辟""基本形成""巩固发展""全面建设""反攻作战与北撤"五个篇章为脉络,通过雕塑复原、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立体呈现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在"南渡抗日"展区,锈迹斑斑的土枪、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泛黄的《抗币条例》文件,无声诉说着1941年浦东部队分批横渡杭州湾的壮举。当全息投影重现1943年梁弄攻坚战的激烈场景时,耳畔仿佛响起新四军战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呐喊。<br> <br>最震撼的是"军民鱼水情"主题场景:白发苍苍的"四明山妈妈"翁大花正在给伤员喂药,墙角堆着群众连夜赶制的军鞋,屋顶悬着用竹篾编制的防空警报器。这些细节让我深刻理解,为何根据地能在日伪顽三重夹击下发展成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正是党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血肉联系,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br> <br>信仰的力量:从烽火岁月到振兴征程<br> <br>尾厅的"红色传承"展区令人眼前一亮:横坎头村从"山大石头多"的穷山村蝶变为"浙东小九寨"的对比影像,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信的手稿影印件,新时代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绿色产业的纪实短片,构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抗币"陈列柜前,讲解员讲述的故事尤为动人——北撤前部队用粮食兑换群众手中的抗币,《忍痛告别浙东父老书》的铅印件上,还留着当年油墨的清香。<br> <br> </h1> <div>雕像从左到右顺序:张翼翔、刘亨云、张文碧、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连柏生<br></div><br> 摄影:张翔 走出展厅,秋日的四明山层林尽染。山脚下,"浙东小延安"的红色旅游巴士往来穿梭;山腰间,风力发电机的白色叶轮与新四军纪念塔交相辉映;山顶上,5G基站的信号塔与当年的瞭望哨遗址遥相守望。这跨越时空的同框,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注脚——它不仅存在于历史课本里,更流淌在新时代奋斗者的血脉中。<br><br>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浙东抗战根据地的烽火早已化作万家灯火,但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信仰坚定、军民同心、敢于胜利"的精神丰碑,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的荣光。 走进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二楼看《2025年浙东抗战根据地史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