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优秀”大龄单身青年似乎也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中学生也会常常把今后不结婚、不生子挂在嘴边,好像都成了一种时髦。一般的解读是现在年轻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体独立性越来越强,那种搭伙过日子、抗风险的需求显著降低,导致了不婚主义的思潮。甚至于有一种思想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认为人类的婚姻制度,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冲击下,是不是到了该颠覆式创新的时代了。</p><p class="ql-block">这种观点,我认为可能是不足取的。</p><p class="ql-block">我的这种态度不是源于我的保守。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于1947年出版了《生育制度》一书。他在书中对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等问题的剖析及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该书第六章——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对不婚主义思潮的启发应该尤为重大。费老借用大家所熟知的三角结构最牢固的原理,认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帮自己建立起社会结构的稳固三角关系。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更加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夫妇之间只是两点连成直线,并不能固定任何一点的地位。因此必须要再加一个点,成为一个稳定的三角。而儿女就是这个重要的第三者,这就是生儿育女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费老观点的价值在于我们先不谈论个体为人类繁衍的社会责任,而是优先从你个人的需求来考虑婚姻家庭对你的现实价值。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你单身,你就是一个点,就会处于最不稳定的状态。它就像一个浮萍,随处漂浮。你今天能力强、个性很独立,但明天呢?后天呢?你能保证自己能独立处理你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吗?所以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寻找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结构,并成为一个稳定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不是说这个社会结构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而是这个社会结构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最优解。我们都明白遵从规律的重要性,婚姻三角或许就是社会规律。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还是不要认为自己有打破规律的能量。</p><p class="ql-block">费老也提出,其实男女结婚后到生子前,这段时间的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因为两个人还只是两点连成直线的不稳定关系。只有到生了孩子,才能真正认为是共同生活的开始,婚姻三角才真正建立。刚刚问了DeepSeek关于离婚率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它告诉我,尽管无孩夫妻在总离婚数量中的占比较低,但无孩夫妻的离婚率可能是有孩家庭的两倍。这也印证了直线关系的稳定性远远比不上三角关系。</p><p class="ql-block">对于生儿育女的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层面。虽然现在可能不完全依赖养儿防老了,但孩子的另一个存在意义更加无可替代的,也不可改变。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尤其是成功人士,往往退休以后衰老得更快。为什么?难道他(她)缺乏优渥生活的保障?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一旦我们退休,实际上意味着你就开始被主流社会所抛弃。你曾经越辉煌、越独立,你可能就会越失落。你的人生价值已经结束,你对于社会可能已经可有可无。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刻你已在沙滩上,由不得你愿不愿意。唯一能挽救你的,就是你婚姻三角的另一个点——孩子。因为孩子正是主流社会冉冉升起的前浪,成为你了解主流社会、维系主流社会的纽带。如果你没有孩子,对不起,你只能靠边站了。等你理解了孤独终老含义的那一刻,你已经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当然,对于更高境界的修行高人,整个社会都可以成为他的孩子,那自然另当别论。但如果你连婚姻三角都领悟不了,你可能无法寄望自己能成为修行高人。</p><p class="ql-block">因此,对于婚姻家庭的价值,其实跟物质社会发展与否没有本质的关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物质只能解决人的生存与安全的低端需求。情感、尊重、审美、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怎么实现呢?寄望不婚不育好像找不到逻辑关系,更可能是相背而行。至于年轻人还没悟透这个道理,那倒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们也曾经年轻过,我们不能要求年轻人就能看得很长远。但为人父母,需要用合适的方式,来指导孩子早日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当然,父母以身作则本身就是最好的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