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三叠泉景区开车沿着彩色的旅游路线行驶约十分钟便到了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白鹿洞书院。这里即使是旅游旺季游人也不多,而且景区内的电瓶车竟然是免费乘坐,如果你手里有庐山的大门票,只要还在两天之内就是免费参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享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誉,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他三座书院分别是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南宋朱熹之手,元代尤盛,明代鼎盛,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匾额是赵朴初先生所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白鹿洞书院景区,仿佛踏入了一处静谧的书香圣地。这里,山峦环抱,古木参天,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清幽完美融合。白鹿洞书院,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学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在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次驻足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分为五个院落,坐北朝南,为三进大四合院建筑,布局考究。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主要建筑包括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重建书院,亲自讲学,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甚至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有着完整的教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先后有朱熹、陆九渊、周敦颐、王阳明等众多名师在此讲学,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传播,是程朱理学等学术思想的重要传播地,培养出众多人才,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因唐朝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白鹿自娱,被称为“白鹿先生”。南唐升元四年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北宋初年扩建为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筑台于其上名思贤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置于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他写道:“仰止高山景行先哲,安得弗思,名以思贤,以思贤者,谓考亭大贤也,儒之宗也,履斯地,登斯亭,学斯洞者,而思其贤”。后王养正更名曰“云章阁”,又名“文昌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该开,鹿更不应琢,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2米深处发现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至此,白鹿洞、思贤台得以从新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白鹿洞书院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学术氛围和文化魅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