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论陷。8月,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由三校原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任常务委员,主持校务,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该年底,南京沦陷,武汉震动。1938年2月,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该年底才开始上课。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5月开始北迁复员,该校遂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办学过程中,师生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长沙初创之始,三校为了更好的联合,出现了少有的谦让校权。张伯苓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着(天津话的意思即你代表我)。”蒋梦麟则对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这种互相谦让的精神,体现了三校合并的团结和合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旧址,设有部分名人雕像、名言。</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校长名言</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雕像</p> <p class="ql-block"> 蒋梦麟校长名言</p> <p class="ql-block">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雕像</p> <p class="ql-block">张伯苓校长名言</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名言</p> <p class="ql-block"> 扬振宁先生名言</p> <p class="ql-block"> 黄钰生先生名句</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著名校歌《满江红》。冯有兰作词,张清常作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成立不久。《满江红》的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p><p class="ql-block">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p><p class="ql-block"> 编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p><p class="ql-block"> 尽笳吹,弦涌在山城,情弥切。</p><p class="ql-block">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p><p class="ql-block">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p><p class="ql-block">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p><p class="ql-block"> 待驱除仇冦,复神京,还燕碣。</p><p class="ql-block"> 这首校歌反映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困难当头时的坚定信念和救国图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师资阵容冠于全国,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各院系都有一些学术造诣精深的名教授,如历史系的陈寅恪和雷海宗,哲学系的冯友兰和汤用彤,中文系的闻一多和朱自清,外语系的吴宓和叶公超,经济系的陈岱孙和周炳琳,社会学系的潘光旦和陈达。理科各系中仅以物理系为例,就有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等大师。他们即爱才、又有敬业精神,所以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高水平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舍非常简陋,除了修建一些筒单的平房作为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外,主要都是借用当地的中学的空“闲校舍以及会馆、庙宇的房舍。</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艰苦,住的宿舍是简陋而又拥挤的茅草房。在一间长方形的茅草房里,摆列两趟共30张双层木床,一般要住上30多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昆明的骤雨打在教室的铁皮屋顶上,声若雷鸣,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一次次提高音量,学生们仍然听不见。陈教授索性在黑板上写上4字“静坐听雨”,然后坐下,肩头已被渗透下来的雨水打湿,他就那么坐着,眼神恬淡从容,看着满屋青年学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抗战年代中国读书人的真实写照。无畏日寇猖狂、不惧环境恶劣,以浩然正气,护中国文脉。</p> <p class="ql-block"> 联大教授和老师的生活也很清苦。特别是家中未成年子女多的教授更是艰辛了。单凭工薪连个生活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养活家小了,所以不得不去兼职,甚至要兼好几个差。在当时物价暴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也难以维持。那时昆明社会有一套瞌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情况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联大始终弦不辍,许多师生都是抱着爱国和教国的志向来教书和学习的,因此他们都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爱的,是特别值得怀念的。</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教授的子女较多,养家负担很重。当时闻教授除了在昆华中学兼教语文课外,还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治印,因为他擅长刻番章、隶书、篆书都能刻。慕名而来求治印者很多,闻教授后来就靠这个专长来维持家庭里生活。这即是自食其力的雅事,又可业余从事,但也很费工夫。为了按期交付印章,有时闻教授得夜间加工。</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教职员校徽</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学生校徽</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方面的出色人才,列举一些;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半导体专家:黄昆,数学理论家:王浩,文科也培养了不少的杰出人才:中国语文方面有王瑶和朱德熙,外国语文:王佐良、许国璋等。</p> <p class="ql-block"> 学生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 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关防</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关防;抗日战时期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用于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关防制度是西南联大在非常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旨在确保学校在战乱环境中能够继续运作,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p> <p class="ql-block">一二、一运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镌刻有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 一二、一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碑文</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衣冠塚</p> <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结束,师生在校址上树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成为中国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如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昆明。</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树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碑立于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正面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特点,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p> <p class="ql-block"> 碑后则为联大校志委员会篆刻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于1985年建馆,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展厅面积1422平方米,馆藏文物1218件。设2个展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旧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 坐在西南联大原教室里,体验一下联合大学的学习过程~</p> <p class="ql-block"> 开始授课</p> <p class="ql-block"> 举手争先发言</p> <p class="ql-block"> 自1937年8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仅存在9年,但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成绩非常突出,因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国内外教育界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学者赞扬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西南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