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学习课堂教学系列研讨之二一一宋慧贞名师工作室专题活动

宋慧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春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2025年3月27日,宋慧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相聚一堂,如期开展“社会化学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分两个环节,先由工作室成员酒林西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课。上课伊始,酒老师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顾二年级所学的旋转现象。再出示学习单,明确了学习目标,并进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务解读后,酒老师提出 “放” 中间、“凑” 一起、“指” 着说、“善” 追问、“全” 掌握的共学要求,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深入探讨。</span></p> <p class="ql-block">  8分钟的共学环节,老师们走进小组,全程参与,学生交流有序、热烈,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组内互助、互学,激荡着情智交融的波澜。</p> <p class="ql-block">  质疑深化环节,酒老师快速梳理出本节课的三个核心问题:Q1:什么是旋转的三要素?Q2:怎样准确画出按要求旋转 90° 后的图形?Q3:旋转的特征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探讨旋转三要素时,通过分析钟表指针从 “12” 到 “1” 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找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要素在描述旋转现象中的重要性。随后,学生们在酒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描述了指针从 “1” 到 “3”、从 “3” 到 “6” 的旋转过程,进一步巩固了对三要素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解决 “怎样画出按要求旋转 90° 后的图形?” 时,酒老师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出线段 OA 绕点 O 旋转 90° 后的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描述旋转现象时需说清三要素,同时明确旋转前后的线段夹角为 90 度即旋转了 90 度。接着,酒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 AOB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 后的图形画法,并在组内讨论后,积极展示自己的画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可将三角形的旋转转化为关键边的旋转,通过确定关键边旋转后的位置来确定对应点,进而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同时,学生还发现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大小以及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这一重要发现加深了学生对旋转特征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质疑深化环节以学生的“真问题链”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通过借助学具实践操作、交流辨析,使得明线(旋转知识建构)与暗线(转化思想渗透)相互支撑,从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课堂接近尾声,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不仅掌握了图形旋转的知识,还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了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后,老师们开展评课议课活动,一致认为酒老师引领学生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质疑深化,层次清晰,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1.根据老师们走进组内的观察,部分小组交流地比较急促,影响共学质量,共学时间可延长至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有更充分的思维碰撞,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教师在梳理问题时,对学生提出的拓展性问题也需要简单回应和激励,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p><p class="ql-block">3.在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时,不建议生硬的让学生说出三要素,要结合具体情境,比如结合钟面图让学生完整地描述指针是怎样旋转的,同时抽取出三要素并板书。这样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p><p class="ql-block">4.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将研究“面的旋转”转化为“线的旋转”这一环节过度更自然一些。本节课的结构和教学逻辑和“平移的再认识”是类似的,“平移的再认识”的宝贵教学经验可迁移到本节课中,更利于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5.<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据学情调整教学节奏,则能让教学更精准高效。如</span>针在钟表中走过一大格是30度,学生讲得非常清楚了,教师可不必再花更多时间去追问。</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议不仅着眼于当下课堂的高效优化,更从整体教学逻辑和学生学习体验出发,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也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实操性。</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教育,定是一群人同频共振的回响。我室将持续开展系列社会化学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学习力的提升促学习真实发生,促高阶思维培养,促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图文:黄丹丹 酒林西</p><p class="ql-block"> 责编:吴佳玉</p><p class="ql-block"> 一审:张丽亚</p><p class="ql-block"> 终审:宋慧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