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余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383063</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很多事情。但大多数会悄然而逝,不会留下痕迹。和所有过去的时光一样,它们就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件两件,固执地刻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烙在你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消逝和忘却。那就是军旅生涯的岁月,那就是老营房里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缘加入"红星闪耀岁月"的生活,有幸成为笔墨耕耘伏案疾书之人,近一年的光景,唯美友老师指尖星火,可照破我三尺书斋寒。 每当寂寞袭来,我的心灵之窗便悄悄开启,一叶记忆的小舟便荡向了青春时代。整整四年的军旅生涯,我把最年轻的岁月,最黄金的时代,最帅气的模样全部留在了军营的老营房。我在心中深深根植下了奉献的种子,那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对得起自己付出的青春,奉献在我眼中不再是简单的度过一个又一个365天。山沟沟,老营房,大土炕,那里有我的梦境,有我的憧憬,有我无法忘却的美好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九年,感觉如一回眸,回 望了一下岁月,是否还留有战友的身影?与战友相处的日子,早已悄然而逝。但,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四年,感觉象片刻的沉思。思绪,战友们的浓情,在我心海的砰然;司号员,通信员,文书,班长,入党,嘉奖,无不涵盖着战友们赠人玫瑰的读白;亲切关爱的话语时时在我耳畔萦绕,如歌。或许我已经把战友的情愫融进了生命里,我知道,我永远不能忘却,永远不能!虽然已到耳顺之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战友们不期而遇在军营,一见如故,一见倾心。那怕来自天南海北,也无陌生之感,这必是前世的缘。我们从相识的那天起就象久别的亲人,重逢的喜悦情动。我们心有千言,促膝而谈,倾心坦吐,军人情节入情入眸入理都认定是此生所寻之人,红尘作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挖坑道,筑战壕;一起爬冰卧雪,抵御严寒;一起抱团取暖,吃窝头,咽小米;一起侃大山,一起思念家乡的亲人,一起情渎初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共同的目标和心愿,在短距的几年军旅生涯中,书写出了无数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的人生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九年前,在内蒙集宁城外的脑包山下,一群乡野少年怀揣梦想幢憬未来远足他乡,参军入伍来到北部边疆。从此,我们身披征衣,肩负使命,战士的责任担当,忠诚勇毅,国家至上,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铸兵魂,做魂兵"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中,镌刻在为之奋斗不息的足迹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列军旅,我们尤其幸运地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三个月新兵训练刻骨铭心,那是部队大熔炉的首次铸胚和塑形。犹记得,训练场上寒风凛冽,军姿定形,晕倒了爬起来继续站,额头落下的汗水湿润了苦涩的嘴唇。踢腿、摆臂、行进、一步一动反复练习,无数次的循环往复,练就了步伐稳健与整齐划一,养成了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坚韧与自律。紧急集合从掉了腰带,找不到鞋子的手忙脚乱,以及抱着被子提着裤子、鞋子,边跑边整理背包及军容的常态;到后来的争分夺秒一气呵成,战备观念和战斗精神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确立。无数次的内务整理,让我们把棉被叠成"豆腐块",再到完成投掷手榴弹和实弹射击等全部训练科目,在血与汗的磨砺下,心与行的历炼中,我们逐渐褪去了稚嫩和青涩,蜕变成了军姿挺拨,令行禁止,意志坚定,性子刚毅的铁血军人,还为我们往后人生拓宽了前行的路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再次摩挲着这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中,我们这群老乡战友,正值青春年华,身着军装,英姿飒爽地坐在师部礼堂的门前。第二排右二的我腰板笔直,目光如炬,仿佛在诉说着军人的坚毅与忠诚,以及青春的张扬与不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7年3月底新兵训练结束后,这张黑白照片定格了我们最英挺的模样,给青春添了副睿智的眉眼。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心中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我们的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们,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息,那份军人的坚韧与执着始将黑白影像硬生生的变成了如今彩色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排从左到右:曾通贵,何树华,蔡应轩,黄家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排从左到右:祝开味(已故),沈华春,余明,吴庆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排从左到右:罗可平(已故),廖昌贵,雷四海(已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营房的记忆点滴:一,背包:三横压两竖的背包带,将鞋子两只上左下右向不同方向斜插进去,常用来当橙子用'一声"枪靠右肩、坐下"口令下达,部队齐刷刷坐在背包上;二,单兵拉练装备标配,"背包、步枪、子弹、手榴弹、挎包、水壶……共计十三斤半";三,睡觉时军服叠放顺序,"裤子放在最下层,上面依次为衣服、帽子,起床先戴上帽子后再穿衣裤;四,紧急集合时,戴帽子、套衣服、穿裤子、穿袜鞋、打背包,然后挎包水壶交叉上身腰带一扎,向上后甩背包,背好提枪冲向集合地点……全过程两分钟左右。有时还会在背包上插上洋镐或洋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的口号是:有红旗必杠,有第一必争;我们的宗旨是:宁肯向前半步死,决不后退一步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最高兴的三件事:一、改善生活;二、看电影;三、过礼拜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营房里的花絮一二:一、在黑暗如漆的深夜里,营区突然响起尖啸的军号声,让睡梦中的我们瞬间清醒,这是连队紧急集合的战斗号令。刹那间,大家本能地从炕上跃起,迅速捆绑背包,整好行装,挎上半自动步枪,争先恐后奔向操场,急促的脚步声响彻在整个营房上空。随着一声令下,我们整齐列队接受连首长训示;二、我们的作息规律是迎着朝阳出发,顶着风雪拉练,披着晚霞归营,枕着钢枪入眠,伴着军号迎送军营生活的每一个日出日落;三、营区茫茫黄土,寒风呼啸,拉尿成冰,天地混沌,惟有排排营房前才有花的芬芳;四,长年累月置身于男人的世界,对异性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感觉,隅尔遇上一位姑娘闪现在眼前,大家的眼球一定会紧盯不放;五、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是我们心中最大的心结,每天通信员取报归队,大家似众星捧月般热情相拥,渴望的眼神中充满着对家书的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乐享"红星闪耀岁月"里的美好时光,感恩红星美友的指点指教,作者在奋力疾书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老兵的心声:作为一名军人,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此生无悔。对我而言,属于运气不错,退伍安置在了城里工作,现今已退休。一边拿着退休金,一边在"红星闪耀岁月"里悠然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时光。但我时刻都在掂记着老战友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看到很多战友退伍返乡后,重新回归到农民身份,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还在想方设法地为生计奔波,到如今两鬓斑白,腰背也不再挺直,曾经的芳华已逝。我始终觉得不能忘却这些曾经用青春铸就了祖国的边疆防线,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应该用热情去关注关爱他们,让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晚年也能聆听花开的声音,触摸到幸福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战友李贞书,八十年代初退伍回到家乡,一生都在改天换地。生活在封闭的新庄沟里,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一心想用满腔热血去改变家乡的面貌。他当过支书,尝试过养殖业,也从事过一些体力劳动活动。如今已年逾古稀,慢慢地已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没有退休金的他只能每天在那大山坡上晒晒太阳,静静凝思遥望远去的青春岁月。他有着深厚的战友情结,时不时还杀猪宰羊,邀约战友们去他家里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战友黄家金,退伍返乡后,一直生活在偏远的石岗山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经济来源匮乏。如今也是年老体虚,无法再外出打工挣钱。我曾经去过他家探望,受到热情款待。临走还送我一个大南瓜和新大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诸如此类情况的战友还有很多。衷心希望全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也能像我们一样享受退休待遇,以便安享晚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