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淮安打卡《北上》里的花街

唐明兵

<p class="ql-block">  《北上》电视连续剧于央视一套热播以后,引起我对剧情、花街、淮安小吃的极大兴趣。因为《北上》里的花街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里运河旁,长鱼面和油端子是清江浦最具特色的小吃。而我们夫妇在淮安工作、生活了整整40年,退休后才定居南京。于是,赴淮安市花街故地重游的想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3月中旬,我们夫妇与青岛市的妹妹、妹夫相约赴淮安、宝应、兴化、金湖等地游春和访亲。17日中午,我们夫妇驾车赴淮安东站接上妹妹、妹夫开启了淮安半日游的行程,于傍晚至央视一套热播电视连续剧《北上》里的花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  花街的建筑与我九年前离淮时差别不是太大,在增添了一些现代古镇的文化元素和《北上》的宣传品后显得很为靓丽。那天傍晚,花街上有不少游客,许多年轻的男女在花街标记和《北上》场景旁摆拍留影,一些自谋体人在“油端子”摊位旁采访、录制节目,相当于《北上》“运河人家”的“花街御面馆”里坐满了食客。<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间,被灯光点缀的花街在国师塔、里运河风光带灯光的辉映下,显得更加靓丽诱人。</span>应该说,《北上》带火了花街,花街引来了旅游商机。</p> <p class="ql-block">  花街东入口北侧一堵墙上的“花街记忆”非常醒目,它表明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街记录了清江浦的历史,</span>历史和清江浦人也始终记忆着花街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夫妇于1976年分别从部队、“广阔天地”进入淮安(当时为县级清江市,淮阴地区所在地)工作,又于2016年退休离淮。那时,花街是我们常去之地,并留下许多美好记忆。其实,我于1975年3月就到访过花街,是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时在淮安中转。记得那晚,我从忠字塔东北角的清江旅社步行至西大街邮电局给家里打了长途电话,再逛至东大街、花街购买礼品。那时,我就感觉东大街和花街比之其他同级市市容恰是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花街一直是个繁华热闹之地,东街头左拐是大闸口、若飞桥、御码头,向东不远处有所里运河轮船站,沿街向西连着东大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有回民饭店、面食店、杂货店、新华书店、全市最大的百货商场和糖烟酒商店、全市最有名气的胜利饭店、人民银行、工人电影院等等,东大街南边一条巷子深处还有淮阴县所属的大众剧场。</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向西跨过淮海南路便是西大街,也很繁华,有新半斋饭店、医药公司门市、市中心医院、国营理发店、服装店、淮海印剧厂、清江手表厂、邮电局等公共服务业和企业。地市合并前,西大街的西街头北边一所大院子便是清江市委、市政府机关。</p><p class="ql-block"> 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因城市建设,花街与东大街被新建的承德路隔离开来,之后的花街稍受冷落,但古老建筑能够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当单身汉时,就常常喜欢于礼拜天逛花街和东、西大街。有了小家庭后,花街也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常去之地,早出晚归,中午在街上品尝一顿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 要说《北上》马奶奶炸的油端子,应该是淮安最具特色的街头小吃之一。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路上的城南公园(后为清晏园)和清江电影院门前、东大街路头和花街街边都有油炸油端子摊点。当年的油端子有红萝卜丝做馅的,也有小河虾做馅的。记得当年萝卜丝馅的油端子五分钱一只,小河虾馅的油端子一角钱一只。除油端子外,还有油炸韭菜盒子,一角钱一只,口味也相当香。除此外,小吃店的水煮萝卜圆子也很有特色,添加蒜花、香菜、辣酱、麻油后非常香美。我们家搬离淮安前,南门小街有一家店铺专卖油炸萝卜圆子。</p><p class="ql-block"> 《北上》里的长鱼面也是淮安的特色小吃,<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鱼面的浇头软兜长鱼有近十种蔬菜作配头,而且一人一炒。</span>虽然不少地方也有长鱼面,但我认为没有淮安的长鱼面可口。这次我们夫妇接上妹妹、妹夫后,直接去金蝶苑宾馆钭对面马路边上的风云面馆品赏长鱼面,告诉他们到淮安不吃长鱼面不能算到过淮安。他们吃完后说淮安的长鱼面比老家的好吃,老家的长鱼面里浇上了长鱼骨头汤,虽有营养但味腥,他俩有点吃不惯。近几年,我们夫妇只要回淮办事,总是要到风云面馆吃上一碗二两长鱼份的长鱼面,每碗才35元,价廉物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上》的主要取景地虽在江苏昆山,但剧中对人物的称呼很有清江浦的方言风格,听后倍感亲切。如剧中称呼谢望和的爸爸为谢老大、夏凤华的爸爸为夏老二、谢凤华为大华子等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老清江人的朴实、豪爽和热情。记得不少淮安</span>人习惯在孩子的小名前或按排行冠以个“大”。我们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一位老书记的孩子老四、老五就叫大四子、大五子,我们一直喊到他们参加工作。我们单位有位五十年代初出生的女炊事员名子最后一字叫华,她为人热情、做事干练,大家一直称呼她为大华子,或在大华子前面加上她的姓,叫得亲切,听得顺耳,据说她的小名就叫大华子。</p><p class="ql-block"> 《北上》虽然少有淮安市里运河和花街的实景镜头,但第一集的开场画面的河、桥、塔等却与淮安花街旁的里运河段很是相似。淮安里运河花街段由西向东就有闸口的若飞桥、清江浦楼、国师塔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北上》孩子们在开着船的运河里游泳打闹的镜头,也是我们以前夏天时在运河岸上常见的。那个年代,运河边的男孩们非常勇敢能干,人人练就了一身水上游泳、划船、救人功夫。记得我刚退役时的那年夏天,常常会同几名当过兵的单身汉到大运河里游泳锻练。</p> <p class="ql-block">  3月25日,我们夫妇陪同内弟夫妇到淮安办事,再次打卡花街。在花街,坚持收看《北上》的内弟夫妇也非常开心,尽情地拍照纪念,留下了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北上》确实让人触景生情,勾起了我们夫妇的许多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淮安是我们夫妇的第二故乡,希望我们的第二故乡越来越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三月二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闸口旁的古清江浦碑墙</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46年5月,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空难的王若飞等烈士,在淮安闸口建造了若飞桥。</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闸口旁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墙,不远处是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  图为著名的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位于淮安里运河中洲上的清江浦楼</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花街东侧里运边的国师塔</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里运河、游船、清江大闸、国师塔夜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古运河堤上夜店一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为淮安古运堤上的景观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花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花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河下古镇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花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花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花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淮安文庙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