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b></p><p class="ql-block">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任镇江太守时所作。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甘露寺雄居山巅,建于东吴甘露年间,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p><p class="ql-block"> 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边。 </p><p class="ql-block"> 南宋初年,爱国词人叶梦得登上镇江北固山多景楼,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词作《念奴娇》。而词中的这几句,十分准确地描述了镇江山峰多奇异的自然特征。尤其是“真成尤物”一句,由衷表达了词人对奇妙云峰的极其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镇江北固山,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名山。北固山山势险固,江水浩渺,江山相雄,风景壮美,因此得名北固山。</p><p class="ql-block">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被眼前壮丽的江山景色所感染,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大字。因为这次名留青史的题词,北固山也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即是对镇江地区江海相连之处广阔江面的真实写照。大诗人李白登临北固山,写下了描绘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风光和北固山形势之险要的诗句:“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曾国藩1865年巡视镇江,登北固山,“四望雄壮”。</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是长江边的“京口三山”之一,位于另两座山 金山和 焦山中间,海拔55.2米。山上的景点多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关,以 甘露寺最为出名,是故事里刘备招亲结识孙尚香的地方。古往今来,游客到北固山都为寻访三国英雄的足迹,辛弃疾游北固山曾留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中外闻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顶。登上山顶,东看 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 吴楚一江分。”乾隆皇帝曾作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以此赞美北固山的壮丽景色。甘露寺内的亭台楼阁装扮得十分华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永王东巡歌》的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b>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b></p><p class="ql-block"><b>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b></p><p class="ql-block">既描绘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风光,又道出了北固山形势险要,是我国历代的军事重地。</p> <p class="ql-block"> 这段山路,名为“东吴古道”。当年东吴坐拥镇江,凭借长江天堑与多山的地理优势阻挡曹军南下。三国时期,东吴把都城从苏州迁至丹徒(镇江),建造了“铁瓮城”。铁瓮城遗址(第七批国保),位于北固山前峰(现镇江烈士陵园处),呈近圆形,周长约1100米,是东吴三都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为“东吴古道”,与这里曾经是东吴政权中心有关,据考证,城墙距今有450年的历史,是明朝守城将士们为抗击倭寇修筑。</p> <p class="ql-block"> 在东吴古道的中间,有一个小门楼。这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故居原址。</p>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石刻花纹的“朱文公祠”。据《北固山志》记载 ,“朱文公祠”为雍正三年(1725 年),朱熹后裔裔孙朱怀庆、朱敏亿等呈请,在北固山所建,春秋致祭。今仅存外围墙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 长廊——传说这里是周瑜想用美人算计刘备的地方,长廊两边藏着刀斧手,准备将刘备拿下。</p> <p class="ql-block"> 提起北固山,人们就会联想起三国时“ 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山上大多古迹确实与 孙刘联盟的史实有关。 北固山的南面就是三国时 孙权所建的 铁瓮城的城墙,其形势是“控楚负吴,襟 山带江,”雄壮险要,因此 三国故事就成为历史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山吟诗作赋的主要素材。历代不少诗人骚客喜爱在这里聚会游赏, 苏东坡、 沈括、 米芾、 陆游、 辛弃疾等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咏。</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在近代和现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龙埂是太平天国 新城遗址。 北固山之东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国民党枪杀革命志士的刑场。前峰上建有 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碑,还有烈士事迹陈列馆,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 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云楚水”,当指镇江的历史与地理位置</b></p> <p class="ql-block"> 清晖亭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四方亭,原来是甘露寺的山门。抗战时期亭内四大天王塑像被日军炸毁,只留下一座空殿。后将山门改作清晖亭,亭子四面贯通,向南可以去中峰,向北可以到达后峰。</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 梁武帝题字,寓意北固山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 祭江亭,是孙尚香听闻刘备过世后投江自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相传孙尚香得悉刘备病死白帝城后,在此祭</p><p class="ql-block">夫投江。</p> <p class="ql-block"> 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曾登临此地,抒发收复失地、报国强民的呼声。眼前仍是波涛汹涌,大江东去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 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创建于唐代,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大名楼”。建筑名字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牖”诗句。刘备来东吴招亲时,吴国太曾在多景楼相亲,将此楼称为相婿楼;孙权妹妹孙尚香出嫁前曾在此楼梳妆,故又称梳妆楼。多景楼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回廊四通,四面都是景观。</p> <p class="ql-block"> 宋·苏轼《甘露寺弹筝》诗:“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宋. 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词:“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p><p class="ql-block"> 多景楼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称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 ; 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 ; 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 ; 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 ; 楼下,不尽长江更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康有为曾题联于上:"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山"。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前的江水浩浩荡荡,多景楼上的诗词熠熠生辉,这一首首赞咏多景楼的诗词无疑给镇江多景楼的人文历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首首赞咏多景楼的诗词也如同在给多景楼前的江水推波助澜一样,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激起一朵朵更为惊艳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是看风景最好的地方,登楼所见脚下长江波澜壮阔,往西能见 金山,往东能见 焦山。 多景楼西有狠石,据说是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共商赤壁大计之处,还有孙、刘赛马的溜马涧。</p><p class="ql-block"> 人们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南宋爱国词人陈亮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朝廷偏安,激愤地写下了《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西侧有一石,形状似羊非羊,腹部镌有“狠石”二字,据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来京口,孙权陪他巡览铁瓮城,在后峰的狠石旁,他们远眺江北,定下了联合抗曹之盟。</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坐落于镇江北固山之上,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由蔡谟领南徐州刺史后所建。</p><p class="ql-block"> 北固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建造的沿江楼阁。公元544年,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楼,面对眼前壮美景色,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为北固楼赢了“江东第一楼”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军事堡垒。东吴名将太史慈曾在此驻守,抵御曹魏的进攻。而山上有“北固楼”,它是赫赫有名的军用建筑,南邻东吴铁瓮城,北临长江。</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是北固山的标志性建筑,高约二十余米,分上下两层。楼体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尽显古朴典雅之美。登上北固楼,极目远眺,江天一览无余。“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当年辛弃疾在这里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因辛弃疾两首词而名噪天下。始为东晋蔡谟所建,梁武帝登临时,欣然咏《登北固楼》诗一首,并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北固楼素以登楼远眺而闻名,遂成为游览胜地。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以柚、楠木为主材,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p> <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毛泽东乘坐专机途经镇江上空时,俯看闻名遐迩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一片春意盎然,又见大江东去,群山西移……主席触景生情,即兴挥毫书写这首熟稔于心的词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固楼远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固山石坊</b></p> <p class="ql-block"> 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池”,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池中间的亭是凤凰亭,凤凰亭的楹联是“山云欲到龙初起;池水空清凤未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试剑石与刘备、孙权结盟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三国时刘备、孙权游山,两人各自怀有取胜对方之心,暗中祈祷,以佩剑劈石为誓,结果两人均剑落石裂,各自以为得计。</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公园侧门两侧的墙壁上“控楚负吴、襟山带江”,这两句话道出了镇江显要的军事价值及区位优势。</p> <p class="ql-block"> “江左形胜”出自宋代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中“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p> <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 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 “宏开鹫岭”石刻,是明重修甘露寺时,米万钟书此赠之。米万钟为明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政清廉,善书画,与其孙汉雯被誉为宛平大小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绪碑文</b></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 ,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东吴大都督周瑜设计以孙权之妹为诱饵骗取刘备到东吴成亲,趁机幽禁他以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婿,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戏剧性的地方,京剧《龙凤呈祥》中演绎的就是这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建于东吴265年,是孙权为了母亲吴国太礼佛和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建。唐代把寺庙从山下迁到山上,建成后干旱很久的北固山,天降甘露,因此取名甘露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甘露寺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造的基础上,于2012年扩建而成。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建筑,规模虽不大,但名气却不小。</p> <p class="ql-block"> 宋代大诗人曾巩在《甘露寺多景楼》诗中写道:"欲收佳景此楼中,徒倚阑杆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释法平曾做诗《登北固楼》诗中写道"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雨气生沧壁,秋声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建于梁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甘露寺的知名度,当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因“甘露寺刘备招亲”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湾,河南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的进士,他有着和其他诗人不一样的成名方式,他很早就有“词翰早著”的美誉,这首《次北固山下》更是让他声名大噪。</p> <p class="ql-block">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p><p class="ql-block"> 这首《次北固山下》不但让北固山再一次声名远扬,同时也让这位默默无闻的诗人,在人才济济的盛唐诗坛有了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抬头可见一座铁塔。原为石塔,建于唐代宝历元年,几经毁坏,宋代改建为铁塔。</p> <p class="ql-block"> 铁塔,又名卫公塔,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是江苏境内唯一的铁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铁塔位于镇江市北固山公园内,原为石塔又名卫公塔,由唐卫公李德裕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所建。后遭火毁。宋熙宁九年重建为铁塔。……后屡毁屡建。1960年进行了重修。铁塔现存塔基及残塔四层,残高约8米。1960年于塔下地宫出土金棺、银椁、舍利、李德裕《重痤禅众寺舍利题记》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甘露寺铁塔历史悠久,在同类型铁塔中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代表性,以其出土文物较为珍贵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所建,原为石塔,后毁。现存铁塔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初造,明万历年间遭狂风刮倒,仅存下三层,后经重修。清道光年间,外国侵略者掠走塔顶等宝刹,塔身幸存,残高约8米。塔身八面四门,上有云水纹、莲瓣双雀等图案,虽残破,但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鲁肃祭亭</b></p> <p class="ql-block"> 祭亭上的匾额用的是“思度弘远”四字,“思度弘远”四字是《吴书》对鲁肃的评价——肃,为人方严。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祭亭立柱上的对联是“友亮亲瑜千秋佳话,拒操联备一代奇才”,对联通过鲁肃对四个人的态度,总结讲述了其日常社交及战略思想,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肃墓</p> <p class="ql-block"> 鲁肃(172年-217年),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p><p class="ql-block"> 周瑜逝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史慈墓</p> <p class="ql-block"> 太史慈墓 位于中锋西南隅,墓高 1.7 米,直径约 3 米,建于长 6.7 米,宽 7.4 米的平台上,北面有半圆形挡土墙,墓前有高 1.5 米左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七个篆书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p> <p class="ql-block"> 太史慈(166年-206年),东汉末年猛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 阿倍仲麻吕诗碑。《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阿倍仲麻吕,祖籍日本奈良的著名遣唐使,生于公元698年。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吕和许多留华日本学生一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时年19岁。在长安,在大唐高等学府太学研读汉学,后在中国中进士,受唐玄宗赏识,在唐朝担任秘书监、镇南都护等多种要职,同时取汉名晁衡。1990年,诗碑建成。碑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中文部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日文部分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题写。这座巍巍《望月望乡》诗碑,成为东亚文化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永远耸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阿倍仲麻吕诗塔 ——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留学生,汉名晁衡,在中国生活54年,进士及第,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交好,被誉为“日本的李白”。唐大历五年(770年)在长安辞世,年72岁,追赠二品璐州大都督。</p> <p class="ql-block"> 《和歌·唐土见月咏》: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背面则刻着邓友民先生的中文译诗《望月望乡》:</p><p class="ql-block">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p> <p class="ql-block"> 镇江北固山,这座屹立于江畔的名山,承载着数不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北固山,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山,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它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它是一座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品味、去感悟的山。</p><p class="ql-block"> 最为震撼的便是它临江而立的磅礴气势。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江风扑面而来,带着江水独有的湿润气息。站在北固山巅,极目远眺,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眼前之景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在这浩瀚的江水面前,个人的渺小之感油然而生,也使人对天地的广阔、自然的伟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的历史文化同样令人动容。甘露寺那古老的建筑,静静诉说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刘备招亲的故事虽已远去,但那些传说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行走在寺内,仿佛能看到往昔英雄豪杰在此留下的足迹,听到他们的壮志豪情与权谋智计。这些历史故事,不仅丰富了北固山的内涵,更深刻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英雄事迹、朝代更迭,都化作了如今的故事与遗迹,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去,珍视当下。</p><p class="ql-block"> 山上的碑林,一块块石碑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感悟。那些或飘逸或刚劲的书法字迹,是历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驻足碑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在这片山水间的所思所想。文化的传承,在这些石碑上得以具象化,也使人们更加明白,肩负着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之旅,是一场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洗礼。它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沉浸于历史文化的熏陶之中。从自然的雄浑中领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从历史的厚重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正如歌中唱道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p><p class="ql-block">/在驰骋纵横”回望北固山,满腹感慨,这片山水与历史交织的土地,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山水与历史交织的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