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畔 福建博物院

怡妹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本土历史和文化。3月1日,我们走进省会福州的福建博物院,与古文物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白,体味华夏“满天星斗”的璀璨文明,听背后精彩的故事,感受八闽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收藏文物约2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4万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最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这是福建出土的最大青铜器,通高76.8厘米,重达100.35千克。其主体纹饰为兽面纹和云雷纹,铸造工艺精湛,展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五代闽王延翰铜鎏金狮子炉‌。通高40.1厘米,整体铸工精致,构思巧妙,炉盖作盔状,与炉口沿凸唇相扣合,蹲狮钮,狮口与器内相通,便于烟香外薰。它是五代闽国有铭文铸器的孤件,为研究五代闽国这段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堪称该时代铜器的标准器。</p> <p class="ql-block">  北宋李纲铁锏‌。通高96.5厘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锏,为宋代名将李纲所用。它不仅具有军事价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战争文化和英雄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这尊明德化窑观音立像‌,只见她面容端庄丰润,微含笑意,虽袒胸垂挂璎珞,但却文静慈祥,娴静若思,显得既端庄肃穆又富有人情味。福建地区白瓷系以素有“中国白”美誉的德化窑著称,这件观音立像,出自明代福建德化白釉瓷雕风格的创始人何朝宗之手,其工艺精湛,比例准确,象牙白釉面纯净莹亮,如脂似玉,是明代德化窑瓷器的代表作。何朝宗作品传世较少,这件观音立像款纪明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位17岁的花季少女,于她最美好的韶华黯然陨落。在那个处处有花的年代,带着与她相伴的华美衣裳,长眠于福州北郊的小山丘。千年之后,当考古工作者带着惊叹的目光打开这座古墓时,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缀满花纹的精美袍服。</p>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一下那南宋女子,身着这件褐色罗印花褶裥裙‌,该是多么的婀娜多姿。它质地透明轻薄,织制技艺高超,为国内宋代出土织物所少见,是研究宋代纺织技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这件陶塔式壶,被誉为“东方第一神灯”和“中华第一灯”,是中国出土最早的灯之一。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灯具,是不是出乎想象?</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五代孔雀蓝釉陶瓶‌,在1965年2月在,出土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第三主王延钧妻刘华墓中,通高74.5厘米,是我国发现波斯孔雀蓝釉类器物中最大的完整器之一,见证了福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在明吕纪《梅花天鹅图轴》‌画中,一对优雅的白鹄被一株盛开的古梅所吸引,它们轻盈地落在树下塘中,一边观赏着繁花似锦的美景,一边悠闲地梳洗着自己的羽毛。树梢上、花枝旁,两对活泼的八哥忙碌地吻花、追蝶,为这幅温馨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幅巨幅花鸟画是明代画家吕纪的罕见传世之作,展现了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宫廷绘画的杰出代表。吕纪被誉为明代花鸟画第一人,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很大,甚至是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所以吕纪传世作品皆为珍品。</p> <p class="ql-block">  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高14.3厘米,口径28.6厘米,是宋代定窑的精品。刻工娴熟,刀法流畅,线条圆浑有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明德化窑妈祖坐像‌,高19.1厘米,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明代白瓷妈祖坐像之一,形象生动传神,反映了妈祖信仰在福建地区的广泛传播。</p> <p class="ql-block">  建阳窑黑鲉酱斑碗,出自宋朝时期名窑之一的建窑,并为当中的精品。建窑黑瓷不仅列为贡品,还与茶叶一道远销朝鲜和日本,日本称之为“兔毫天目”,至今仍被视为珍宝收藏。</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船棺,1978年出土于武夷山白崖洞。船形棺木造型奇特,体形轻薄,制作规整,为晚商至周初时期的遗迹。古闽地人民产生于东南武夷山脉的悬棺葬习俗,随着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印”对章,此印是王之佐为感谢林则徐为其《绘水集》作序,请清代雕刻名家杨澥刻印。林则徐我们最为熟悉的壮举,就是虎门销烟。其实,在他40年的政治生涯里,除了抵御外辱,治水也贯穿了他的一生,林则徐在福州不仅出生和成长,而且疏浚西湖,对福州的水利、环保和文化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13年以前,一起打开这封著名的诀别之书,聆听那位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24岁青年异乡决意赳死之际,留给他最牵挂的爱人的诤诤话语。这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致妻陈意映的《与妻书》,是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热烈的情感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还反映了福建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在已有1700年历史的古典园林西湖公园之畔,打卡福建博物院,了解闽越文化和众多宝藏,真是一件惬意的事。</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开化寺内的古榕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而福建博物院也像古榕一样,充满魅力,再现八闽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