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榫卯史诗一一坪上大院

长江居士

<p class="ql-block">川东的榫卯史诗</p><p class="ql-block"> 一一坪上大院</p><p class="ql-block"> 文/长江居士</p><p class="ql-block"> 蜿蜒连绵起伏的武夷山脉中,一股充盈的龙脉束细穿珠有护有迎来到罗山,结成1200米高的峦头,形如一面巨大的铜锣斜搁在大梁子山顶,围绕成一块2000多亩的倾斜盆地。盆地呈现“九龙捧圣”和“双凤奇缘”、“罗山圣泉、三圣石”等自然景观。呈现出一块龙凤呈祥的风水宝地,在罗山山腰畔的双树坪外出脉凸起一个峦头(大丘堡)。大丘堡开面向左右两边舒展,形成了左青龙环顾,右白虎驯服,后玄武垂头,前朱雀翔舞的穴晕,恰如一把太师椅。一座古老的大院。它静静矗立,像是在默默诉说着往昔劳动人民那段充满汗水与热血、凝聚着勤劳与智慧的修筑传奇,它,就是赵氏大院,后世人称“坪上大院”。</p> <p class="ql-block">据《四川通志》载:‌明末清初,四川遭受到明军、清军、农民起义军反复鏖战,再次遭受了长期的战乱,又发生张献忠的“入川”、清军与吴三桂的战争,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康熙六年颁旨:为恢复四川经济,鼓励湖广五省移民填川,如“征召入川”,“挽草为界”,“垦荒居住”,减免赋税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湖广人迁入四川。</p><p class="ql-block"> 赵氏始祖万定公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徙到丰都初落下街头,(万定公葬于两汇背后掉角坟)。康熙七年買得赵家岩,长子赵孟友迁移到殷家坡、次子赵孟兴移居半坡,三子赵孟富移居坪上等地安顿好三子。赵氏先辈艰苦奋斗,勤奋创业,开荒种植,发展生产,到赵孟富之子赵长椿时期,从两汇口到罗山塘方圆十里良土田园,人丁兴旺。他见坪上龙脉从双树坪出脉过峡结束成大丘堡峦头,开面向两侧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穴位平坦风水好。北有百余亩良田坪上,西有一塝豺狗大田,西北有黄泥塝大田,南有双树坪。修座大院座其间,四平八稳,真乃风水宝地。清康熙年间并在坪上修建土墙大院定居。</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赵家前辈们出钱请能工巧匠在这片土地上更新扩建一座美丽家园。首当其冲的便是挖山平基,那是一场与大地的对话。在炽热的阳光下,石匠陈义怀带领徒弟陈正联(糸七十年代初修建亚洲第一长的单拱石拱桥九溪沟大桥的掌墨师傅)等一帮健壮的石工汉子和勤劳的农民李万发、李应才、李玉堂、陈正发、张应山等民众挥舞着锄头、镐头,一下又一下地刨向坚硬的土石。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原本起伏不平的山地,渐渐被平整成一片坚实的地基,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家园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石筑保坎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陈义怀和徒弟陈正联等工匠们挥舞看大锤劈山开石,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的雕琢,从粗糙的原石,变成方正、光滑的基石。这些基石被一块一块地搬运到工地修砌成左青龙环顾的保坎、;右白虎驯服的虎头的保坎(内有杉树塘)。按照巧妙的风水布局,堆砌成坚实的保坎墙、石梯大道。左右两侧栽上黄葛树,它们不仅是阻挡水土流失的屏障,更是大院坚固的守护者,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上山伐木的征程同样充满艰辛。山林茂密,荆棘丛生。木工掌墨师傅曾银山,8岁在罗山寺院当长工10年,18岁跟师学木匠10年,28岁借钱出师成家时,已是远近闻名的掌墨师傅。丰都南岸从长江边王家渡上到孙家岩(云台场)的大院子都是曾师傅的杰作。掌墨师傳曾木匠时值不惑之年率领熊朝平、熊正金、王学成、孙吉臣、秦玉成等一帮能工巧匠手持利斧,穿梭在林间。他们仔细挑选着笔直、粗壮的枞树木。这些树木将成为大院的脊梁。伐倒树木后,众人齐心协力,用绳索捆绑,用撬棍撬动,一寸一寸地将沉重的木材沿着陡峭的山路拖运而下。运到工地后,又要进行解料,将原木按照不同的尺寸和用途,切割成合适的木料,每一斧刀都饱含着对工艺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掌墨师傅曾木匠是这座大院的灵魂塑造者。他汇聚世代相传的木工技艺,开启了一场艺术的创作。画墨打眼,是建筑前的精密谋划。掌墨师曾木匠用墨线在木料上勾勒出精准的线条,确定每一个榫头、卯眼的位置。那墨线如同他心中的蓝图,指引着整个建造过程。随后,便是转角中柱、五方穿斗的精妙搭建。一根根木料在他们手中,如同灵动的音符,相互交织、契合。无钉无胶,仅凭榫卯结构,就构建起了一个稳固而又精巧的框架。每一个榫头与卯眼的紧密咬合,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展示着传统建筑工艺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直浑圆的杉木被视为上乘之选。经过桐油的涂抹后,正梁呈现出油光水滑的质感。而在前头的屋门柱上,人们会张贴诸如“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以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幅,旨在镇宅驱邪,祈求房屋永固与家人安康。</p> <p class="ql-block">  大清早,勤劳朴实的农民李万发、李玉堂、陈正发、彭海田、秦之褔、李万成、谭兴安、张应山等众人早早来到工地立木架列子、抬檩子。吉时到,祭梁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向木匠祖师爷鲁班致敬的传统环节。正梁上贴着红纸或红绸,被庄重地抬进新屋的堂前。供桌上摆满了鱼、鸡、肉和水果等祭品;还有木工常用的墨斗、曲尺等工具。主持仪式的掌墨师傅,是德高望重的曾木匠。随着上梁吉时的临近,两位工匠已登上房顶,木匠在东,瓦匠在西。在曾师傅的示意下,他们齐声高喊“上梁上梁,大吉大利!”随后,两人小心翼翼地提着绳子,保持平衡,缓缓将大梁向上提起。当大梁离地后,鞭炮齐鸣,一片欢腾。随后,大梁被精准地安放在中柱顶端的衔口内,再用斧头象征性地将其“拍”入位置。</p> <p class="ql-block">正梁平稳放置后,曾师傅站在屋梁上,口中念念有词:“鲁班先师,洪州得道,上梁上梁,鲁班在场;粗的当柱,直的当梁;木尽其用,都派用场。手拿东家一把平,前搭凤凰嘴,后搭凤凰身。敬梁头出太子,敬梁尾出诸侯,敬梁要坐八乘轿,子子孙孙戴纱帽‌”……, 为新居祈福。此时,众人屏息凝视,特别是孩子们,期待着接下来激动人心的“抛梁粑”环节。这寓意着发财的“馅饼”,象征着喜气和财富。谁抢到的馒头和糕点多,谁就沾的喜气越多。</p><p class="ql-block"> 随着曾师傅将系在腰包内的馒头、糕点、糖果抛向人群,现场一片欢腾。人们争抢着、嬉笑着,孩子们更是兴奋地将抢到的馒头在衣服上轻轻一擦,便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p> <p class="ql-block">  在选定的上梁吉时结束之际,掌墨师傅曾木匠高声喊出“满龙门啦——”,随后将最后两根椽子安上,标志着上梁仪式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房子的主人赵氏夫妇早已等候在龙门口下“接斧”(寓意“接富”)。他们双手扯起系在身上的围腰,稳稳地接住木匠从梁上抛下的象征财气和福气的镜子和斧头。</p><p class="ql-block"> “上梁”仪式圆满收官后,主妇们忙碌着端出热气腾腾的“抛梁粑团招待大家。赵家精心布置了几桌丰盛的上梁宴,用以答谢前来共襄盛举的乡亲与工匠们。在这欢聚的时刻,鞭炮齐鸣、敬酒声声、欢声笑语不断,一户人家的喜庆气氛逐渐弥漫至整个村落,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修筑过程中,展现出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民风。邻里之间相互帮忙,不分你我。妇女们负责担水煮饭菜,为工地上的男人们送来清凉的茶水;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传递工具、捡拾木料。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精神,成为了大院修筑过程中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世人称的“ 坪上大院”,坐南朝北,间深七柱加退罩房(实乃九柱间深)。正屋五间房附东西两侧转角房,两边厢房各五间。东南西三面退罩房围着,长宽各20米的屋前宽敞内坝,坝外茂林修竹映衬大院,两棵硕大的参天黄葛树护卫着大院。竹林外有四亩多的大秧田兜收横垣,大秧田外是坪上大水塘,寓意“朱雀翔舞”。坪上大院的修建历时七年,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诞生,更是川东民俗民居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当地的建筑风格与文化传统,飞檐斗拱、雕花门窗,无不彰显着独特的地域风情。这座大院,承载着四评村的记忆与荣耀,也见证了川东大地的历史变迁。它是先辈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激励着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传承和发扬那份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团结协作朴实无华的民风精神,让川东民俗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赞曰:</p><p class="ql-block"> 斧斤挥舞似天神,</p><p class="ql-block"> 榫卯衔接痕纹严。</p><p class="ql-block"> 坪上大院工艺精,</p><p class="ql-block"> 能工巧匠乃人民。</p><p class="ql-block"> 2025年初春写于丰城</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长江,网名长江居士,中共党员,退休教师;现系丰都诗词联赋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