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救援队~炫战的美篇

辽河救援队~炫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张海娟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12月,张海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并作为唯一的代表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信颂雷锋》</b></p> <p class="ql-block">  从2023年至今,全国老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延业组织开展“信颂雷锋”活动,其中冷宽中将、当代“雷锋”庄仕华少将等近200人参与致信。从工人到干部,从士兵到将军、从学生到教师、从孩提到老人,提笔写信,抒发情怀,弘扬雷锋精神。</p><p class="ql-block"> 本篇选用张海娟资助的一名从小学到大学贫困学生写给她的信件,抒发了她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信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心怀大义 英勇无畏</b></p> <p class="ql-block">  收信人张海娟,1976年6月出生,1999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99年9月-2010年7月,辽河油田高升工程技术处作业公司 任工会主席。2010年7月至今,先后担任消防支队安全科 科员、党委办公室文书、后勤保障大队 党总支副书记等职。荣获“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 辽宁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辽河油田“见义勇为标兵”“女职工标兵”“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消防支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张海娟见义勇为的事迹在油田广为传颂,但她一直默默无闻的坚持开展公益活动却鲜为人知。雷锋的“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句话成了张海娟的人生坐标。</p><p class="ql-block"> 她的父母从小经常告诉她:要主动伸手帮助有需要的人。所以张海娟的性格一直对社会充满了爱意。爸妈曾经救过一个被酒驾肇事司机撞伤的小姑娘,不但及时把她送到医院救治,还帮助抓到肇事逃逸司机。这件事也给了张海娟留下了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张海娟在1999年开始从事工会工作,十年的专职工会主席岗位,在扶危助困方面一直处于所在单位的先进行列。她深入困难户家中,经常性开展关怀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工亡遗属联系工作,子女入学、当兵、就业,照顾生病职工遗属,帮大病因难家庭争取药费报销等,得到困难家庭的称赞及上级领导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2005年,张海娟组建了“天使”志愿者社团,志愿者达400多人,经常性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宣传、清理小广告,清洁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活动。她与社团志愿者一起赴内蒙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年个人植树近千株。</p><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开展义演、募捐活动,通过盘锦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4万多元,其中张海娟捐款3千多元。</p><p class="ql-block"> 2009年,高升工程技术处成立了“张海娟志愿服务队”,有正规的队旗、队徽、志愿者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带动身边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投入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行列中。她与盘锦市福利院长期建立帮扶关系,认养残疾儿童,关爱照顾老人。</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22日,张海娟下班开车回家,路上有一股难闻的臭鸡蛋味随风涌入车厢,越往前走味道越重,慢慢的,她已经喘不过气了,那种刺鼻的气味浓到足以让人窒息。她有点力不从心,胳膊开始沉重起来,看见前面的车都调头拼命的向反方向开去,恍惚看到一个警察向她摆手,半天才想明白是让调头走,她吃力的把握方向盘调头回去,看见路边有很多人在跑。这时的张海娟只要和前面所有车辆一样,快踩油门就能顺利脱险,可是恍惚间她看到,在路边跑动的人群中有一家三口被落在了最后。男人在向她的车吃力地挥手,女人拖着孩子虚弱地往前挪动。张海娟什么也没多想,用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把车倒了回去,停在他们身边,没一个人能说出话,他们吃力地爬上车,张海娟靠着顽强的意志支持自己把车开出了危险区,勉强打开车窗,她也趴在方向盘上动弹不得。被救的母女俩刚刚缓过气抱头痛哭。父亲连声地说着:“谢谢,谢谢你啊妹子,你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救命恩人哪”。</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氨气厂氨气泄露,他们一家三口都中毒了,妻子和女儿都晕过去了,小女孩眼看着坚持不住了,拦了很多车,但大家都在逃命,没一个人给停下。张海娟看到小女孩虚弱的样子,当即决定直接开车把他们一家三口拉到辽河油田高采医院救治,伤者得到了及时救治,而张海娟却开车默默的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张海娟被评为“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荣誉称号,在全国获奖载誉归来后,省委领导亲切接见了她,对她在突发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向一家三口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勇敢救人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张海娟把国家、辽宁省奖励她的11万元,全部捐给全省各地的见义勇为困难家庭。</p><p class="ql-block"> 张海娟自参加工作以来,就热身于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他们夫妇曾在电视里看到,四川省美姑县农作乡贫困学生的现状。2013年利用“五一”小长假。他们专程飞往成都,又租车赶到了该地区。他们为农作乡的两所学校配备了学习本、笔、字典、雨衣、雨靴、校服、书包、运动鞋等。他们又把破旧的乒乓球案子、桌椅等进行更换。为了使这些学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他们又购买了国旗。村办的学校只能供学生上到三年级,他们又为40多名学生资助继续到镇上学校读书。又给6个孤儿每个月资助200~500元。把一名女学生一直从小学、中学、高中资助到上大学,他们表示,如果这个学生要继续读研究生,还会资助下去。他们此行几乎花光了随身带的费用。</p><p class="ql-block"> 张海娟还坚持每月拿出200元资助辽宁义县的特困学生。听说消防支队有两个特困家庭,她把公司给予的见义勇为人员慰问金3000元,亲自送到两个困难家庭手中。</p><p class="ql-block"> 张海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夫妻双方都有年迈的父母,还要供上大学的女儿。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做社会公益事业,并表示永远前行在学雷锋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张海娟资助从小学到大学的彝族女学生石洛石甫在四川省美姑县农作乡小学读六年级时写给张海娟的信,共6页。尊敬的张阿姨:您好!今天我又拿起笔,把我想对您说的话记录下来,然后再慢慢寄给您。</p><p class="ql-block"> 提笔之前,我犹豫了很久,现在已用书信联系的很少了。我感觉自己真的很落后,但是尽管如此,对于我来说,书信才是最恰当的,它不但符合我的经济条件,而且可以一并把我的话无止境的说完。所以,阿姨,请您一定不要嫌烦哦!……阿姨,我这样叙述自己是不是太不像个孩子啊!是的,我的童年本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童年,失去了最疼爱的爸爸,一个懂事的哥哥,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现在,时间已把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抹去了,可每次只要一想起他们,我都会微微的一阵的伤感……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别人家像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而我却学会了做饭、种地、安慰妈妈。</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会想,我是不幸中万幸的一个孩子,你看山里那么多父母双全的孩子都上不了课,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虽然上帝是残忍的,夺去了我无法磨灭的亲人,让我艰苦的生存,还给我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上帝还是有良心的,让我遇到您,张阿姨!是您给了我希望,要不是您,我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您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些,将来好把您的那份爱的火把继续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 阿姨,虽然我还有很多的话对您说,但是我想您的时间肯定是有限的,所以写到这里吧。</p><p class="ql-block"> 此致! </p><p class="ql-block"> 敬礼!</p><p class="ql-block"> 祝工作愉快,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收信人:张海娟,写信人:石洛石甫2015年3月</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王福成接见张海娟。</p> <p class="ql-block">2010年1月4日,辽河油田公司原党委书记孙崇仁接见张海娟</p> <p class="ql-block">张海娟到福利院认养残疾儿童。</p> <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张海娟夫妇到四川省美姑县彝族村民家走访慰问</p> <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张海娟夫妇到四川省美姑县彝族村民家走访慰问</p> <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张海娟夫妇资助贫困学生石洛石甫(右3)从小学上到大学。</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贫困地区小学学生使用的简陋乒乓球案。</p> <p class="ql-block">张海娟夫妇为贫困地区小学捐赠体育用品。</p> <p class="ql-block">张海娟和女儿到福利院为老人包饺子。</p> <p class="ql-block">作者:全国老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延业</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盘锦辽河救援队队长赵玉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