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秧歌汇演一一云南省迪庆州阿尺木刮

曹飞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尺木刮”又称“阿尺木刮哇其”,是傈僳语,意为“山羊的舞蹈”,“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或调子的意思,“哇其”为跳舞。“阿尺木刮哇其”即为“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p> <p class="ql-block">  “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宏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塞上古城榆林观看阿尺木刮表演,是一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地域文化交融的独特体验。尽管榆林以陕北秧歌闻名,但近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更多非遗艺术形式在此汇聚。2025年农历正月十五,榆林举办的全国秧歌展演就吸引了国内外39支队伍参与,其中不乏充满异域风情的表演。若将视角聚焦于阿尺木刮这类傈僳族传统舞蹈,其粗犷豪迈的舞姿与榆林古城的苍茫边塞气质相映成趣——舞者脚踏老街,身披彩衣,以肢体语言演绎着古老民族的生命力,恰如陕北腰鼓的奔放。</p><p class="ql-block"> 榆林古城的青石板路、巍峨城墙为表演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当阿尺木刮的节奏与镇北台下的鼓声共鸣,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既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绚烂,又呼应了榆林作为边塞重镇“兼容并蓄”的底蕴。这种碰撞让人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血脉的流动与共生。欢迎各地朋友不妨来“塞上驼城”榆林游玩,感受多元艺术在驼城的交融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