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驻死园的故事。驻死园,也有叫花甲坟,六十还仓等。民间有许多传说。有说是殷纣王时期的事,有说是宋朝时期的事,也有说是元朝时期的事,都与粮食有关。<br> 据说在那个粮食紧缺,难以糊口,渡日如年的年代,皇帝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规定年满六十岁后,都要送到特定的墓穴等死。<br> 传说最多的是元朝末年,国弱民穷,大小战争不断,粮食十分紧缺。皇帝认为,人到六十岁就没有用了,还要浪费粮食,就下了一道圣旨:“凡年满六十岁,必须送到墓穴,自生自灭”。<br> 圣旨下发后,怨声载道,哭声遍野,但圣旨难违。孝顺的子孙还坚持每天给老人送饭,不孝顺的子孙把老人送去就不管了,把老人活活饿死在墓穴中。<br> 当时,由于国势日弱,一些附属国或地区就想摆脱曾兴盛一时的元帝国的统治,他们想了许多办法,试探元帝国的实力。其中一个附属国的国王,出了几道难题,派使臣到元帝都,拜见皇帝,试探朝庭智慧。<br> 使臣见到皇帝后说:“我们国王有几道题,问遍文武大臣,不得其解,特派小臣前来上国求解,恳请不吝赐教”。<br> 皇帝笑问:“什么难题,说来听听”。<br> 那使臣清清嗓子,摇头晃脑,侃侃而谈。原来是问“什么最高?什么最深?什么最大?怎样才能用草木灰拧成一条绳?”<br> 皇帝一听,一时也无解,便说:“众位爱卿都说说。”<br> 大家乍一听很简单,先是哄堂大笑,接着凭自己的理解说出答案来。说一个,使臣摇头说不对,又说一个还是不对。说了很多答案,什么皇帝最大,海最深,天最高,说什么的都有,全被使臣否决了。尤其用草木灰拧成绳谁都不会。<br> 皇帝说“平时一个个张的不得了,到用的时候都不行了。我泱泱大国连这几道题都答不好,要你们何用,都回去给朕好好想,三天内答出来重赏,答不出来,全部革职查办!”<br> 话说相府里有一下人,姓李名泉,这李泉既聪明能干,又忠诚可靠,很得相爷赏识和信任。他看见相爷下朝后心思重重,郁郁寡欢,就非常着急,好不容易想办法了解到原因,自己苦思冥想,却想不出正确答案。<br> 李泉正在为相爷的烦心事苦脑时,家里带信说儿子病了,叫他赶紧回家一趟。<br> 李泉便告假回家,到家才知道是母亲看他几天没回家,想他了。<br> 这李泉是个名副其实的孝子。李泉的父亲去世早,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又娶妻生子。<br> 李泉的母亲知书达理,富有智慧,温柔贤惠,母子情深。李泉母亲年满六十岁时,按朝庭规定,不得已将母亲送到驻死园中,回家后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寝食难安。李泉便偷偷地改造了家中的地窖,第二天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偷偷地把母亲接回家。白天把母亲藏在地窖里,晚上把母亲接出来活动,这样一晃就是四年多。<br> 李泉搞清缘由,知家中大小平安无事,也就放心了,便与母亲聊起了家常,其中就说到相爷的烦心事。<br> 老母亲听后,略加思索,便有了答案。她给儿子说:“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人心最高。天再高,常娥还能登月,人往高处走,好了还想再好,永远满足不了;文化最深。海再深还是有底的,唯有文化永远都学不完;父母最大,因为皇帝再大,还是有父母的。”<br> 李泉一听有道理,又问母亲:“就算前面三道题都不错,那草木灰怎样才能拧成绳呢?”<br> 李泉母亲笑着说:“那就更简单了。你去找一条草绳,放在盘子里盘好,用火点着,等待完全烧尽,你再看是不是草木灰绳子!”<br> 李泉立即照办,很快一条草木灰绳便呈现在眼前。<br> 李泉十分高兴,谢过母亲,马不停蹄地赶紧去说给相爷听。相爷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云开雾散,心情舒畅,对李泉更加高看一眼。<br> 第二天上朝时,相爷把四道题的答案和盘托出,皇帝一听有理,那使臣也无话可说,赞不绝口地说:“上国就是不一样,人才济济啊!”说完,便灰溜溜的回去复命去了。<br> 皇帝直夸相爷智慧超群,为国争了光,当奖赏!相爷有心提携李泉,便实话实说:“这全是下人李泉的功劳”。皇帝便立即召见李泉。<br> 李泉很快来到大殿,皇帝仔细一看,也就是一个三十多岁,身材瘦小的小伙,根本看不出这李泉有什么过人之处。便问:“你怎么想到答案的?快快讲来,让大家听听。”<br> 李泉开始不敢说真话,怕给他和母亲惹来杀身之祸。便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名堂。<br> 皇帝也不笨,觉得另有缘由,便说:“不管怎样,你今天替朕解了围,为国争了光,你不用怕,大胆说,朕对你只奖不罚!”<br> 李泉赶紧照实说了他如何偷着把母亲养在家里,如何知道四道难题,如何回家听母亲解题。并叩头如捣蒜,恳请皇帝宽恕!<br> 这个皇帝还算清明,听了李泉的话,沉思了半天,然后说:“看来老人还是富有经验和智慧的,应该善待!”于是立即宣布废除驻死园制度,授李泉为礼部侍郎,昭告天下,以示皇恩浩荡。<br> 关于驻死园一说正史没有记载,纯属民间传说。可作为茶余饭后笑料一谈。</h3> <h3>文/贺建恒<br>图/贺建恒<br>音乐/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