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与阅读教学的未来——课题小组第二次会议纪实

小稻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月9日,课题《中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小组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会议聚焦AI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融合实践,成员们分享了前沿书籍、论文及多款AI工具的应用心得,为课题推进注入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会议亮点速览 </p><p class="ql-block">主持人:滕晓青老师 </p><p class="ql-block">参会成员:宫雪媛、赵细米、卢实、曲伟璇、张亚丽、杨嫚、耿亚琼老师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课<span style="font-size:15px;">题主持人滕晓青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一、AI理论与工具的双向探索 </p><p class="ql-block">1. 张亚丽、杨嫚老师:从理论到实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籍分享:《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中强调AI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引发“如何高效利用AI搜索关键词”的讨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实操:演示“智谱清言”的智能问答功能,分享如何通过精准提问获取教学资源,如“如何设计《骆驼祥子》的AI互动环节”。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亚丽老师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2. 卢实、滕晓青老师:生成式AI赋能经典阅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文解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研究》提出利用AI分析人物关系、生成情节图谱,辅助学生理解复杂叙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展示:“文心一言”在创作诗词批注、模拟角色对话中的应用,例如生成“黛玉视角下的海棠诗社”虚拟场景。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卢实老师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3. 曲伟璇、赵细米老师:轻量化工具“Kimi”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Kimi”的长文本解析能力,如快速提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主旨,并生成阅读任务单,提升备课效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曲伟璇老师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4. 宫雪媛、耿亚琼老师:互动型工具“豆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豆包”的语音互动与情境模拟功能,例如通过AI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讨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转折与社会背景。 </p> <p class="ql-block">二、碰撞与共识:AI如何深化阅读教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技术价值:AI不仅提供资源支持,更能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学情诊断,助力分层教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挑战反思:需警惕AI替代深度思考,强调教师应主导设计“AI+人文”融合任务,如“对比AI与人类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分析的共性与差异”。 </p> <p class="ql-block">三、下一步行动计划 </p><p class="ql-block">1. 建立AI工具案例库:整理各软件适用场景(如“智谱清言”适合资源检索,“文心一言”长于创意生成)。 </p><p class="ql-block">2. 开展教学实验:选取《红楼梦》《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设计AI辅助的阅读工作坊,探索跨文本关联分析。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会议既是技术的盛宴,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课题组成员以开放姿态拥抱AI,致力于让技术服务于“深度阅读”的本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人机协同的智慧课堂,让经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