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前,就知道白马湖,就知道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那是民国时期牛气哄哄的一所学校。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一睹芳容,今天终于成行。从杭州坐动车到绍兴东站,然后打的25元,大约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上虞区驿亭镇的“白马春晖”。</p><p class="ql-block"> 白马湖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湖,所以名气那么大,是因了湖畔的春晖中学。而春晖中学的名声却源于住在白马湖边的那群文人。当湖边的那群文人变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当一个湖牵住了若干的文学大珈,白马湖,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了。</p> <p class="ql-block"> 象山脚下,白马湖边,烟霞似雾,幽静恬雅。一座座灰白的房子,在翠绿的山下,在小桥、流水、古树、校舍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恬淡。江南秀美的春色里,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等一个个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正走出春晖中学的校门向湖边而来。一时间,沉淀百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恍若穿越时光回到了“北南开、南春晖”的时代。春晖名人故居带,正被浓郁的名人文化气息所笼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全国重点文保区,百年前,这里名人云集,谈笑鸿儒,以新文化运动,大胆改革教育,传道、授业、解惑,孕育无数英才,成就空前盛名。</p><p class="ql-block"> 其中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经享颐的“长松山房”,朱自清旧居,以及春社,山边一隅等,都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时光转瞬而过。如今斯人已去,空余小屋,杨柳依依,老树参天,桃花依旧。这些故居和纪念展馆,不仅展示了当年先生们生活的轨迹,也吸引了无数名流前来参观瞻仰。</p> <p class="ql-block"> 由东往西走,最先入眼的是一排平房,门口有介绍,此处叫“春社”,是私立春晖中学董事会为开办学校出资20万大洋的陈春澜先生建造的纪念堂,希望后人饮水思源。其匾额“春社”二字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紧挨“春社”的白色小洋房叫“山边一隅”,现改叫“山边一楼”。建于1922年,当时为“春社”社员俱乐部。春晖中学首任校长经亨颐在1928年私宅“长松山房”建成前曾居住于此。楼名由经先生题写。现辟为经亨颐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经亨颐先生与蔡元培、胡适、叶圣陶等民国八大教育家齐名。终其一生,先后担任5所学校校长。他一贯主张“与时俱进”、“适应新潮流”的办学方针,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当以陶冶人格为主,提倡“人格教育”。他首开浙江中学男女同校之先河,令时人结舌膛目。他以自身巨大影响力,引来一大批名师任教开坛,令学校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 走过了“山边一楼”就见白墙黑瓦的院子“晚晴山房”。这是李叔同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923年首次到白马湖后,10年间7次造访小住,短则数日,长则月余。“春社”“平屋”他都住过。1928年刘质平、夏丏尊、丰子恺等共同集资,在白马湖筑建小屋,名“晚晴山房”,专供晚晴老人弘一大师李叔同居住。</p><p class="ql-block"> 广为流传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在这里写的。这是一首无法超越的国风歌曲经典。那个“山外山”,正是白马湖旁的象山。长亭古道,晚风夕阳,正是当年春晖的独特景色。虽然作曲时间多有争议,但与白马湖颇有渊源可予定论。</p> <p class="ql-block"> “晚晴山房”边上是丰子恺故居,号“小杨柳屋”。</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16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正是经亨颐。在校期间,李叔同、经亨颐两位恩师对他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1922年8月,丰子恺任教春晖中学,授音乐、美术、英语,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 盈盈白马湖,青青象山麓,让丰子恺产生了在湖边筑庐永住的想法。1923年他自费在“晚晴山房”旁边建造一寓所,取名:小杨柳屋。</p><p class="ql-block"> 就是那一年,他在小杨柳屋里写下了《山水间的生活》。“我觉得上海虽热闹,实在寂寞,山中虽冷静,实在热闹……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次友人聚会,白马湖畔饮酒闲聊,直到后半夜新月上天,友人散尽,子恺作漫画一幅,名曰:《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读出画中诗情,便极力推荐,编入刊物《我们的七月》,成了丰子恺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p><p class="ql-block"> 郑振铎看到后,也极感兴趣,于是在《文学周报》上经常发表丰子恺作品,中国漫画从此起步。</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在此期间还创作诸多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人说, 白马春晖于丰子恺先生,犹如独孤求败幽谷的杨过,是相互成就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平屋”是夏丐尊于1921年,受聘春晖中学国文教员时,在学校附近,自己出资并亲自设计,建造的一间小屋,题名为平屋。他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是经亨颐最得力的助手,筹备开学事宜,邀请多位名师。他竭力推崇“爱的教育”,并身体力行。他自订学则、自编教材、创办校报。就是在平屋的小后轩,他翻译了《爱的教育》,出版后热烈反响,再版30余次。</p> <p class="ql-block"> 平屋西侧的三间房,就是朱自清白马湖畔的旧居。1924年3月,朱自清应聘任春晖中学国文教师,从温州来到上虞(因为温州的酬金太低)。一个月后,他写下《春晖的一月》,文末特别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不是我要点赞,而是太情不自禁了。</p><p class="ql-block">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应该说太适合他了。</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他将家眷接到白马湖,借平屋西侧三间作居室。二子朱闰生便生于此屋。期间,他与夏丏尊、丰子恺等吃、住、玩在一起,切磋文艺,恳谈人生,好不快意。可惜,好景不长。1925年8月,朱先生赴清华大学任教。走前,他在这儿写下了经典作品《背影》。</p><p class="ql-block"> 朱先生留给春晖中学,只是一个远行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 都说老房子是有记忆的文化符号,白马春晖国家重点文保区的名人故居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奇迹,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是春晖历史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交流,成为了后人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遗产。我们重访这些老房子,总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时光未远,大师犹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