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溪庄灶地下党与长泰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共同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 游击区的开辟:1949年初,中共泉厦临时工委决定开辟以安溪县为中心,包括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长(泰)的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庄灶作为安溪的一个地方,其地下党活动是安溪革命斗争的一部分,与长泰共同处于这一游击区范围内,为实现革命目标协同作战。</p><p class="ql-block"> - 党组织的领导:1949年4月成立的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属于闽西南系统的安溪、南安、同安、永春、德化、晋江、惠安等县和泉州、厦门、台湾的党组织及其武装。同年8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根据闽南地委的指示,成立长泰解放委员会,任命丁卜为主任(丁卜未到位由林留代理),担负发动群众、争取统战人士、搞好支前工作、迎接解放大军等任务。这表明安溪中心县委对长泰的革命工作进行了直接领导和部署,安溪庄灶地下党与长泰的地下党及革命斗争在组织上有紧密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 共同的战斗行动:1949年8月下旬,国民党第九十六军从前线溃退,经德化、永春、安溪、长泰撤往厦门,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八支四团各部奉命在沿途各地予以伏击,安溪庄灶地下党和长泰的革命力量都参与到了这场战斗中,共同打击敌人。1949年9月18日,解放军从安溪县出发,攻入长泰县,并于9月19日解放长泰,安溪和长泰的革命力量在解放长泰的战斗中相互配合。</p> <p class="ql-block">安溪庄灶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以下是其革命史的简介:</p><p class="ql-block"> - 早期革命活动:1932年冬,陈乃昌返回祖籍地庄山,发动农民武装斗争,发展游击队,组织民军及庄山民防联保。1945年5月至9月,闽中党组织许集美、郑种植、施能鹤、黄竹禄等中共地下人员居住在庄灶厚安堂开展地下活动,建立中共庄山支部。厚安堂成为他们活动、居住、联络和办公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45年5月,中共安溪县工委的许集美和郑种植到庄灶开展工作,以庄山小学为掩护建立据点,计划向华安县方面拓展。7月,建立中共庄灶支部。1948年7月,与闽西南党组织派回龙涓工作的洪宣配合,动员新加坡回国的进步华侨参与龙涓乡竞选成功,为党组织在龙涓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3月,中共安永德区工委领导人王新整到龙涓检查工作,在庄灶石坡尾召开会议,成立龙涓解放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 - 龙涓的解放:1949年4月24日,王新整和王资生到龙涓乡,决定成立龙涓解放委员会。4月25日,龙涓宣告解放,震撼了安(溪)长(泰)华(安)三县交界地区。</p><p class="ql-block"> - 地方武装的整编:解放战争时期,长泰县地方武装黄文炳部思想倾向革命。1949年6月中旬,黄文炳率部到龙涓山后土楼接受“八支四团”整编,编为“八支四团”第七营。第七营组建后在安溪等地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9月,“八支四团”与南下解放大军会师后,第七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教导营。</p><p class="ql-block"> - 革命活动的持续开展:1949年6月,中共安溪县工委崇新区委书记林凌到龙涓常住李清煌家,以李家为联络点,从事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庄山陈氏族谱序海内姓氏谱牒,推流溯源,不能无失实鲜据者,多由播迁之馀使然。数世而遥,疑信相参,至传闻日久,则疑亦信矣。我祖陈氏,肇基庄山,盖自崇德公始,事迹可据也。古谱志祖父尾达公产兄弟二,长崇玉,次崇德。然世代久湮,尾达公庙主坟茔已莫可考。其世系祖里,记谱者或出自罗平,或曰即今洛滨,其说相胜,未敢遽然。请以甘棠之孙注一谱参之。相传崇德公为同祖,派分洛滨,崇德公名号相同,则甘棠派称为一本,殊非强合。至於娶妈李氏,与载二世祖字又若合符节。而云分派洛滨之说,意者罗平与将滨二字影响,故有是说也。虽然洛滨亦祖,康熙甲戊年与同派甘棠及洛滨、绿江三派同建祖宇,祀元实公,考妣崇德公附食其中,春秋合享,则罗平、洛滨虽有互异,等诸所传闻异词之例可矣。至三世、四世而下,则支派瓜瓞,了如指掌矣。惜乎由来载笔不分纲目,原委难辨。雍正八年冬,举族念谱牒未明,宗支日衍,议欲详核,俾得条分缕晰。余友王君讳士谦,偶尔贲临,因求其序次,幸蒙鼎诺走笔。从此纲举目张,触目瞭然,皆余友之力,抑亦我陈氏之幸也。</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八年庚成仲秋月十一世孙太学生天德谨志</p> <p class="ql-block">始祖崇德公,传至四世,字行大同。迨後两世,或有讳而无字,近或每世而各立一字者,似涉紊乱,殊非本宗一体之谊。兹重修《族谱》,爰取五行相生之义,标取十字,两列於左,一以追惟上世祖考,一以伸後世起孙曹。雁行有序,垂於永久云。太祖尾达公,祖系漳州府,始曰罗平乡,继曰洛滨乡。兄弟五人,公居少。洪武六年,各择地迁移,公卜庄山居焉。娶妈李氏,漳平县人。翻译:国内各种姓氏家谱,追本溯源,不能没有失实和不准确的地方,很多是由于迁徙造成的。经过几代人的时间,真实和存疑的记载相互混淆,时间久了,存疑的也可能被相信是真的。我们的祖先陈氏,在庄山创业,大概从崇德公开始,他的事迹是可以依据的。古老的谱书记载祖父尾达公生兄弟两个,长子叫崇玉,次子叫崇德。然而世代久远,尾达公的牌位坟墓已无法考证查验。他的世系祖居地,记录家谱的人有的说是罗平,有的说就是现在的洛滨,两种说法相互矛盾,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请用甘棠的孙子的一本家谱来参考。据传崇德公是同族,派分洛滨,崇德公的名号相同,那么甘棠派就称为一本,并不是硬拉关系。至于娶李氏为妻,与记载的二世祖的名字相符合,又好像符合规律。而说分派洛滨的说法,或许是罗平与洛滨二字容易混</p> <p class="ql-block">的缘故,所以才有这种说法。然而,洛滨也是祖居地,康熙甲戊年与同派甘棠及洛滨、绿江三派一同建立祖庙宇,祭祀元实公,考妣崇德公附食其中,春秋合享祭祀,那么罗平、洛滨虽然有不同的说法,可以等于是所传闻的不同词的说法了。至于三代、四代以下,支派繁衍众多,了如指掌。可惜的是家谱向来没有分纲目记载,原委难以分辨。雍正八年冬,全族考虑到家谱未明,宗族支派日渐繁衍,商议想详细核实,使家谱条理清晰。我的朋友王君讳士谦,偶尔光临寒舍,于是请他为家谱作序,有幸得到他鼎力相助,从此家谱纲领分明,一目了然,都是我友人的功劳,也许也是我们陈氏的幸运。清雍正八年庚成仲秋月十一世孙太学生天德谨志始祖崇德公传至第四代,族谱中的字行都一样。后面的两代,有的有名但没有字,近来有些每一代各自立一个字,似乎涉及紊乱,完全不符合本宗一体的情谊。现在重修族谱,于是采用五行相生之义,规定十个字,两列于左,一方面追忆上世祖辈,一方面昭示后世子孙。家族兄弟的排行有序,永远流传下去,以作长久的法则。太祖尾达公,祖籍漳州府,最初说是罗平乡,后来又称洛滨乡。兄弟五人,太祖最小。洪武六年,各自选择地方迁移,尾达公选定庄山居住了下来。娶李氏为妻,是漳平县人。</p> <p class="ql-block">【安溪县人民政府】品观音铁韵,赏藤姿铁艺,觐清水圣地,游冶铁遗址。“三铁三世遗”安溪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安溪庄灶主要姓氏为陈姓,其源流如下:</p><p class="ql-block"> - 舜帝后裔: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是舜帝。周武王灭商后,封舜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其后代以陈为姓。</p><p class="ql-block"> - 颍川流派: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是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是颍川流派。</p><p class="ql-block"> - 入闽发展:陈姓入闽始于汉代,晋永嘉之乱时有陈姓入闽。唐初期和中叶,中原陈氏两次南迁入闽,如陈元光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p><p class="ql-block"> 庄灶村始祖陈崇德于元朝后期从龙文区郭坑镇洛滨迁居长泰县永福里丹岩白泉社,洪武六年再移居龙涓乡庄山。</p> <p class="ql-block">除了前面提到的陈宗基和陈国振家族成员,庄灶村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如陈乃昌。</p><p class="ql-block"> 陈乃昌是龙涓庄灶人,在革命时期为当地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冬,他返回祖籍地庄山,以厚安堂为活动中心,发动农民武装斗争,发展游击队等,为庄灶村乃至周边地区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安溪庄灶村有以下几位重要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 陈宗基:祖籍庄灶,是中国杰出的土力学专家,在国际上最早创立土流变学。他精通英、法、德、荷、印尼五种外语,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荣获比利时“利奥彼得二世一级骑士”称号等多项国际荣誉。</p><p class="ql-block"> - 陈国振家族成员:庄灶村一个医学世家的代表人物,其家族六代有18人从医。曾祖父陈雨佃是家族中医药始祖,医术精湛。祖父陈钦仰中医理论及医术造诣很深,晚年回乡行医。父亲陈乃秀擅长内科、儿科,精通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医风严谨。兄长陈国英是原龙涓医院内科主治医生,陈国振自己的六个儿女也均“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革命时期,庄灶村还有许多参与地下革命活动的人物,他们为当地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中共庄灶支部的成员等。虽然没有具体的个人详细信息被广泛记载,但他们也是庄灶村历史上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庄灶村当代较为重要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 陈惠林:2025年3月19日,她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安溪县第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福建省第498例、泉州市第4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p><p class="ql-block"> 庄炎林、温文溪等虽为安溪名人,但未明确资料显示与庄灶村有直接关系。庄炎林是庄希泉儿子,祖籍安溪龙门。</p> <p class="ql-block">陈乃昌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书时与王德彰同一宿舍,与吴国珍亦是相识的同学。曾任过周恩来秘书</p> <p class="ql-block">安溪庄灶的重要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 红色革命文化:1932年冬,陈乃昌返回祖籍地庄山,以厚安堂为活动中心,发动农民武装斗争,发展游击队等。1945年5月,中共安溪县工委的许集美和郑种植到庄灶开展工作,以庄山小学为掩护建立据点,并建立中共庄山支部。厚安堂成为地下党活动、居住、联络和办公的重要场所,2021年3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 - 古建筑文化:村内有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济芳楼,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为仿皇宫式建筑,规模宏大,对研究清代建筑文化具有很高价值。还有明代石拱桥“庄灶水尾桥”,是龙涓通往漳州古道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 民俗文化:庄灶村信仰以“南朝大帝”为核心,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至明代,每三年举办一次盛大进香庆典,涵盖造符、巡境、百家宴等环节,吸引上万信众参与。七星宫作为祭祀中心,香火鼎盛,是联结海内外乡情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安溪庄灶村的村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 基本概况:庄灶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龙涓乡,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8.6公里处,地处安溪、华安、长泰三县交界地带,四面山丘环抱,中间为山谷盆地,海拔566米。村庄面积约30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100人左右,设16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为陈姓。</p><p class="ql-block"> - 历史文化:原称壮奏,民国时隶属庄山保,后谐音为庄灶。这里是龙涓革命的“摇篮”,1945年中共庄灶支部在此成立,厚安堂、庄厦堂等革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信仰以“南朝大帝”为核心,民俗活动可追溯至明代,每三年举办一次盛大进香庆典。此外,村内还保留着明代石拱桥“庄灶水尾桥”,是龙涓通往漳州古道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 自然环境:平均海拔400-600米,年降雨量1900毫米,年均气温17℃,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超过80%,负氧离子浓度极高,生态环境优越。</p><p class="ql-block"> - 名胜古迹:有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方土楼济芳楼,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为大7间两边护厝之3层楼房,计74个房间,仿皇宫式建筑,规模宏大,对研究清代建筑文化具有很高价值。祭祀中心七星宫香火鼎盛,是联结海内外乡情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 经济发展:90年代前以种粮、茶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者众多,涌现出许多经济能人。如今,村庄依托自然景观和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崇文小学少先队员们,尊敬的辅导员老师们:</p><p class="ql-block">大家早上好!</p><p class="ql-block">值此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庄山革命老区庄灶村这片热土迎来了一批寻访先辈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的少先队员,我们表示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少先队员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是出生在新中国,生长在红旗下的社会宠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换来的,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取的。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就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所以我们应该珍爱她,从小立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好好学习,品学兼优,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贡献自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就庄山革命老区的历史,作个简单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早在八十九年前的1932年,中共闽西籍地下党的杰出领导人邓子恢(龙岩人,解放后担任过国家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张鼎丞同志(永定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就来到庄山这片热土,在这里组建农会,开展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本庄山籍(现在的新民村人)地下党员陈乃昌受中共厦门市委的委托,回到家乡秘密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组建了临时党支部,秘密组建游击队,唤醒家乡民众参加革命斗争。所以这里是中央苏维埃闽粤赣边东南最边缘阵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原泉州市委许集美(晋江人)带领闽中地下党的同志郑种植,施能鹤来这里继续开展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地下党员,于同年7月在“庄厦堂”建立了中共庄山第一支部。(等会儿我们要一同前去现场参观)</p><p class="ql-block">几乎同个时段,闽西南地下党代表张年同志也来到这里发展地下党员,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工作。所以说,庄山这片土地是一片热土。</p><p class="ql-block">1949一一1950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在这片热土上,展开了迎接解放和剿匪除恶运动,在剿灭匪徒的革命斗争中,这片土地上共牺牲了6位同志,也就有了6位烈士。他们分别是:新岭村的陈是良,连祠村的陈荣巧,罗火烧,庄灶村的陈天禄,陈玉桂,还有邻县长泰高层村的吴荣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南湖的红船是新中国革命的火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全中国数以万计的革命老区,就是满天的繁星,撒落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全国无数的先辈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才换取我们今天的独立和繁荣。只要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以后,你们势必能去参观更多更美的革命老区,感受更多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领略更多革命老区的大好风光!</p><p class="ql-block">临了,我介绍给同学们一首动听的、而且很有意义的歌曲一一一《微山湖》,作为今天这个活动的纪念品。希望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传唱,用心灵走进中国的革命老区。</p><p class="ql-block">謝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外辅导员:陈端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0日</p> <p class="ql-block">庄山灵龟庵联(昔日拂晓·撰稿)庵正面柱:庄重虔诚四海皆能寻灵气, 【11字】山岚景秀九州定可觅龟龄。 厅中前柱:佛祖胸怀韬略袖中乾坤大, 【11字】慈航惠济庶民杯里圣露甘。厅中后柱:处世无奇施仁布义是德, 【10字】为人有度扬善修身即安。(后柱比前柱低,故字数少一字) 大门顶凸牌:灵龟献瑞中大门联:灵山吉地留履印,龟鉴祥篇落顺章。 边小门联:小庵欣迎天下客,大海笑纳地上流。</p> <p class="ql-block">垂耳聆听众生事,笑脸厚待世间人。</p> <p class="ql-block">陈林荣(1902—1975年),字蔚章,祖籍长泰岩溪霞美村,在錦麟村宫子厝成长。相关材料如下:</p><p class="ql-block"> - 早年经历:家贫,自幼由甘寨村陈氏即宫子厝陈氏姑家抚养。少年时就读于福州陆军小学,民国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顾祝同等为同窗好友。毕业后一时未谋得军职,被其族叔陈启基(省立第八中学校长)聘为八中教员。</p><p class="ql-block"> - 军事生涯:民国12年,广州革命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部署北伐,陈林荣被派充福建自卫军第三旅二团长。北伐战争胜利后,张贞任陆军第四十九师中将师长,陈林荣被调该师杨逢年旅任团长,奉令进攻闽西苏区。民国21年春,红军攻克漳州,杨逢年旅几乎全军覆灭,陈林荣团随之溃散,此后在家赋闲数年。民国24年,陈林荣调任省保安干部训练所上校副所长。抗战初期,经顾祝同向南京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力荐,陈林荣擢升为建闽师管区少将司令。抗日战争后期,张贞推荐擢升陈林荣为军委会中将参议兼军委会军风纪第一巡察团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 其他经历:民国31年,陈林荣倡办长泰中学于岩溪圩,创长泰初级中学教育之始。民国36年11月12日,陈林荣当选长泰“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出席首届“国大”,参与“制宪”活动。1949年夏,陈林荣弃家出走香港,后转往印尼经营染布作坊。不久应召台湾出席“国大”,自此迁居台北,1975年病亡。</p> <p class="ql-block">任汉平1922年出生,山西解县人,是海峡两岸知名行草书法家。以下是其主要经历:</p><p class="ql-block"> - 工作经历:运城师范毕业,1940年代赴台湾,进入“监察院”工作,担任时任“监察院长”、“草圣”于右任书品的专职摄影师,随侍十年,得于氏草书真传。</p><p class="ql-block"> - 教育经历:为进一步提高书艺,考入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学习五年。</p><p class="ql-block"> - 书法成就:钻研沿袭千年的草字符号谜源,花费30余年时间研创成功释草符号,1990年在台湾出版发行《草字基本符号研究》,受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海峡两岸书法界的高度赞扬。自1969年始,独资出版于右任的《标准草书》50种,十多万字。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邀请,第一次回大陆讲学“释草”,在西安书画界引起轰动。此后从西安走向多地推广“释草”。</p><p class="ql-block"> - 教学经历: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台北学校兼职教授硬笔书法。后在台湾实践大学、成功大学开课“释草”。还担任台北南菁书法学会等多个民间社团的顾问,在中正纪念堂等开班授课,在书法教育领域贡献卓著。</p> <p class="ql-block">门楣之上在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