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爸爸年少时抱给别人家带,寄人篱下受了很多罪; 年轻时为抚养我们长大,到处劳累奔波,赚钱养家,又吃了好多苦; 到老了积攒下一身的毛病。眩晕,腰椎间盘突出,脑梗兼而有之。每年都会有突发状况,来医院住上一两次。</p><p class="ql-block">这次,又因为操劳过度,再加上照顾有心脏病的妈妈,身心俱疲。 头晕,以及腰椎突出压迫到下肢神经,双脚疼痛难忍,不能下床,不能落地走路,到医院小住了几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婆婆过世,伺候目睹了她从年前一个多月躺床到后来吃不下,滴水难进到奄奄一息,到最后痛苦地咽气整个过程,难过之极。至今我还没有走出她已离开我们的这个事实,没有完全走出悲伤。什么叫“一去不复返”,什么叫“亲人不再”,婆婆走后,我才从逐日逐日的思念中逐字逐字地慢慢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爸爸此次住院我是很敏感的,比之前以往的任何时候都多了些耐心和细心,尽量一有时间就陪伴在他身边,给他按摩双腿,给他送饭,搀他走路,跟他聊一些他年轻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其实是有点文化的,在那个时代。我读小学时最初的看图写话是爸爸教的,他是我最早的作文启蒙老师;他还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钢笔字和毛笔字。刚上小学时最初的握笔姿势就是爸爸手把手传授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做过村里的会计和出纳,因为能写会算,做事认真,还因为他脾气好,性格温和,不与人计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这次住院,由开始进医院时的不能下床,到可以床边挪动两三步,到可以拖着自己上厕所,然后可以小走一段距离,我们都由衷的感谢和欣喜,感谢医生护士的尽心尽职,(其中特别感谢一个叫徐思思的孕妇医生,问她任何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她总耐心解答,说话从容,态度和蔼,让人温暖,如沐春风)。也感谢老爸自己的坚韧和乐观!</p><p class="ql-block">能走路后接他到家里住的时间,看到我桌子上偶有练笔的笔墨纸砚,父亲非常兴奋,因为各种原因,30多年没拿过毛笔的他,进门后便如饥似渴地立马拿笔铺纸,蘸墨挥毫,写下“天地国亲,福德兴旺”,写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虽然握笔的手一直不听话,一直在颤抖,他自己觉得写得远不如从前,远不如年轻时,但我依稀可见,他的笔锋还在,他的激情还在,他那个时代的印记还在!</p><p class="ql-block">照顾期间,失去了很多与姐妹,与会友出外踏春,赏花,诗会的机会,但能陪伴着父亲,能在他需要时出现在他身边,我觉得很珍贵,很幸福,并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