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沃土 赋能学校发展—— 江苏省海门中学跟岗学习成果汇报

一笑作春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2025年3月23日至26日,第36期省普通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二班)第四组16名学员全程参加了江苏省海门中学的跟岗培训。通过聆听高迎九书记等校领导的专题讲座、观摩学科示范课、参观校园、学习管理制度等,充分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学校作为具有200年书院传承、100年新式学堂办学史的百年名校,以“敦品、力学、大气、卓越”为校训,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德育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经验,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p>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以生为本,厚植根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门中学的教育理念始终围绕“育人”核心,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与国家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在学习中,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该校“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学生,也当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的教育精神,正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学校立足校情、学情,通过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和个性化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门中学的高品质发展源于对基础的极致重视。教学上的<b>“四个一”工程</b>(每日一思、每人一块、每周一题、双周一练)不仅夯实了教师的教学根基,更通过常态化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提升了课堂效率。例如,“每日一思”要求教师每天记录教学心得,形成了“问题导向、实践反思”的教研文化;“每人一块”则通过教师轮流主持学科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与创新。在德育方面,学校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生态链,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点滴。每周一小时的研读活动,则为教科研注入持续动力,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树根扎得深,树才会茂盛”,海门中学通过在基础上下苦功夫,为学生自由自主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也为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筑牢了根基。</p> 二、教学管理的创新:科学施策,智慧赋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门中学的教学管理体现了精细化与科学化的深度融合,尤其在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该校通过创新举措实现了减负增效。学员们总结出三点核心经验:<b>其一,以“问题导学”重构课堂生态</b>,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高阶思维。例如,在数学示范课中,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b>其二,借助数字化平台</b>,构建“数据分析 — 精准教研 — 动态评价”的管理闭环。学校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收集教学数据,精准分析学情,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同时通过动态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b>其三,借鉴“五育融合”经验</b>,在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中强化德育赋能。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物理课程中融入科技制作实践,在化学课程中开展环保主题实验,既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海门中学对制度管理的精细化设计值得借鉴。学校通过“制度为骨、人文为魂”的协同逻辑,将管理效能转化为育人质量。在师资培养上,学校实施<b>“两级四类导师制”</b>(校级导师、学科导师;师德导师、教学导师、科研导师、生涯导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激励机制。数据显示,该校青年教师平均六年即可成长为教学骨干,近五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率达 45%,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营造了教师乐业、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p> 三、师资建设的突破:教研相长,专业精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门中学的师资建设以<b>“教 — 研 — 训”</b>一体化体系为核心,助力教师向教育专家转型,这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要求高度一致。学校通过<b>“三笃”四有好教师</b>团队建设(笃志、笃学、笃行),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学校定期举办“名师工作坊”“学科论坛”,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研修中,学员们深刻感受到该校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教师们共享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差异化设计,激发了教学灵感,提升了课堂品质。此外,学校对行政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也颇具特色,提出危机意识、沟通能力、时间观念、廉洁自律和平常心态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这种管理智慧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行政效能,也为教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该校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其师资建设经验多次在省、市会议上交流,成为区域教育的标杆。</p> 四、德育创新的实践:以德为先,五育融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门中学始终<b>坚持“育人先育德”的理念</b>,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契合“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学校践行陶行知“教人做人”的教育思想,将品德培育与人生智慧融入课程,通过家校协同机制形成全员德育网络。例如,学校开发了“张謇精神”校本课程,通过讲述张謇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同时,借助“家校共育平台”,定期开展亲子德育活动,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门中学的德育实践注重<b>实效性与创新性</b>。学校通过 “一馆两基地十中心”(校史馆、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红色基因培育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德育载体。例如,校史馆通过展示学校百年历史和杰出校友事迹,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红色基因培育中心则通过开展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校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实现了“课程思政” 的全覆盖。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程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使德育真正落地生根。</p> 五、校园文化的浸润:传承创新,凝练精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门中学的百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校园文化成为引领师生发展的精神旗帜。校园内“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训随处可见,高迎九书记的“文化引领”理念与教师“务实苦干、师生共进”的治学态度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海中精神。这种文化浸润不仅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更塑造了学校的品牌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门中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校史馆、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等场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育人的阵地。学校通过<b>开展张謇精神教育、红色基因培育等活动</b>,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使命。同时,学校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建设了智慧教室、科创中心等现代化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平台。例如,“张謇创新实验室”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发明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文化浸润式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门中学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b>必须坚持“四个结合”</b>: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相结合、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相结合,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精细的教学管理、创新有效的师资建设、五育融合的德育体系以及深厚的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高品质教育的立体画卷。在“十四五”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深入学习海门中学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