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游与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逊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家住沈阳有名的地标中山广场附近。夏天的夜晚,天气闷热,老婆孩子一家三口到中山广场纳凉,享受八面来风。广场的名字很有意思,正中竖立着毛泽东的巨幅雕塑。据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也是文革期间崇拜的颠峰杰作。那时,这个广场由中山广场改为红旗广场,文革后又复归原名,但怎么听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尤其是外地人更不能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孙中山曾经被誉为国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广场却为另一个领袖塑像占据,颇有点南辕北辙。</p><p class="ql-block">广场的南侧是有名的辽宁宾馆,日本人建,原名大和旅馆,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开始学习外语,中山广场便是著名的外语角。那天,广场上聚集了一大批法国老年女人,穿着奇装异服。尤其一个老太太,脚上穿着一双平底的很高很厚的厚底凉鞋,脚趾涂着红蔻丹,灯光下相当晃眼。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因为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尚没有旅游或旅行团这个词,令人倍感新奇。</p><p class="ql-block">此后一九八九年的一个春日,我在上海学习归来,途经泰安下车去登泰山。这是中国人当时的常态,以出差的名义借光旅游一番,可称为当时中国人不伦不类的生活品味的一种,既工作不像工作,生活不像生活?可惜坏了肚子,乘电梯的时候出了丑。还是当着两位漂亮的外国大妞面?这是我的又一次见到人家外国的旅行者。</p><p class="ql-block">从青春到中年,再过渡到晚年,新世纪之后,古老的中国翻开了新的一页,美丽的山川河流,以及名胜古迹终于兴起了旅游风,旅游热。我也切身得以尝试长的短的,远的近的旅游团,报名可以说无数。2018年深秋,我和老伴两个终于尝试了一把自由行,也就是所谓的旅行,从陕西,到重庆,到四川,到云南,历时近两个月。如果不是老伴突发不适,旅途还将延长?</p><p class="ql-block">旅游和旅行,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同小异。如果非要从差异上来说,或许有境界之分?旅游一般是随团,有长团,也有短团。即使是旅行,也就是说自由行,到了某地景点,也有可能参加当地的短期团,因为这更方便一些,更经济一些,弊端也就彰显出来:比如不可避免的走马观花,匆匆来,匆匆去,且身不由己。而喧闹会破坏欣赏美景,尤其是人文景观的情怀。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景点不以美著称,不以历史人文概念构成,而是以奇和少为主。诸如长白山天池,景色根本谈不到美?也没有历史故事相伴,有人戏称就是一个大一点的水坑。这还得看运气?我有一位友人去了两三次,才看清了这个水坑的真面貌。因为长白山天池经常起雾,而且有时候还有风雨风雪雷电大作,除了云山雾罩,再无其他,除非你有马王爷的三只眼?</p><p class="ql-block">旅行则不然,可以自己挑选时间,挑选日子,到景点游览不受时间和团队限制,尽可能的细嚼慢咽。品味出的滋味当然不一样。尤其是人文景观,心灵回路像朗诵诗词或者是倾听音乐一样,在怡人的环境里轻歌曼舞,浮想联翩。这才是人生旅旅行的真味,也是记忆的幸福?我在成都杜甫草堂,有过类似的倘徉和心灵的享受。</p><p class="ql-block">中国文人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种情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要义既要求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学识,也倡导通过实践验证和拓展认知边界。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强调艺术创作需要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诗与远方是现在一个广为人知的短语,通常用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它源自高晓松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强调了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琐碎之外,人们还应追求内心的美好与自由。核心含义</p><p class="ql-block">则是理想生活的象征,代表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心灵上的满足。</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读书人,尤喜读史,我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之诗与远方的赞同者,也可叫耕耘者,兼容并蓄,并力求做到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旅游或旅行,众说纷纭,各有见地。象台湾的名笔加名嘴李敖就反对旅游,认为费时费功,毫无意义?只要看影视,看风景名片,一目了然。这是他的极端自我和别具一格的具体表现?难怪王硕说其是小地方的井底之蛙!特乖戾!我觉得他如果是古代隐士,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免强凑合?生活在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不是老古董,也是木乃伊?</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 通过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打破日常束缚,变换一下生活的节奏,促进文化交流,丰富精神生活,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旅行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通过旅行,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感受到某种适合自己的活法。这种体验帮助人们打破日常生活的束缚,探索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虽说国人未能发明旅行团?但古代文人大多爱旅行则佳话频传。在唐代两个双星并耀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即做出了表率,堪称旅游的先贤,且有很多巧合。一个是朋友关系,携手共同游历泰山。李白一生,好道求仙,遍访名山大川,均是积极主动的。杜甫跟之相比,就显得被动得多。两人一个出川,一个入川。杜甫入川是逃难,相当艰难,还死在出川的途中。吟诵二人旅行诗作,一个高亢嘹亮,一个沉郁俊永,写史和浪漫二重奏,诗情画意扑面而来,美的余韵千古不绝。</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两代,出了两个著名的旅行者一个是徐霞客,一个老残,都有游记存世。</p><p class="ql-block">徐霞客是南直隶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二十一岁正式出游。因长时间跋涉,患有严重的脚疾,到云南时已无法走路,于是徐霞客更为专心地编写《游记》《鸡足山志》,基本完成《徐霞客游记》的编撰。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达到了一定境界。</p><p class="ql-block">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随之风起云涌诞生了一大批旅行博主,喧嚣一时,风光一时,据说现巳难以为继,渐趋没落?可见时代的风云变幻是多么的魔幻和难以捉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游记作品谈不上丰富多彩?当代散文作家余秋雨是其中的矫矫散。其散文游记作品中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人文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气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春日写于沈阳丁香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