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回忆的家园——《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高空鸟儿

<p class="ql-block">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在1991年9月17日写完的一本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孙光林的回忆视角,描写了孙广才一家人的悲欢故事,全书共319页由四个章节组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一章是12岁的我从孙荡回到了原先的家乡南门开始。</b>六岁时家贫的父亲孙广才把我送到城里无子女的王立强家庭收养,五年回来后因与家人格格不入成了最不受待见的人,我暗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跳出这个冷漠的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哥孙光平一直是村里人认为最有出息的孩子。在升入高中开始结交城里的同学,努力处处把自己打扮像个城里人。可现实残酷,高中毕业又平庸的回家务农,只有我在恢复高考后借钱交了报名费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岁的弟弟孙光明为救八岁同伴的孩子淹死,受到村里广播站的表扬,父亲孙广才和哥哥孙光平虚幻的想象,他们一家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会受到上级政府乃至中央的接见,幻想破灭后,他们怒砸了被救孩子家的全部家当。父亲被警察逮捕,从拘留所放出后性情大变,一改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开始与村里的寡妇同居,变成一个欺压家人和村人的无赖。母亲含怨而死后,嗜酒如命的无赖父亲半夜偷偷去母亲坟前痛哭悔恨,最后醉酒掉入粪坑而亡。</p> <p class="ql-block">  <b>第二章是我回忆朋友间的友谊。</b>在升入中学我和已搬走的邻居两兄弟再次相见。弟弟苏杭傲慢不羁,是学校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头目。为了寻求友谊,我积极巴结靠拢他们,这让我理解了当初那个慕强虚荣却又那么不堪一击的哥哥孙光平。遭到苏杭像大哥对小弟的抽打羞辱后,我没有还击地哭了,正式与苏杭所谓的友谊分道扬镳,不再装模作样拥有许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哥哥苏宇慢慢和我靠近,成了交心的朋友,在课间、放学后、月光下互诉衷肠、排挤烦恼,给予朋友间彼此温暖,后苏宇突发脑血管破裂而死让我失去了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离家上大学前一年,认识了家乡的一个七岁小朋友鲁鲁。两次遇到他打架失败时,孤立无援地喊出“小心我哥哥来揍你们的话语”,让我看到了童年无助的自己,于是主动接近成为他的朋友,来抚慰童年孤独寂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b>第三章是回忆年轻力强的祖父孙有元。</b>跟曾祖父在北荡桥以传统工艺修石桥失败后,不服输的孙有元又带领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们开创的事业。开创了一座石板小桥后,受到了后来的岳父刘财主的青睐。在饥荒逃难的路上祖父孙有元扭着小脚的母亲被野狗吃掉,却捡到了衣衫褴褛的祖母做妻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年老体衰后,轮流在两个儿子家交替生活。脾气暴躁的父亲总会对祖父指责训斥,胆小怕事的祖父总是唯唯诺诺,长久的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无声无息的消磨所剩无几的生命。晚年祖父竭力讨好家中的每个人,自卑的难以令人尊重。童年的我在家中艰难的处境和祖父一样,成了父亲向村人宣告家里养了两条蛔虫的悲催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祖父行将死去前,有了许多荒唐的行为,下连绵雨时扮神仙祷告,要求父亲给他做棺材,于是13岁的我用木棒敲打完成祖父的精神制作棺材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用绝食的饥饿方式应对死亡,准备埋葬时又活了过来,他沉浸在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一直未死的焦虑和忧心忡忡中。又挺过二十多天后,他终于真正死亡,才让父亲孙广才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  <b>第四章是讲述六岁的我离家去孙荡养父母家生活的五年故事。</b>身强力壮的军人养父,体弱无力整日卧床的养母,两个年幼的小伙伴国庆、刘小青,被楼下死人遗忘的老太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两个情节让我记忆深刻。我被两个小伙伴揭发背叛时的伤心欲绝,被两个成年老师权威的诬告引诱,遭受了太多的指责后渴望得到称赞,我被迫无中生有的承认写了一条标语的莫须有事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情节是养父母争执时,我站在养母一边,用绝食对抗养父。早上赌气不吃饭,一上午时间用凉水填满肚子,上课又憋得举手上厕所,中午也不愿回家。下午养父到学校找到水架旁的我,背起我走向饭店,给我点最贵的面条,在一旁羞愧和疼爱地望着我,给予我温暖慈爱。养父因生活作风问题去世,养母也神秘离开孙荡,十二岁又成了孤儿的我,在两个小伙伴的资助下只好离开了孙荡,回到了南门孙广才的家。</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袒露童年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生活史书后,我被深深的震撼。它是一部回忆孙光林如何在乡村成长的历史,好似记忆的迷宫一般,激起我内心一层层涟漪。祖父对家族辉煌过去的执着,父亲对自身失败的扭曲认知,母亲默默忍受选择性的遗忘,朋友苏宇温暖家庭的虚幻想象,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创造着的记忆版本中。当现实过于残酷时,记忆又成为我们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说结尾处,成年的我孙光林依然在细雨中呼喊,试图与过去对话。这种呼喊不是对真相的追寻,而是对意义的渴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余华在书中多次细腻生动地描写童年和少年时的心境、场景的微妙变化,不禁让我串起自己儿时少年的共情回忆。那懵懂不知、似懂非懂、欲言又止未语还休的内心独白都被他一一刻画出,那么清晰明了,那么准确无误,那么坦荡无悔,原来我们都曾是一样一样的啊。犹如孙光平面对自己的身体变化,鼓起勇气向朋友苏宇坦白时,苏宇平静的答复让他如释重负、泪流如雨。作者碎片化的叙述犹如记忆的细语不断落下,而换取的是我们共同的呼唤,我们该如何与过去真实的内心相处,寻找我们回忆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