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7~22日两人一车自驾川北蜀道。体验古蜀道之难,观赏川北石窟古迹,探访红色遗迹。出发前简单做了攻略,围绕上述三大主题,选择了感兴趣的若干个目标。各景点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内容极多需观看数小时,有的景小简单,十余分钟可看完。因同行人少行动方便灵活,不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改变行程,放弃了一些不合适的目标,比计划更快的完成了游览。对于各景点特别是石窟古迹的探访内容,虽然行前储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但细节功课做的不多,又没有老师现场讲解,以至于很多景点只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即便如此,已足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在此记录所见所闻以备忘。</p> <p class="ql-block"> 主要在四川巴中、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三个行政区内行走。</p> <p class="ql-block"> 从成都出发,先到巴中,顺米仓道到达陕西汉中,再沿金牛道经广元返回成都。尽管小车跑的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等正经公路,但也步行体验了小段当年的古道,观察了与古时候差异不大的山河地貌。</p> <p class="ql-block"> 这次探访的好些景点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文中以“国N”标出,一般来说,越早的批次越重要。</p> <p class="ql-block">一、蜀道</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眼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封闭巴蜀,数万年来与陕甘、中原地区难通消息,至战国中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修通栈道,巴蜀才与关中相对方便地往来交流。</p><p class="ql-block"> 从关中平原由北方入蜀的通道穿越秦岭主要有陈仓、褒斜、傥骆、子午四条道,到达汉中盆地,再穿越大巴山及其西段支脉米仓山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道。北四道中,褒斜道是连接关中平原与汉中使用时间最久也是路程最短的路径。南三道中,金牛道是连接汉中与成都平原的主干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由金牛道入蜀,修筑都江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楚汉相争时,川北子弟由明月峡栈道出川,助力刘邦逐鹿中原。三国鼎立中,诸葛丞相以剑门关为起始地,出征北伐曹魏。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离长安,经由剑门蜀道入川避难……蜀道既是兵家必争、商旅辐辏之所在,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经由蜀道还有佛教南下、本土道教北上的宗教交流。</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从关中入蜀,行走在悬崖峭壁间,用《蜀道难》把蜀道的峥嵘、崎岖和难以逾越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的曾祖父即我的外高祖父钟宝华,1873年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学政,是朝廷派遣到省的文化教育行政官,主持教育和科考事务)赴四川主持乡试,6月离京取道河南、陕西,从宝鸡穿越秦岭,经金牛道进川。他与副考官张之洞一起“经蜀境,严危径仄,几坠绝壑”历尽蜀道艰难,夜宿破庙忍饥挨饿,冒雨渡河翻越危岩几度遇险,才进入四川完成了考试任务。这是与我家有关的蜀道难。</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我多次乘火车进出四川盆地路经秦岭、米仓山,但大部分时间是在隧道中穿行,对车窗外的蜀道感受不深。这次自驾慢行川北蜀道,选了几处代表性关隘和古道细细体验。</p> <p class="ql-block">1、陕西汉中石门栈道和汉中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是沿秦岭南北褒(汉江支流)斜(渭河支流)二水的河谷,连接关中平原眉县与汉中盆地汉中的一条古道。战国时期已开通褒斜道,秦国大军经此道和金牛道南下灭掉了古蜀国。东汉时期凿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汉中西北方向褒河下游褒谷口</span>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石门隧道,修建了石门栈道,进一步提升了褒斜道的通行能力。</p><p class="ql-block"> 此行本欲现场体验石门栈道,很是遗憾,因地质灾害栈道区临时封闭,游客仅限于褒谷口的文化区游览。只好上了两张博物馆里拍摄的栈道图片。</p> <p class="ql-block"> 由褒谷口沿河逆流而上,漫步长约3公里的文化广场,沿途三国文化氛围拉满,各种雕塑、壁画和浮雕把三国的经典故事和人物讲了个遍。行至文化广场深处,遥望石门水库大坝无法再向前行,脑补建在库区里的仿古栈道,看栈道下平静的库水想必和古时天然河道的感觉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褒斜道石门凿通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span>,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1)。1970年为免遭石门水库淹没,文保单位精选石门内外摩崖石刻13种(简称石门13品)切割移入汉中市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曹操手书真迹“衮雪”便是其中之一,只是现今石门下平静的一湖水,再也无法看见“滚滚飞涛雪作窝”。</p> <p class="ql-block"> 汉中市博物馆,前身是依托古汉台遗址而建的古汉台博物馆,古汉台是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行宫。我重点看了褒斜古栈道陈列和石门十三品陈列两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众多石刻仅剩十三而且还脱离了原始环境,当年的意境全靠脑补,很是可惜。</p> <p class="ql-block"> 离开汉中盆地后穿越米仓山由北向南寻访古金牛道。</p> <p class="ql-block"> 古道关隘众多,多数关口今已不存,有些只剩下了地名。这次仅探访了阳平关和剑门关两个关隘。</p> <p class="ql-block">2、陕西勉县古阳平关,省保</p><p class="ql-block"> 古阳平关位于勉县城西郊,在汉中盆地最西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金牛道从汉中入蜀的隘口,又在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也</span>是汉中的西北门户。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势优越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塞。</span>史传阳平关为西汉初年萧何所筑,旧址长5公里,现存300余米。看那城楼并不破旧,估计近年有所维护。城楼前的大广场应该是当地居民开展迎春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3、广元明月峡古栈道遗址,国6</p><p class="ql-block"> 明月峡位于广元以北的嘉陵江上游,是金牛道进出四川的咽喉要道,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就是对明月峡险峻地势的生动描述。</p><p class="ql-block"> 明月峡古栈道遗址作为剑门蜀道遗址的子项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6)。供游客游览的景区位于嘉陵江东岸,景区入口在嘉陵江上游。</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先秦古栈道向下游漫步,沿途各种地质地貌景观映入眼帘,悬崖高耸,江水湍急。感慨古时候这种小径作为交通要道是多么“严危径仄”呀。</p> <p class="ql-block"> 到达栈道终点,参观了栈道文化陈列馆,了解明月峡古栈道初建~繁荣~衰败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4、剑阁剑门关</p><p class="ql-block">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以南,是扼守金牛道咽喉的重要关隘。该处地貌主要是形态直立基座相连的丹霞峰丛,剑门关居于北陡南缓的单斜山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并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作为军事要隘,后才称为剑门关。剑门蜀道遗址包括剑门关、明月峡古栈道遗址等子项目被公布为国6。</p><p class="ql-block"> 从南面出关地形平缓。</p> <p class="ql-block"> 从北面进关地势陡峭,冷兵器时代难以攻克。</p> <p class="ql-block"> 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它了。</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剑门关景区是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景区,其中景点众多。游剑门关最佳路线是由北门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1号索道或步行登山到仙女廊,再换2号索道或步行鸟道、猿猱道登顶。完成山顶游览后,再从石笋峰、一线天步行下山,经关楼出南门。</span>关楼是古金牛道所经之处,而鸟道、猿猱道应该和古蜀道关系不大,估计是当地山民砍柴采药的小道。我事先功课不足,错由南门进入,经关楼、一线天一路游览攀登到半山的石笋峰,因2号索道关闭,而我膝盖有恙未敢挑战鸟道,就乘观光车和索道出了北门。</p> <p class="ql-block"> 山间小道虽然比不上鸟道艰险,但也挺陡峭的,还好体力尚可。</p> <p class="ql-block"> 南门内的各种雕塑。</p> <p class="ql-block"> 在北门游客中心以普通话流利背诵李白的《蜀道难》可以获得免门票的奖励。出行前把《蜀道难》翻出来朗诵了几遍,虽然难以背诵,但读这首诗对我体验古蜀道很有帮助。好在我不用背诗也能免票。</p> <p class="ql-block">5、剑阁先秦古蜀道拦马墙</p><p class="ql-block"> 搜百度地图叫金牛道拦马墙,位于剑阁老县城普安镇以南,是景观与翠云廊非常相似的一段古蜀道。独自行走在老树古道上,脑补古人或行步匆匆或策马飞奔,仿佛置身于古剧中。体验感非常好,人少景美不收费。这段古道精华段大约2.2公里,我只走了不到一半,在第一个农家乐处就回返了。图一是停车场旁的古蜀道入口,那小房子里值班大爷在打瞌睡。</p> <p class="ql-block"> 这段古蜀道的特色——拦马墙,在拐弯险要处为防备人、马跌落山崖而修建的挡墙,相当于现代公路的护栏。没有其他游客,方便了我从容的细细拍摄。</p> <p class="ql-block"> 道旁各种千年古柏,还有古人开凿的防滑线。</p> <p class="ql-block"> 行走古蜀道有感却词汇贫乏难以表述,遂摘录清代文人乔钵的《翠云廊》。</p><p class="ql-block">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p><p class="ql-block">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p><p class="ql-block">翠云廊,苍烟护。</p><p class="ql-block">苔滑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p><p class="ql-block">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p><p class="ql-block">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p><p class="ql-block">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p> <p class="ql-block">二、石窟与古迹</p><p class="ql-block">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川北广元、巴中地处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与米仓道,较早开始开窟造像。</p><p class="ql-block"> 自南北朝始,佛教从关中经蜀道传入四川,在川北的广元、巴中一带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佛教兴盛,石刻艺术达到高峰。安史之乱唐玄宗避乱入蜀,众多北方士族和工匠随之入川,使蜀地石刻艺术得以延续。川中道教也经蜀道传播至汉中、关中。此次在古蜀道沿途看到了很多宗教摩崖造像遗迹。</p><p class="ql-block"> 严格说来,石窟和摩崖石刻是不同的。石窟是向内开凿的洞室空间,摩崖造像是向外雕刻的崖面艺术。我看过的敦煌、麦积山以石窟为主,而四川盆地则洞窟极少,多数都是摩崖石刻。这次写川北之所见却有点纠结,巴中的石刻有些称之石窟,有些称为摩崖造像,同一处石刻在不同的官方宣传品中提法也不同。遇矛盾提法,文中就写为石窟。</p><p class="ql-block"> 这次探访的石窟古迹较多,除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巴中南龛等几处知名大景点外,多数小的石窟和古迹都没对外开放。一般情况下,可以到现场寻找当地文管员开门,只要文管员在场,登记参观者信息即可入内。一般可免费参观,也有一处让付十元钱给协助守卫的狗狗买点吃的,当时的想法只要能让我参观,付这个钱不是问题。若恰逢文管员外出吃饭或办事,铁将军把门就无可奈何了。文管员对于游客拍照一般不太干涉,但我也遇到有一处坚决不允许拍照。总之,探访尚未对外开放的古迹能否如愿只能靠运气。</p> <p class="ql-block">1、巴中北龛石窟,国5</p><p class="ql-block"> 巴中地区自东汉以来就有凿石刻饰传统,宗教石刻、墓葬石刻、书法碑林、红色石刻,啥都往石头上刻。巴中处在古蜀道体系的米仓道上,与北方交流相对容易,其石窟继承了北方石窟的主要特点,又创造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现存石窟较多,但比较分散,多数保护不太好。这次只选看了几处。</p><p class="ql-block"> 北龛石窟位于巴州区北龛村苏山之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冬才对外免费开放,多数造像刻在面对大门的一段崖壁上,崖面有北龛寺房屋遮挡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 北龛现存造像34龛、348尊,始凿于隋、兴盛于唐。主要内容有七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菩提瑞像、释迦老君并坐、药师与观音地藏并立、清代碑刻等。石窟雕刻精细,线条柔和,小巧玲珑。多数龛饰和佛像身体还在,但佛像面部损毁较重。龛小位置高,不易看清楚细节,体验感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 更喜欢这组异地搬迁存于北龛的唐代浅浮雕摩崖造像。人物生动,色彩依然绚丽。</p> <p class="ql-block">2、巴中西龛石窟,国5</p><p class="ql-block"> 西龛石窟多为唐代作品,位于巴中城西部的西龛山,由佛爷湾、流杯池、龙日寺三处摩崖石刻组成。尚未对外开放。我们按照西龛石窟导航直接到了山顶的龙日寺。崖壁上龛窟装饰华丽,总体保护还好。文管员是一对老夫妻,严厉禁止我拍照,遇到一貌似文保部门工作人员在此公干,聊了一会儿,他破例让我登上阶梯近距离观看造像。遗憾仍<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能留下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说佛爷湾和流杯池在半山和山下,但没有标牌或标志建筑,我们难以寻找。据网友说,凭借一处附近有个垃圾箱,一处路边有两块砖头大小的有字石头可以找到。驾车行驶的路途中,要找到这种标志物实在太难,只好放弃,就这样与西龛的特色石刻天宫楼阁失之交臂。</span></p> <p class="ql-block"> 网上荡图晒两张。</p> <p class="ql-block">3、巴中南龛摩崖造像,国3</p><p class="ql-block"> 南龛始凿于隋,盛于唐,延续至民国,是巴中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收费开放。其造像依山开凿布满山崖。</p> <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的造像、题记分为云屏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瘗(yi)窟区、</span>山门石、老君洞、神仙坡、大佛洞、观音岩等几个区域。从保存的造像记得知,在南龛开龛造像的功德主绝大多数属于那时的中下层官员及平民百姓,他们捐资开龛造像的目的或为祈福消灾,或为仕途升迁或缅怀亲人。</p> <p class="ql-block"> 其中大佛洞区是南龛石窟的主体,顶天立地的山崖上多达5层,大窟小龛,密如蜂房,雕嵌玲珑,规模宏大。龛龛珠光宝气,尊尊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看得人眼花缭乱,遗憾崖壁太高太远,多数龛窟无法看清细节。</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因毗卢遮那大佛而得名,103号毗卢遮那佛龛是上层最大的一龛。</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远而密的龛窟,用手机拉近距离选拍了几张。图一26号龛送子观音,图二60号龛媚态观音,图三83号龛双头瑞像,图四89号龛陀罗尼经幢,图五图六103号龛毗卢遮那佛(菩提瑞像)及肌肉力士,图七107号龛三世佛,图八53号龛释迦说法像,图九65号龛毗沙门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 没有老师讲解的外行看窟,漏掉了精华大龛116号龛西方净土变没能单独拍照,只好拍了宣传图片。窟门外的草鞋天王是南龛石窟的特色,给护法天神穿巴中农民的草鞋,估计在全国石窟中是独一份儿。</p> <p class="ql-block">4、巴中水宁寺摩崖造像,国5</p><p class="ql-block"> 水宁寺石窟位于巴中城东37公里的水宁寺镇,这是米仓道必经之处。沿水宁河岸边约500米的山崖上有造像38龛316尊,分布在多处,开凿位置很高。近年修建了栈道,可以近距离平视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今年将对外开放。我到达紧锁的大铁门前大声呼唤申请参观,正在高处巡视造像的管理员大爷来开门时说,若我再晚一步他就上山去了。幸好,没有错过这处我很喜欢的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只看到了其中保存最完好的1-9号龛,它们均凿于盛唐,是巴中现存窟龛中雕刻最精美、最具艺术价值的龛像。逐一拍下9个龛的照片,按序号列出如下。1号龛药师三尊变,托药钵握锡杖的药师佛与二菩萨二力士。2<span style="font-size:18px;">号龛释迦说法。3</span>号龛释迦弥勒并坐说法。4号龛貌似菩提瑞像。5号龛未完成的半成品龛。6号龛一佛十菩萨二金刚。7号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8号龛释迦说法是该处的精华,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金刚,还有天龙八部和二供养菩萨,9号龛下半段坍塌,主尊缺失,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和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 再拍几个龛精彩的细节。小小龛内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飞天布满,但并不觉得拥挤,各自的性格和神情表达清晰。佛、菩萨温静慈和,天王、力士威武勇猛,弟子、供养人恭敬虔诚,飞天欢乐活泼。细看1、2、8三龛龛楣和龛顶的三组飞天各具特色。最好笑的是2号龛佛左菩萨已被盗的头部居然被人画了一张二维的脸。</p> <p class="ql-block"> 网友“大关沿路拍”对1、2、8号三个龛的描述和标注图很是精彩,在此借文借图转发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1号龛东方三圣:龛内正壁造像为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是巴中石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龛,雕刻极为精美。主尊药师佛圆脸,额宽平,高鼻,眼细长,微微下视,左手托钵,右手持锡杖扛于肩上,衣纹疏朗流畅。药师佛两侧为日光、月光菩萨,头戴花冠,身饰璎珞。日光菩萨左手下垂提衣带,右手上举扬拂尘。月光菩萨则左手举杨柳枝,右手下垂提长颈瓶。二菩萨面庞丰圆妩媚,衣着华丽,线条流畅,扭腰,亭亭玉立,宛如窈窕少女。上方龛楣浮雕两身飞天,相背飞于云彩中,面朝龛外,帔帛飘至身后,露双脚,身躯丰肥圆润。两侧雕有两身金刚力士,右侧力士露目张口,横眉瞪眼,胸肌凸起,手、脚青筋刻画得栩栩如生;左侧力士腰左扭,举左掌,右手握拳,均为巴中石窟盛唐力士的代表。正前壁雕双狮,相背回首,右侧狮子呈奔跑状回望,左侧狮子口含尾巴回看,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 2号龛释迦说法:内龛正壁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圆座之上,面庞丰圆,其两侧为弟子迦叶和阿难,迦叶两眼深陷,颧骨凸起,双眼圆睁,平视前方,神情安详,小弟子阿难及外侧菩萨像头部尽毁,龛口左、右两侧雕力士像。 </p> <p class="ql-block"> 8号龛天龙八部:左右壁各刻天龙八部四身,也是巴中广元一代非常流行的题材。龙众位于佛左侧力士身后,高发髻,头部上方伸出一龙头,左手抚胡须,右手置肩侧。夜叉位于左侧天王身后,头戴帽,双目外凸圆睁,凶神恶煞,左手抱一小孩。紧那罗在胁侍菩萨身后,头顶锥形高髻,内着窄袖交领衣,外着双领下垂式广袖衣,腰系带。迦楼罗位于迦叶身后,高发髻,束单珠冠,头顶金翅鸟。天众位于阿难身后,头戴虎头帽。乾闼婆则戴小冠,饰珠,面容平和,长耳垂肩,穿广袖衫,手拱于胸前。摩喉罗迦位于佛右壁天王身后,面相凶恶,吐舌裸上身,颈盘蟒蛇。阿修罗位于佛右侧力士身后,三头六臂,束单珠小冠,戴项圈、手镯,双手分别托日月,握拳,合十状。主佛右侧的弟子阿难身穿交领衣,双手捧经匣,匣盖半启。左侧迦叶穿双层交领衣,立于莲台上,双手持佛珠,双眉紧锁,神情严肃。比较有意思的是左右供养菩萨是一男一女,右侧菩萨发辫披肩,双手捧香炉,面部丰满圆润,女性化特征明显。左侧供养菩萨,则脸形方圆,戴瓜皮帽、项圈、手镯,帔帛绕臂,下围长裙,跪于仰覆莲圆座上,身材健硕,为男性。</p> <p class="ql-block"> 巴中石窟与我之前看到的河西石窟有些不同,除了和川中其它石窟一样写实具有当地化、世俗化特点外,摩崖壁上一个个佛帐形小龛及其龛楣尤其精美,装饰性很强,雕刻精细色彩艳丽抓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5、广元皇泽寺,国1</p><p class="ql-block">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嘉陵江西岸,收费开放。出生于广元的武则天称帝后,皇泽寺逐渐成为武氏祀庙,寺中塑造了老年武则天的石刻真容像,从此女皇武则天也就与佛祖一起被人们同时供奉。皇泽寺有多处关于武则天文化的建筑和造像遗存,保存的众多碑刻题记记录了有关历史轨迹。最为珍贵的摩崖造像是第一批国保。</p> <p class="ql-block"> 皇泽寺的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北周、隋、初唐、盛唐持续开凿,中唐时期衰落。28号大佛窟是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作。窟高6.86米、宽5.55米、深3.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蹄形平面穹隆顶式大龛</span>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口二力士,窟室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神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龛造像气势宏伟堪与中原王都同期佛像媲美。</span></p> <p class="ql-block"> 45号窟位于大佛窟旁不起眼的位置,当时正被铁栏杆封闭着,差一点漏过,由于工作人员正在里面维护拍照,我只好站在围栏外凑合看看拍拍,遗憾没能进入细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该窟开凿于北魏晚期,</span>是四川地区年代较早且唯一的一座中心柱窟。窟室三壁开三龛,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柱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45号窟没能拍好,上两张官网图。</p> <p class="ql-block"> 38号窟北魏开凿、武周改凿,清代彩装。三壁开三龛,主龛一佛二菩萨,侧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力士,龛后壁浮雕菩提双树枝叶浓密铺满窟顶。主佛面相方正,神态稳重安详。但是,原本好好的窟龛被打上黄光,大大影响了看窟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皇泽寺还有一些其它造像,保存不太好,就没拍照。最遗憾匆忙之中漏看了写心经洞。</p> <p class="ql-block">6、广元千佛崖,国1</p><p class="ql-block"> 千佛崖石窟收费开放。其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蜀道上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span>位于广元市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古蜀道之金牛道沿千佛崖下穿行。其石窟造像始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唐代武周、开元时期达到鼎盛,唐以后虽造像渐少,但直到清代仍未断绝。</span>其开凿历史之长,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像龛窟布满在峭壁上,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形态各异。其中的唐代作品最多,且多为两京地区的中、上层官吏所开,其艺术水准和两京地区不相伯仲。</span>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道,造像被毁掉多半。现千佛崖全长388.8米,山崖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龛窟作多层次排列,最多达13层,现存54窟、819龛,大小造像7000多躯。</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石窟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龛窟极多,多数风化和损毁严重,保存相对较好的重要洞窟如下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 大云古洞位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传说是武则天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大佛窟是千佛崖最早的洞窟,一佛二菩萨始凿于北魏晚期。年代较早,洞窟位置较低,损毁严重。</p><p class="ql-block"> 北大佛窟是初唐造像风格的代表,龛内一佛二弟子,这是嘉陵江流域开凿最早的弥勒大佛像。</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北魏晚期开凿,武周时期改凿。雕阿弥陀、释迦、弥勒三世佛,一改释迦佛居中的传统方式而以未来佛弥勒居中,应是武周时期政治气氛下的产物,暗指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此洞顶的莲花图案尤其精美。遗憾此窟距离较远,未能近观细赏。</p><p class="ql-block"> 神龙窟内一尊弥勒大像,开凿于神龙二年,神龙是武则天最后一个年号,估计这尊造像雕的就是则天女皇吧。</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牟尼阁是千佛崖石窟的特色,其佛坛背屏风格非常独特。洞窟中央设坛,镂空雕刻佛像和背屏,仿佛在模拟佛殿。背屏上是菩提双树和天龙八部的龙与阿修罗。只可惜佛首被盗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凿于唐高宗至武周时期的</span>睡佛龛也是佛坛背屏风格,背屏的菩提双树上盘着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外窟中还刻有一组涅槃经变故事--善贤证果,人物刻画逼真。</p> <p class="ql-block"> 持莲观音窟,两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并坐,二弟子二菩萨,背屏浮雕天龙八部。其中,佛左侧持莲观音体态婀娜,雕刻精美,被誉为“东方美神”,是广元石窟造像中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藏佛洞是千佛崖最晚开凿的造像之一,始凿于清道光年间,由当时的章嘉活佛主持开凿。它的风格和工艺明显有别于汉地佛教洞窟。</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小龛众多,有的仍然精美,有的风化损毁严重。</p> <p class="ql-block">7、剑阁鹤鸣山道教造像,国7</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早期道教的核心宗派五斗米道发源于四川大邑鹤鸣山,而剑阁还有一处鹤鸣山,尽管不是道教正宗发源地,但存有不少摩崖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初次看到道教摩崖造像</span>)和碑刻等历史遗迹。尚未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其一为宋代翻刻由中唐杰出诗人文学家元结所撰、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碑,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中兴颂石刻。字迹已不太清晰,拍照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道观内塑有一碑“中国道教发源地”,既然敢叫鹤鸣山,总有一争吧,据说官方认可的发源地是大邑鹤鸣山。</p><p class="ql-block"> 当时看到独立小屋内这尊造像,没找到说明,以为是后世所立,就随便一拍。回来查资料才发现,这居然是1号龛,唐代的长生保命天尊造像。</p> <p class="ql-block"> 3号龛和4号龛均为唐代的长生保命天尊像。4号龛外左侧壁刻有题记,能明确造像具体年代。两龛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光浮雕的五星运纹图是道教信徒修炼的标志之一,表明了道家追求长生的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 2号龛天尊说法龛。主尊及左右胁侍均已被盗,龛内后壁为浅浮雕八部护法(此龛说明标牌太不上心,居然将其写为佛教的天龙八部),内龛外沿左右立二女侍,外龛两侧壁为深浮雕六丁六甲脚踏饿鬼。雕刻精美生动。</p> <p class="ql-block"> 唐代854年建重阳亭时,遭贬于梓州的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文,刻碑竖于亭中。宋人书“古重阳亭”刻于碑壁,现剑州重阳亭铭碑移于5号龛内保存展示,此铭文碑为该鹤鸣山另一重要碑刻遗迹。</p><p class="ql-block"> 5号龛是与2号龛形制相似的天尊说法龛。主尊及左右胁侍均已被盗,龛内后壁为浅浮雕八部护法,内龛外沿左右立一男一女俩侍者,外龛两侧壁为浮雕六丁六甲。雕刻同样生动。</p> <p class="ql-block"> 6号龛为12天尊养生修炼龛,风化较严重,据说其年代可能早于唐。12个圆拱形小龛布列在坐西向东长590厘米的岩石上,龛进深2~6厘米,内各凿一天尊像,头饰道髻身著通肩道袍坐于仰覆莲台上,有的在收腹,有的在吐气。</p> <p class="ql-block">8、剑阁觉苑寺,国5</p><p class="ql-block"> 觉苑寺尚未对外开放。其始建于唐,毁于元末,明重建。内存唐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石刻碑碣,没能看到。看到了现存于大雄宝殿的各种雕塑。殿内正面供奉以释迦牟尼为核心的佛教三宝,左右侍立阿难、迦叶彩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座背壁有西方三圣和阿弥陀佛立像,大殿前侧两根金柱上缠绕蟠龙,龙背上有善财和龙女,殿内侧壁上端有二十四诸天樟木圆雕,</span>大殿正中有一座石雕香炉,雕刻精巧,有大量人物,可惜人头均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 觉苑寺最精彩在于大雄宝殿内壁彩绘的佛传壁画,其创作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画共14铺、209个故事场景,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总计1694个人物,面积达174平方米。每幅画均是一则故事,以四字标题概括情节。</span>采用工笔重彩与沥粉堆金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线描工整,</span>以铁线描、游丝描为主,色彩典雅富丽<span style="font-size:18px;">浓淡相间互相映衬</span>。连环画面之间以山水、云树、屋宇自然分隔,构图严谨,整体如一部古典连环画。壁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佛教艺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生动,</span>人物表情细腻,建筑壮丽,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佛传故事图谱。我们参观时大殿无灯光,漆黑一片,打着手电凑合拍下。</p> <p class="ql-block"> 觉苑寺壁画一些画面展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场景。他普度的世人中有养育他的姨母,有社会地位低下的渔夫、除粪人和屠夫,还有被世人厌恶的盗贼等。我毕竟佛教知识太有限,其中有些故事在参观敦煌壁画时有所了解,但这次没了老师讲解,多数故事内容则无法看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好单纯欣赏壁画的艺术美。仅选拍了部分细节。</span></p> <p class="ql-block"> 网上选了几幅这些壁画更清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9、梓潼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国6</p><p class="ql-block"> 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尚未对外开放。其开凿在一块约5米见方的白色石英砂岩上,巨石上留有题记碑刻证明其开凿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清末建有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三间12米的歇山式木结构庙宇,将石刻造像全部罩于庙内保护。巨石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保存基本完整、雕刻精美,是四川地区唐早期现存保存完整且重要的艺术品。1939年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一行考察卧龙千佛岩时驻足流连,在东龛外左上侧留有墨书于白灰层上。</p> <p class="ql-block"> 面向正门的东龛为方形双重龛,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三弟子一供养人二力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龛顶刻浅浮雕天龙八部,形象丰满,刀法流畅。</span>龛外沿两侧有若干小佛。</p><p class="ql-block"> 南面无龛,石壁上原刻有小佛1000个(每排50个,共20排),由于风化严重,现存约110个。</p> <p class="ql-block"> 西龛为方形双重龛,佛左右两壁分别刻有26个高浮雕菩萨,龛门处二力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计造像55尊。</span>众菩萨的脸形半圆,眉眼平直,其姿态各异,或双手抱膝而坐,或支手托腮,或双手合十,或作思维状等。西龛的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的七佛。龛门外右壁有一则唐贞观八年的造像碑记。</p> <p class="ql-block"> 北龛为圆拱形,一佛二菩萨三弟子一供养人二力士,龛顶刻浅浮雕天龙八部,龛外左侧上方有题记。</p> <p class="ql-block"> 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最奇葩之处在于东龛和北龛都有一位比菩萨力士更高大的供养人堂而皇之列于主龛内佛左侧菩萨身旁,厚颜与佛同时接受信众的香火,甲方也是够牛够鸡贼的。</p> <p class="ql-block">10、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国7</p><p class="ql-block"> 这批佛教摩崖造像原位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上,原有1000余龛,1940年修建龙西堰时毁损大部,仅存100余龛。1993年,因修建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需拓宽路面,将其全部从崖壁剥离移入碧水寺保存。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现有唐代摩崖佛教造像18龛和《金刚经》石刻一方,造像风化严重,仅第1、4、5、16号龛和《金刚经》保存较好。崖高造像小,细节不太能看清楚。</p><p class="ql-block"> 保存摩崖造像的大殿内另有一尊唐代观音圆雕立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态丰满,雍容慈祥,具有盛唐遗风,是川西北最大的可移动圆雕石刻观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11、陕西洋县开明寺塔,国6</p><p class="ql-block"> 开明寺塔,搜导航图称舍利塔。建于唐,宋重修。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造型俊秀,整体收分呈优美的纺锤流线形,为陕南密檐式砖塔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虽然见过不少塔,但都没仔细观察过,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观察塔,才发现塔也有不少看点,准备以后将看塔也列入行程计划。洋县是汉中盆地最东端的小县,我们到达时已近黄昏,在城里转了一大圈居然没找到合适的住宿,只好西返,专门跑一趟洋县只看了个塔,也好,把汉中平原串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12、梓潼李业阙,国6</p><p class="ql-block"> 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祠庙、陵墓等建筑群前的独立高台或门楼式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具有礼仪、象征和标志性功能。在木质建筑为主的中国,唐代以前的地面建筑早已不存,仅有石阙还能寻到踪迹。我国现存汉阙45座,其中四川有24座,独占中国汉阙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李业阙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为石质门阙。原为李业墓墓前建筑,为双阙,现仅存单阙,且仅阙身为原物,阙顶为后世所配。李业阙是中国现存已发掘的汉阙中时代最早者。为国6文物,2023年7月14日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汉阙实物。</p> <p class="ql-block">13、绵阳汉平阳府君阙,国1</p><p class="ql-block"> 平阳府君阙是建于东汉晚期~蜀汉时期的红色硬质石料母子墓阙,位于绵阳科技馆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座相距20余米南北相望</span>。全阙由阙基、阙身、楼部、顶盖4部分组成,其上雕有仿木的柱、坊、斗拱、瓦件等构件形式。阙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有奇禽怪兽花卉人物,</span>尚存汉隶“汉、平”二字。平阳府君阙在建成之后过了300多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大通三年(529年)</span>,南朝的佛教徒,又凿去了阙身上的部分浮雕,增刻了大批佛教造像,还有一些罕见的早期道教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span>雕刻技法高超,既有浮雕,也有线刻,非常珍贵。但这些造像体量不大,多已漫漶不清,仅部分龛形清晰,龛内塑像只能看到大概轮廓。南北二阙型制、结构、尺寸大体相同。它不仅是全国现存不多的汉代古建筑之一,而且是总体最大、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对汉阙。</p> <p class="ql-block"> 南、北阙的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14、梓潼贞孝节烈总坊,省7</p><p class="ql-block"> 在梓潼李业阙旁边有一处清代省保也顺便看了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贞孝节烈总坊</span>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的梓潼知县桂梁材主持修建,并亲自撰写楹联、题字。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子贞节牌坊,表彰了百余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贞孝节烈女性,过去那些贞洁烈女为了留名这种牌坊而付出巨大牺牲太不值得。</span>据说横梁有浮雕神话人物群像、二十四孝图、双龙戏珠、双凤朝阳。但位置太高我看不清细节,只能欣赏一下牌坊的结构和上部轮廓<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为四柱三门五楼的石质牌坊,有镂空的</span>窗棂图案,柱、梁、坊边缘有各种装饰花纹挺漂亮,但总体没我前几年在九襄看到的那1849年石牌坊精致。</p> <p class="ql-block">15、陕西城固张骞墓,国6</p><p class="ql-block"> 原本是想看看城固县博物馆,但博物馆和张骞墓文化园(包括张骞墓和张骞纪念馆)在同一个园区中,由此见识了一个卖门票的博物馆。但该博物馆内容不太多,园区以张骞文化为主。河南方城县博望镇是张骞的封地,陕西城固县博望镇是张骞出生地和墓葬地。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初步发掘,出土了“博望□造铭”封泥,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张骞的故事已经很熟悉,我们快速游逛一圈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16、陕西勉县武侯祠,国7</p><p class="ql-block"> 介于武侯诸葛亮历史影响巨大,千余年来我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建有数百座武侯祠,</span>保存至今且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约有十余处。成都武侯祠因是唯一君臣合祀祠庙和影响力最大而闻名,而陕西勉县武侯祠以历史最早、具有官方背景著称。其为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公元263年由刘禅下诏修建),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位于诸葛亮北伐驻军地,与武侯墓、定军山等古迹相邻。祠内保存明清建筑30余座,拥有一些唐代碑刻,连同周边已被当地打造为三国文化景区,甚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17、广元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广元博物馆主要展示了剑门蜀道和女皇故里两个主题,这些内容在之前的具体景点中已有详细了解,就匆匆一逛而出。</p> <p class="ql-block">三、红色遗迹</p><p class="ql-block"> 川北红色遗迹与红四方面军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鄂豫皖苏区组成红四方面军。1932年7月国民党以强大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苏区,越过平汉铁路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翻越大巴山向川北进军。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川陕根据地总面积达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控制了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川黔滇边,为策应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春进行了嘉陵江战役。随后放弃了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连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厂职工等共约10万人,于5月初向西开始长征,6月与中央红军在川西北懋功会师。</p><p class="ql-block"> 这次行走在通南巴地区,通过参观博物馆和红军旧址、观察沿途地形地貌,对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川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苏区之前四川军阀防区图。</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全国苏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苏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1、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江川陕苏区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巴中南龛山,川陕苏区纪念馆位于通江县王坪村。两者都</span>系统展示了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创建发展川陕苏区的历史,不少展板共用了同一张历史照片。前者更趋综合性,后者毗邻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国8),更突出烈士纪念。前者布展早展厅小,后者经2020年改造提升,新展厅大观感体验更好。参观完两馆,对当年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川陕苏区有了系统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2、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p><p class="ql-block"> 1993年批建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位于巴中城南的南龛山顶,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等等。主要将领纪念像园位于碑林长廊西端,用红色花岗石雕塑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等</span>十位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半身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的</span>张国焘的半身像单独设置在碑林长廊始端,他塑像下正面刻着红军总政委、中共一大代表,背后刻有其生平简介。园区中有四套组雕直观展现了红四方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的战斗岁月。</p> <p class="ql-block">3、巴中恩阳古镇</p><p class="ql-block"> 恩阳古镇曾经是米仓古道上的繁华集镇,古镇内既有连接川陕的米仓古道,又有通达渝沪的古水码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著名的红色古镇。</span>有当年川陕根据地的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革命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等红军史迹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4、通江毛浴镇</p><p class="ql-block"> 毛浴镇明末设有总兵府,清初设守备。1933年成立赤江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了全军党政工作会议,诞生了著名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毛浴镇现存总兵府、城墙、红军石刻标语、毛浴会议会址、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等数十处遗迹。</p><p class="ql-block"> 那日看完巴中城东的水宁寺石窟后继续东行,打算去通江县王坪村参观川陕苏区纪念馆,途径毛浴镇就顺便一游。跟着导航离开主路沿图一左侧那条比正面公路窄而旧的小公路到达图中白色房子前的大门口,导航显示已到达目的地。我见院子里停放了若干车辆,以为这是某单位的停车场,一脸茫然只好下车问路,路人答复这就是毛浴镇。于是进院子一看,停车场旁的白色房屋便是镇政府及其各种服务机构。从停车场侧面图二那小门出来看见一条小街,这便是毛浴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 毛浴镇旧名龙舌镇,形状恰如龙舌。其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圆池河与大通江河的汇合处,受限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半岛状,</span>过去就这么一条街,现在仍然就这一条街,我在四川第一次看到如此袖珍的镇子。</p> <p class="ql-block"> 苏区旧址为省9,红军石刻标语群为国6。龙舌尖处的城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是当年红军训词宣誓广场,城墙</span>外侧墙壁上刻有巨大的红军标语。</p> <p class="ql-block"> 六天看完巴中、汉中、广元28处景点、古迹、博物馆、红色遗迹,收获颇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场体验才能把抽象的描述具象地印入脑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