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国殇墓园祭

莫识丁

<p class="ql-block">  3月27日上午,这是腾冲之旅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刻骨铭心的一站—游览“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清明前夕,祭拜抗战英烈,是我们腾冲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腾冲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全园(馆)面积约53300平方米。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融为一体,全面真实展示滇缅印抗战史实,是一个主题鲜明、具有强大震撼力、大气磅礴、内容精实的,集展览、收藏、研究、瞻仰、教育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抗战专题纪念馆。年接待观众均达140多万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凭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众多专家学者了解抗战文化、从事抗战研究的重要载体,社会影响较大。2014年7月,滇西抗战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所办公室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2014年8月,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8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8月,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景区被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已是中国规模大、 保存也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纪念馆座落于国殇墓园东侧,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成“V ”字形,寓为胜利之意,主展区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办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凸显了陈展效果和感染力。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二战兵人展、日军滇西细菌战罪行展、阙汉骞将军遗物展十个部分,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藏实物10万多件,展出实物22000件,图片1700张。纪念馆西侧建有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p> <p class="ql-block">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决心。</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上发表抗日演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安徽省庐江县人,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缅甸仁安羌一线营救英军成功,从此赢得较高国际声誉,后来又在与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印公路中声名鹊起。是中国远征军军级单位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又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经过43天的浴血奋战,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提出“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状形绘声,传之史志”,倡议兴建陵。工程于1944年冬动工,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周年)落成。全园占地面积38774.5平方米,园内遍布苍松翠柏,环境幽静,庄严肃穆。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等组成,刻录有蒋介石、于右任、李根源、卫立煌、霍揆彰等军事将领及地方爱国人士的题额、楹联、挽诗、悼词和《答田岛书》、《告滇西父老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重要碑记;园内立有3346块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及19名盟军将士墓碑;另外还安葬有从缅甸南坎、腊戌、芒友等地迁于此的远征军将士遗骸;新建有长60米高4米的大型浮雕石墙一座、铜雕像10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一座。1980年始,腾冲政府对国殇墓园进行保护性修缮,1987年2月被公布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中宣部命名为“滇西抗战纪念馆”;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9月14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09年12月国殇墓园被国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怒斥日寇】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词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聆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p><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p> <p class="ql-block">【小战士】在滇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有很多娃娃兵,他们穿着宽大的军衣,稚嫩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不得不令后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饿死不吃军粮】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雷打树下】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88岁高龄,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大罗绮坪观音寺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彰显了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筑路】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绮罗机场简介】绮罗机场修建于1939年,占地1016亩,原为腾冲民用机场。1940年5月10日正式动工,19.41年初完工。跑道长1200米、宽800米。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4年7月被中国远征军夺回。1944年8月,美军顾问团以绮罗机场为中心,将其它7个临时军用机场从空中连在一起。提高了各部队攻城的进度。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军顾问团撤出绮罗机场,1949年后废弃。</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题:碧血千秋</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p> <p class="ql-block">【告滇西父老书】</p> <p class="ql-block">【答田岛书】</p> <p class="ql-block">【腾冲忠烈祠碑】</p> <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落成祭文】</p> <p class="ql-block">【国殇之歌】</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高30多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以这条台阶为中轴,小团坡东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边长5.5m,高0.73m,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边长1.52m,塔身为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字样;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题:天地正气</p> <p class="ql-block">祭典仪式</p> <p class="ql-block">献上鲜花</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民国三十三年夏,滇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盟国军队来华助战,在收复腾冲战役中,美军少校表姆瑞等19名官兵壮烈牺牲,兹特立石以慰英灵。</p> <p class="ql-block">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盟军碑】从1943 年的8 月 17 日至 1944 年 9 月 14 日,美国盟军共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及腾冲城内对日军进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攻坚战的进行,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同时,美军作战参谋团也积极参与支持各部队进行地面攻击。在反攻滇西战斗中,共牺牲了19名美国盟军官兵。2001年,在国内诸多学者、社会人士及史迪威将军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的多方搜寻下,终于找到了19名盟军阵亡官兵的档案。2004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国殇墓园于此为他们重新修建了墓碑和纪念碑,象征着中美盟军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一起赢得和平的伟大进程。为此,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2004年给保山市市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美国人民,感谢腾冲人民修建此盟军纪念碑,佐证两个伟大国度友谊的善举。2010年4月,国殇墓园管理所将此信件以刻石的形式展示在盟军纪念碑对面。</p> <p class="ql-block">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2004年给保山市市长写的感谢信。</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印度捐款芳名录</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中将碑】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字念洁,腾冲人,生于1895年,牺牲前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结10余万精锐主力,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对我军中条山阵地发动突然袭击,寸性奇指挥的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渐处劣势,被日军重兵合围,他厉声对其部下说:“诚如军长(唐淮源)言,吾侪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带伤率队作战。在交战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坚持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国民政府1454号褒扬令追赠陆军中将。198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自山西垣曲迁到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毕生革命、捐躯报国之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英烈碑于1994年 12月建成,是为了纪念腾冲籍的两名谍报员:“十一集团军总部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七十一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王树荣,腾冲县河西人。李生芬,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人,出生于华侨世家,书香门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毕业于黄埔军校昆明分校。两人都是旅缅华侨,精通缅语、英语,熟悉中缅边界的情况,为远征军收集和提供情报,做出卓越的贡献。后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抓获,严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树荣是被滚烫的盐水灌肚活活致死,年仅21岁。李生芬被残杀于黄学靖边楼旁,沉尸砚塘,时年25岁。李根源先生曾赞扬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为虏所囚;骂贼贼不耐,血溅靖边楼。”另有诗赞扬王树荣:“侨子爱乡国,仗剑来从军。盟军空战史,应记王良勋。”</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 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家三个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石材采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在广场的前面,是4x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分别是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从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还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图上特别标示出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一个战役—同古战役,到反攻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腊戌战役。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组合成错落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广场的中心是4.2米x3.8米x2.8米的方形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正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纪念碑的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纪念碑南面是阵亡将士墓,墓丘直径4米,墓前立碑由整块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宽1.2米,上面书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12个大字。墓丘下面建有1.6米X1.6米的地宫,甬道与地面相通。地宫用于安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骸。墓丘后面有七块斜碑,用于记载历次迁葬记录。</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2011年“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2014年“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痛打日寇】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倭塚】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冢,内埋侵腾日军尸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根据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录的《曲石诗录》记载:倭家埋葬的是侵腾日军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高黎贡山茶业公司万家和餐厅就餐。</p> <p class="ql-block">视频:特色午餐</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驼峰机场,乘坐湖南航空A67752航班,17:50起飞,到达无锡硕放机场还不到21点,小车接机后顺利返家。难忘的滇西之旅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