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李翊云:两个孩子的生与死》

<p class="ql-block">《李翊云:两个孩子的生与死》</p><p class="ql-block">李翊云现在的确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了(但这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小说的读者多,或者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自杀了呢?)最近她出了一篇文章讲她两个儿子,中文翻译版24小时已经成了爆红文。</p><p class="ql-block">文章很长。典型的李氏风格,跟她的Where Reasons End 一样的风格,掉书袋,文字精炼,大詞不少,句式对称,有一种哲学思考的感觉,她拷问的是:如果一个母亲爱孩子,就意味着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也就也包括尊重他们对于自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有一句话印象很深:身为父母,我们非常在意孩子做什么(doing),但往往不能接受孩子作为独立个体自由意识而存在的状态(being).</p><p class="ql-block">李是一个作家,她用哲学思考建构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她锤炼文字,蒸馏思绪。</p><p class="ql-block">文章里提到了《安娜卡列妮娜》,说到他小儿子的一句评论,“安娜给自身创造了悲剧,然后抱怨”。李翊云最不想做的就是抱怨吧。</p><p class="ql-block">读完,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深感一个母亲两次面对儿子自杀的痛,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 也想家庭是否有关系。当我作为一个母亲而不是作为一个作者来思考,我不在乎李翊云的文章有多好,我只会去想这两个男孩从小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在想什么,母亲对他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这篇回忆里,我感受不到人间烟火气,感受不到日常, 太多的哲学,太多的理性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些本能的爱意和细节呢? 文章里说:“我丈夫最近提到这张照片时说,作为一家人,我们四个人共同拥有的是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和尊重。我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尽管我们不太了解詹姆斯的想法,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我们会尊重他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他也相信我们能够承受他的离世,因为我们已经承受了他哥哥的离世。”——这样的所谓哲学分析,是我等凡夫俗子所不能接受的! 只能说,当一个人自身有许多沉重的原生的问题没有解决时,也许选择不生孩子,对人对自也是一种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