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就给听一句的角儿

老马哥哥

据传说,早年间京剧界有位著名演员,此人天赋甚高,技艺精湛。但名角脾气就大,此人有个怪癖,每有演出时经常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但在每场演出中,必定有一句卯足了唱,让人听来韵味醇厚,酣畅淋漓,戏迷们对此人,那是又爱又恨,每有演出,必定爆满,只为听他那一句,就觉得票钱没白花。 <br>原以为这是旧时代艺人的陋习,在新中国的京剧舞台上,再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没想到,愣是让我赶上了一回!因为该场演出的节目单没能保留,所以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大概就是七八十年代,只记得当时天气很热,是个夏天,地点是西单路口东南角的长安大戏院,当天演出的剧目有两个,上半场是著名坤生梅葆玥演出的《辕门斩子》。下半场是李少春之子李浩天演的《打金砖》,在早期的京剧演出中,反串是很普遍的现象,封建社会里,女子登台唱戏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剧中女性角色都由男人扮演。后来女性可以登台了,除了扮演旦角,也有反串扮演男性角色的,如孟小冬就是当时著名的老生演员。<br><br>解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反串的传统得以保留,成名已久的四大名旦都是男性,他们代表了京剧旦角表演的最高水平,但在文革中,这一传统戛然而止,传统剧目,反串以及跷功等技艺,全都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禁止,绝迹于舞台。直至十年浩劫结束以后,舞台上逐步恢复了传统剧目的演出,这时众多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年事已高,而年富力强的演员中反串的演员日渐稀少,记得某一次电视晚会,播出了京剧清唱《二进宫》,三位演员都是反串,梅葆玖饰演青衣李艳妃,梅葆玥饰演老生杨波,饰演花脸徐彦昭的是女花脸齐啸云,那时候反串青衣的演员最多,反串老生的也不算罕见,唯有反串花脸的,基本上是绝无仅有,反正我是第一次见识了女人唱花脸。如果要是彩唱还好说,可那天的演出是清唱,没扮上,看起来未免觉得有点滑稽,个子最高的梅葆玖站在中间,动作扭捏,很女性化,梅葆玥和齐啸云站在两边,个子虽矮,但高门大嗓,挺胸疉肚,整个一个阴差阳错。<br><br>那时候剧场的条件都不好,好像还没有空调,天花板上挂着几个电风扇,呜呜的转,《辕门斩子》这个戏,基本就是杨延昭一个人坐那唱,开始我觉得那天的扩音器怎那么不给力,基本听不清台上唱的什么,唱了多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一句声音猛然大了起来,连带后头的拖腔,清清楚楚的传到了耳朵里,本以为扩音器好了,谁知道唱完这一句,又没声了。直到这一折唱完,就听清了这一句。到了我也没弄明白,那天到底是角摆谱,还是扩音器坏了。<br><br><br> 下半场的剧目是《上天台》剧中的刘秀由李少春的儿子李浩天扮演,这出戏在北京的舞台上表演的很多,我至少看过三个版本,除了李浩天的,还看过李光和于魁智演出的版本,这出戏由老生应工,剧中不光有大段的唱腔,还要边唱边舞,特别是穿插了几组翻扑跟头,没有深厚的基本功,是拿不下来的。三个人的演出各有特色,李光演出的是全本的《汉宫惊魂》,李浩天和于魁智演的都是《上天台》一折,我很喜欢听老生的唱腔,三个人的演唱可以说都是韵味醇厚,中规中矩,各有特色,若要问谁唱的最好,我可真说不上来。可要论谁的跟头最好,那就得说高下立判。李浩天最好,李光也不错,于魁智基本就是吊毛,抢背,摔僵尸,显得单调了点,其实这也就不软了,毕竟他是以唱为主。李光的功夫比于魁智应该是好些,具体做了什么,记不清了。李浩天不愧是李少春的真传,简直惊艳到了!记得有一个动作,起始时弯腰低头向下,然后发力平着翻滚一周半,干脆利落的仰面平摔在台上,动作堪比体操运动员!<br>